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柳诒征文集  第12卷  诗词集·书集集·演讲集·杂著
柳诒征文集  第12卷  诗词集·书集集·演讲集·杂著

柳诒征文集 第12卷 诗词集·书集集·演讲集·杂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柳诒征著;杨共乐,张昭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00160827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
《柳诒征文集 第12卷 诗词集·书集集·演讲集·杂著》目录

诗词集 1

一九一○至一九一九年 3

宿北固山风价楼联句 3

游焦山联句 3

题词 4

九日游雨花台 4

读阮集之咏怀堂诗感赋 4

一九二○至一九二九年 5

城西纪游八十韵 5

滁县杂咏 6

圆明园遗石歌 6

程生丧母为赋一诗 7

登泰山作 7

独往灵谷寺 8

后石坞 8

寄从之 8

门司口号 9

日观峰观初日 9

宿外家感赋 9

长崎作 10

滁游偶成 10

示徐氏甥女 10

题李树人西泠载酒图 11

游奈良公园 11

灯下对菊作 11

庚申四月十日游牛首山作 11

辛酉正月十二日偕张仲书马贡芳诸子游焦山作 12

赴湘舟中作 12

甲子六月十六日偕吴雨僧吴碧柳观龙膊子湘军轰城处作 12

偶成 13

韬光 13

田家镇口号 14

晚泛湘江 14

武昌渡江 14

校东楼灾诗以吊之 14

雪夜偕杨吴二君饮酒肆 15

游岳麓山 15

张文襄祠 15

湖口晚眺 15

游烟霞洞作 16

海行杂诗 16

横舍 16

湖楼晓起 17

十四日也园观盂兰盆会 17

短歌 17

贺缪生凤林新婚 17

皇寺看松作 18

三月二十七日三过崇效寺看牡丹盛开者皆残矣独石绿一种甫开妩媚绝世赋示邵潭秋伉俪及贡禾 18

榊丸口号 18

丙寅三月二十日偕李哲生(思纯)吴雨僧(宓)叶企孙崇效寺看牡丹 18

濮一乘约游小河沿也园下车倾跌伤右腿甚痛强起行至茶社小坐旋至明湖春晚饭归而僵卧得诗二首 19

游中央公园示哲生(丙寅三月) 19

读《后汉书》 20

读史有感 20

汤冈杂咏 20

中秋偕缪景郭三子游日本租界饮酒肆归作 21

中山王墓 21

广陵纪游次亚子韵 21

和忏慧韵 21

和徐小淑女士重过松寥阁韵 22

一九三○至一九三九年 23

挽范耒研 23

杭州纪游二律示巢南忏慧 23

勤补先生以惜花诗属和敬步原韵奉答 23

哀吴碧柳 24

感赋 24

咏问礼亭(得作字) 25

民国廿六年八月十八日夜十二时避敌山洞月色皓然仰望碧天银汉我机上下飞腾赋二小词 25

八月廿二日午夜玩有作 25

洞中吟(八月廿五晚作) 26

八月廿七日作 26

国庆节作 26

一九四○至一九四九年 27

题张君遹声梧罔书屋图 27

四载 27

辛巳中秋碧湖别墅宴集 27

月下杂言 28

山居对月 28

次胎石同年赠别韵 28

元旦和证禅慧禅昆玉 29

受降志喜 29

叠胎石韵 30

上元示苏堪 31

酒楼和苏堪赠别韵 31

花溪 31

杂题 32

放鹤洲 32

坝上桥 32

旗亭 32

挽欧阳居士 33

南嶽新村宴集赋呈凌惕安聂钦明暨同座诸公 33

答刘天予林轶西 33

听鸿楼宴集 33

山云 34

看山 34

溪行 34

花溪观荷 34

饮桂翁斋听琴并观东坡琴及椒山思翁题识 35

春茗园赋赠陈恒盦 35

长歌赠何将军叙父 35

寄怀金崇如 36

寄寿赵蜀琴七十 37

壬午元宵赋寄伯康兼怀王伯沅赵蜀琴吴眉孙诸叟 37

口号 37

补录 38

茅生以升邀观钱塘江桥 38

南雍旧游集宴赋呈石公兼视诸子 38

答蒋礼鸿 39

病起口占 39

寄段熙仲 39

踏月归赋 39

挽王夫人 40

悼缪先生 40

梦艺风师 40

和柳亚子 41

赠亚子 41

再赋赠亚子 42

送亚子北上 42

