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丽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20342537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
《数字环境下的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目录

学术交流篇 3

第一章 学术交流的困囿与体系重构 3

第一节 学术交流的变革 3

第二节 数字化学术交流实践与模型研究 4

一 国外研究现状 4

二 国内研究现状 7

三 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 7

第三节 米氏理论的不适用性及新理论的出现 7

一 米氏理论的“水土不服” 7

二 交流系统的功能失调 9

三 数字环境下的交流实践 10

四 新的理论体系的出现 12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13

第二章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演变历程分析 16

第一节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确立 16

一 期刊出现的原动力——学术优先权之争 16

二 期刊的出现 17

第二节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发展 19

一 同行评议制度的形成与交流体系功能的完善 19

二 商业性出版的出现与信息链的形成 21

三 引文索引的问世与科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22

四 学术信息交流理论体系的建立 24

五 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26

第三节 学术信息交流的危机 26

一 学术信息交流危机的表现 26

二 交流实践嬗变带来的冲击 28

第四节 网络给学术信息交流带来的变革 30

一 网络的本性——去中心性 30

二 网络技术为学术交流搭建新的平台 31

三 工具因素颠覆传统信息交流模式 32

第三章 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实践一——电子无形学院结构与特点揭示 35

第一节 无形学院理论研究 35

一 20世纪70年代小世界结构研究 35

二 六度分隔理论 37

三 六度分隔的网络验证——WS模型 37

第二节 电子无形学院结构分析 38

一 SNA原理 39

二 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40

三 电子论坛结构分析 44

第三节 网络合作——电子无形学院的延伸 51

第四节 电子无形学院特点分析 53

第四章 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实践二——学术交流中灰色文献分析 57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的灰色文献 57

一 灰色文献溯源及其定义 57

二 灰色文献的崛起 58

三 灰色文献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61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预印本 62

一 信息交换小组的夭折 63

二 预印本的复兴 64

三 预印本在物理学中成功运行——ArXiv机制 64

四 预印本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66

第三节 英杰芬格编辑政策、研究峰值与灰色文献适应性的思考 70

第五章 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实践三——出版动态及图书馆举措 72

第一节 信息供应链中不断深化的矛盾 72

一 出版商垄断的加剧 72

二 出版商、作者矛盾的升级 74

第二节 开放获取标志性事件列举 76

一 PloS One为代表的超级开放期刊的出现 76

二 F1000开启信息二次过滤模式 78

三 SCOAP3模式 79

四 机构库的繁荣 80

五 科研数据开放的盛行 81

六 OA发展里程表 84

第三节 开放获取对学术交流影响分析 85

一 作者与读者 86

二 研究机构 86

三 出版商的动态 87

四 图书馆的举措 89

第六章 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构建 91

第一节 SCSI构建基础 92

一 交流体系更迭的自组织理论 92

二 文献和出版的概念在网络下的拓展与延伸 93

第二节 SCSI构建原则 95

一 认同性原则 95

二 功能化原则 95

三 功能分化原则 96

四 微中心化原则 97

五 差异性原则 97

六 需求主导原则 98

第三节 SCSI体系构建 98

一 专家访谈 98

二 总体构想 100

三 交流体系的分解 103

四 交流体系的特点 106

五 案例分析 108

第四节 SCSI与图书馆职能定位 110

一 图书馆职能的思考 110

二 图书馆职能的定位 112

三 图书馆面临的几大转变 113

第五节 基于网络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未来发展 115

一 发展的原则——把学术交流权还给学者 115

二 未来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结构 116

三 未来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发展趋势 117

学术评价篇 121

第七章 计量潮的兴起 121

第八章 文献计量的演变及计量潮的到来 125

第一节 文献计量的问世 125

第二节 引文索引的出现 125

第三节 H-指数的提出 126

第四节 替代计量学的产生 127

第五节 计量潮的到来 128

第九章 欧美以计量为基础的科研评价体系 130

第一节 国际性标准的实施 130

第二节 国际性定量化信息系统的应用 131

第三节 美国的科技政策学 132

第四节 英国的循证决策 135

第五节 澳大利亚的ERA体系 138

第六节 加拿大的CAHS系统 140

第七节 中国的循证决策 142

第十章 科研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143

第一节 本书采用的数据库 143

第二节 数据库指标及其相关性实证分析 145

第三节 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相关性实证分析 145

第四节 同行评议与网络引文相关性实证分析 152

一 数据统计 152

二 数据处理 153

三 结果与讨论 155

四 结论 157

第五节 期刊影响因子与单篇论文影响力关系实证分析 157

一 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158

二 数据的处理 159

三 结果与讨论 161

四 结论 165

第六节 替代计量指标可行性实证分析 165

一 数据采集 166

二 数据处理 166

三 结果与讨论 169

第七节 论文层面科学评价的多维构成解析 172

一 数据采集与统计 172

二 四学科PCA拟合检验 173

三 数据处理 175

四 结果与讨论 179

五 结论 182

第八节 本章小结 182

第十一章 科技政策视角下科学评价原则及其指标的解读 184

第一节 POP与科学界的拟态 185

第二节 纠偏计量与国际宣言 186

一 《旧金山宣言》 186

二 《莱顿宣言》 186

第三节 计量潮与RESPONSIBLE METRICS 190

一 计量潮 190

二 计量的原则——负责任计量 190

三 计量的地位——知情同行评议 192

第四节 评价目的与评价体系 19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96

第十二章 对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议 198

第一节 科研评价趋向解读 198

一 科研评价的量化趋向 198

二 科研评价的质量趋向 199

三 科研评价的正确趋向 200

四 科研评价的综合趋向 200

第二节 关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202

参考文献 2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