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晏维龙,曹克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14028719
  • 页数:514 页
图书介绍:公共科目部分:本书共分六篇,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历史、国情及其他。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复习指导》目录

第一篇 政治 1

第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 1

一 哲学 1

(一)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二)物质和意识 2

(三)唯物辩证法 4

(四)认识和实践 7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9

(六)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 12

(七)阶级 国家革命 15

(八)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7

(九)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 18

二 政治经济学 21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21

(二)商品与货币 23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25

(四)资本积累 27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29

(六)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31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5

三 科学社会主义 37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7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40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45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47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 55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55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5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 55

(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57

(四)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58

二 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59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59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59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60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61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2

(六)关于党的建设 63

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63

(一)实事求是 63

(二)群众路线 64

(三)独立自主 64

四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64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64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旗帜 65

(三)毛泽东思想的国际意义 65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68

一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68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68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68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70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 71

二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71

(一)党的思想路线 71

(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2

(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72

三 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 73

(一)社会主义本质 73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73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3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73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4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7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7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5

五 社会主义改革 75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5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76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6

(四)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77

(五)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7

(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77

六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78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78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政策 78

(三)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8

七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79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79

(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79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79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0

八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80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80

(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81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82

九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82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82

(二)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83

(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84

(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5

(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依法治国 85

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86

(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87

(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87

十一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88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88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9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9

(四)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90

十二 “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91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91

(二)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 91

十三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92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92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93

(三)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94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94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95

第四章 中共党史 96

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96

(一)五四运动 96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96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97

(四)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98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98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98

(二)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 99

(三)八七会议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 100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创立 100

(五)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101

(六)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102

(七)瓦窑堡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02

(八)延安整风 103

(九)中共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104

(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04

(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05

三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06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106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06

(三)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107

四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08

(一)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08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109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10

(四)“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111

(五)“文化大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111

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12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112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14

(三)党的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15

(四)党的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16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建立 117

(六)党的十四大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17

(七)党的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119

第五章 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22

一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122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122

(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124

(三)毛泽东党的学说思想的主要内容 125

(四)邓小平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126

二 党的纲领 129

(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129

(二)党的建设必须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 129

(三)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130

三 党的性质 130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30

(二)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131

(三)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32

四 党的宗旨 133

(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33

(二)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133

(三)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134

五 党的领导 134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34

(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135

(三)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36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36

六 党的思想建设 137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137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137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137

七 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 138

(一)坚持共产党员标准 138

(二)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39

(三)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139

八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140

(一)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140

(二)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140

(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 140

九 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141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141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141

(三)发扬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 142

(四)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143

十 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144

(一)党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144

(二)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 144

(三)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45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45

十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 146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的重要性 146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 146

(三)解决党内矛盾的方针和原则 146

十二 维护党的团结 148

(一)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 148

(二)党的团结的基础 148

(三)坚持党的团结,同危害党的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148

十三 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148

第六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5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50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15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151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151

二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152

(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152

(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52

(三)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53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54

(五)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154

(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55

三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156

(一)健全民主制度 156

(二)加强法制建设 156

(三)推进机构改革 156

(四)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157

(五)维护安定团结 157

四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158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 158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158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159

(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59

(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60

五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160

(一)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 160

(二)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161

六 对外政策 161

(一)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1

(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62

(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62

(四)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163

(五)坚持睦邻友好 163

(六)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63

第七章 时事政治 164

一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164

(一)环境问题 164

(二)粮食问题 165

(三)发展问题 166

(四)人口问题 166

(五)金融问题 167

(六)地区冲突问题 168

(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问题 169

(八)恐怖主义问题 170

(九)毒品问题 170

(十)艾滋病问题 171

二 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172

(一)国内大事记 172

(二)国际大事记 184

第二篇 经济 195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5

一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95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95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96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 197

(四)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 197

二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198

(一)市场机制 198

(二)供给与需求 199

(三)成本与价格 200

(四)竞争与垄断 201

(五)市场规则与秩序 202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体制框架 203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20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20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204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206

(一)市场主体的类型、作用和特点 206

(二)现代企业制度 214

(三)市场中介机构 218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 220

(一)市场体系及其培育 220

(二)商品市场 222

(三)劳动力市场 222

(四)金融市场 223

(五)其他市场 225

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 226

(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26

(二)金融体制改革 226

(三)金融机构体系 227

(四)金融市场体系 228

(五)金融调控监督体系 228

(六)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229

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 229

(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2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30

(三)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231

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障体系 23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23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232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232

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3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233

(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34

(三)宏观调控目标 234

(四)宏观调控体系 236

(五)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协调运用 240

第二章 国际经济关系若干问题 244

一 国际贸易 244

(一)国际贸易原理 244

(二)国际贸易方式 245

(三)国际贸易战略与政策 248

(四)世界贸易组织(WTO) 249

(五)我国外贸体制改革 251

二 国际投资 251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251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及特点 251

(三)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 252

(四)我国利用外资的意义、原则和方式 253

三 国际金融 254

(一)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 254

(二)汇价及其决定 255

(三)外汇制度及其演变 255

(四)外汇储备及其规模、结构与调整的原则 256

(五)国际融资方式及特点 256

(六)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组织 258

四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261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261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 262

(三)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263

(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策 264

第三篇 法 律 267

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 267

一 基本概念 267

(一)法及其基本特征 267

(二)权利和义务 267

(三)法律关系 268

二 我国当代法的体系 269

(一)法的分类 269

(二)法的部门体系与效力等级体系 270

三 法的制定和实施 271

(一)立法及其体制、程序和技术 271

(二)法的实施 272

(三)法的适用及其基本原则 273

(四)法的效力 274

(五)法律解释及其类型 275

(六)违法及其构成 276

(七)法律责任 276

(八)法律监督 276

四 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277

(一)依法治国及其主体、对象和目标 277

(二)法治与人治 278

(三)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 278

(四)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79

第二章 宪法 281

一 基本概念 281

(一)宪法及其地位 281

(二)宪法监督 281

二 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和基本制度 282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 282

(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82

(三)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83

(四)我国国家权力的性质 283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4

(六)国家的结构形式 284

(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285

(八)国家政权产生的方式 286

(九)我国的选举制度 287

三 我国的国家机构 288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组成与职权 28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与职权 290

(三)国务院的性质、地位、领导体制与职权 291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与领导体制 292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性质与职权 292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体制与职权 293

(七)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与地位 294

(八)人民法院的性质、地位与组织系统 295

(九)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与组织系统 296

四 公民的基本权利 296

(一)公民及其在法律上的地位 296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97

五 国家赔偿制度 298

(一)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298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298

(三)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300

第三章 有关部门法 304

一 行政法 304

(一)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 304

(二)行政组织法 304

(三)行政行为及其特征、种类、效力和成立要件 305

(四)行政立法 306

(五)行政许可 307

(六)行政强制 308

(七)行政处罚 309

(八)行政复议 312

(九)行政法制监督 315

二 民法 316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316

(二)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行为 317

(三)代理 318

(四)物权及所有权 319

(五)合同及其基本原则 320

(六)担保 321

(七)人格权及其种类 322

(八)知识产权及其类别 322

(九)民事责任 324

三 经济法 326

(一)公司法与我国的企业法律制度 326

(二)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328

(三)金融法律制度 331

(四)财税法律制度 333

(五)对外贸易与国际商贸法律制度 336

四 社会法 338

(一)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338

(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 339

五 环境法 342

(一)自然资源法律体系 342

(二)环境保护法及其基本制度 343

六 刑法 344

(一)刑法及其特有的原则 344

(二)犯罪及其构成 345

(三)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 347

(四)基本犯罪类型 348

(五)与国家公务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348

(六)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351

七 诉讼程序法 352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适用范围和审判程序 352

(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受案范围、被告的确定、举证责任、法律适用的依据和判决形式 359

(三)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诉讼程序 364

(四)仲裁的性质 371

(五)我国仲裁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372

第四篇 管理 374

第一章 行政管理 374

一 行政管理的地位和特征 374

(一)行政管理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74

(二)中国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 374

二 政府职能 375

(一)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375

(二)政府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75

(三)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 375

(四)中央政府职能 376

(五)地方政府职能 376

(六)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377

三 行政组织 377

(一)行政组织的基本理论 377

(二)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377

(三)行政组织部门划分的主要方法 378

(四)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378

(五)行政组织与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关系 379

(六)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379

(七)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机构 379

(八)编制管理 379

四 人事行政与中国国家公务员管理 379

(一)人事行政的任务及管理机制 379

(二)人力资源开发 380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380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381

(五)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主要内容 381

(六)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382

五 公共政策 382

(一)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82

(二)政策制定的体制、程序与方法 382

(三)政策执行的手段与方法 383

(四)行政信息的开发、利用与管理 383

六 财务行政 383

(一)财务行政管理的内容、功能、目的和原则 383

(二)依法确立税种、税目、税率及加强税收 384

(三)完善机关财务管理 386

(四)政府采购 386

七 行政监督 386

(一)行政监督的体系与廉政勤政建设 386

(二)行政监察 387

(三)审计监督 387

(四)立法监督 387

(五)司法监督 388

(六)政党监督 388

(七)社会监督 388

八 行政效率 389

(一)效率与公平 389

(二)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和方法 389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390

九 行政改革 390

(一)行政改革与行政环境 390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策略 390

(三)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391

(四)中央和地方权限划分与调整 391

(五)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管理现代化 391

(六)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391

第二章 领导科学 393

一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 393

(一)领导科学的对象 393

(二)领导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393

(三)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领导理论 394

二 领导的本质 397

(一)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397

(二)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398

(三)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398

(四)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399

三 领导者和领导班子 399

(一)领导者的素质 399

(二)领导者的权力与影响力 399

(三)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 399

(四)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399

(五)我国领导体制及其改革 400

四 领导职能 400

(一)领导决策 400

(二)领导用人 400

(三)领导沟通与协调 401

(四)领导激励与凝聚 401

(五)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和程序 402

(六)思想政治工作 402

五 领导方法与领导效能 403

(一)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 403

(二)领导艺术及其特点 403

(三)领导效能的提高 403

(四)领导效能的考评 404

第五篇 科学技术 405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405

一 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405

(一)科学 405

(二)技术 406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406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407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408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408

(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09

(八)高技术 410

(九)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411

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412

(一)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方针 412

(二)我国科学技术规划与计划 412

(三)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413

(四)研究与开发 413

(五)保护知识产权 414

(六)技术创新 414

(七)国家创新体系 415

第二章 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416

一 科学常识 416

(一)热力学三定律 416

(二)电磁理论 416

(三)太阳系 417

(四)银河系 417

(五)地球 417

(六)光年 418

(七)燃烧理论 418

(八)元素周期律 418

(九)新陈代谢 418

(十)生物进化 418

(十一)细胞 419

(十二)基因 419

(十三)遗传 420

(十四)变异 420

(十五)核酸 420

(十六)蛋白质 421

二 科学前沿问题 421

(一)物质结构 421

(二)宇宙起源 422

(三)生命起源 422

(四)人类起源 422

(五)智力的本质 422

(六)复杂性问题 423

第三章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425

(一)通信技术 425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 425

(三)网络技术 426

(四)信息产业 426

(五)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426

(六)新材料技术 427

(七)新能源技术 427

(八)激光技术 427

(九)空间技术 428

(十)海洋技术 428

(十一)农业科学技术 428

(十二)农业现代化 428

(十三)环境科学技术 429

(十四)环境保护产业 429

(十五)生态平衡 430

(十六)可持续发展 430

(十七)中国21世纪议程 430

第六篇 历史、国情及其他 432

第一章 历史 432

一 中国古代史 432

(一)先秦 432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434

(三)隋唐、五代、宋辽金 440

(四)元、明、清 446

二 中国近代史 453

(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453

(二)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57

三 中国现代史 463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463

(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471

四 世界史 480

(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480

(二)古希腊、罗马文化 481

(三)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482

(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484

(五)德意志宗教改革 484

(六)欧洲文艺复兴 485

(七)英国革命 486

(八)美国独立 487

(九)法国大革命 487

(十)欧美的工业革命 488

(十一)日本明治维新 489

(十二)巴黎公社 489

(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490

(十四)十月革命 491

(十五)罗斯福“新政” 492

(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492

(十七)凯恩斯主义 493

(十八)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494

(十九)艾森豪威尔主义 495

(二十)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495

(二十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七国首脑会议 497

第二章 国情国力 499

(一)国土资源 499

(二)人口概况 499

(三)民族概况 500

(四)宗教概况 501

(五)综合国力 501

第三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 503

一 公文写作 503

(一)公文的功能 503

(二)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与稿本 503

(三)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 506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507

(五)行文规则 507

(六)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508

二 公文处理 509

(一)公文处理责任 509

(二)公文处理程序 510

(三)公文拟办、批办、承办、审核、签发的方法要点 510

后记 5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