闻鲍鼎安全归来 42

祝鲍鼎三十岁生日 42

病起登陶风楼检书赋 43

挽吴寄尘 43

代尹石公挽吴寄尘 43

辛卯九日姚荷生局长招游三山得一绝呈同游诸公正 43

默思绍宗楼事 44

寄祝受于先生七十寿 44

登泰山作 44

校东楼灾 45

雪夜偕杨吴二君饮酒肆 45

题悲鸿奔马图 45

题柳田泰麓手卷 46

和仁贺保成人游莫愁湖 46

和三浦久子韵 46

书信集 47

盋山牍存 49

正编 49

序 49

二十六年分 50

呈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函 50

致北平图书馆袁馆长函 50

致李照亭函 51

呈教育厅文 51

呈自来水管理处函 52

致王艺圃函 52

呈教育厅文 53

呈教育厅文 53

呈教育厅诸君函 56

复陈吴二君函 56

致金崇如函 57

致金崇如函 58

致湖南教育厅长朱经农函 59

致胡子靖函 59

致赵寿人函 60

呈北平图书馆长沙办事处函 60

致金崇如函 60

致袁守和函 61

致赵寿人函 61

致胡彦久函 62

致镇江吴季衡函 63

致金崇如函 63

呈镇江民众组织委员会函 64

致吴季衡函 64

呈三汉河船捐局函 65

呈市政府财政局函 65

致教育厅陈秘书,吴、薛二科长函 65

致吴季衡函 66

再致吴季衡函 66

致金崇如函 67

呈教育部总务司、社教司函 67

致陈天鸥、吴剑真、薛翘东函 67

呈教育厅文 68

呈教育厅文 69

呈兴化县食粮管理委员会函 70

呈教育厅文 70

呈教育厅文 71

致金县长函 72

致陈秘书主任快函 72

代电韩民厅长 73

代电教育厅陈秘书主任 73

致陈天鸥函 73

二十七年分 74

致财政厅陈秘书函 74

致陈天鸥函 74

上教育厅辞职函 75

缴纳溢领公款呈 75

致张祖言函 77

致马叔平函 77

致金崇如函 78

董延祥来函 79

汪蔼庭来函 80

致张祖言函 80

三十四年分 82

致马叔平函 82

致朱、杭、马、蒋诸先生函 82

调查南京龙蟠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报告 83

呈教育厅 86

呈江苏省政府 87

致蒋慰堂函 87

致蒋慰堂函 88

致蒋慰堂函 88

呈教育厅 89

致蒋特派员函 90

致经济部翁部长函 90

致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函 91

致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 92

呈江苏省政府主席、教育厅长 93

三十五年分 94

致杭次长函 94

致刘虚舟函 94

致冷容庵函 95

致陈厅长函 95

呈教育厅 97

呈教育部 100

呈江苏省政府教育厅 101

致卢彬士 101

致冷副参谋长函 102

致冷容庵函 102

致刘虚舟函 103

致童润之函(由刘虚舟先生转) 103

致陈彦通函 104

致文官处沈秘书函 104

致张衣言函 105

致赵光涛函 105

致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周柱臣函 106

致教育厅长函 106

致陈厅长函 109

致冷副参谋长函 110

呈省政府教育厅 111

呈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 112

复蒋吟秋函 113

复卢彬士函 113

呈教育厅 114

出席第三次清点会提案 114

呈教育厅文 115

致省立教育学院童院长函 116

致陈穀丞函 116

呈清点文物委员会函 116

呈教育厅文 117

致徐森玉函 118

致刘虚舟函 119

致陈穀丞函 119

致彭科长函 120

致朱、徐、朱、杭、蒋诸公函 120

致杭次长函 121

致彭百川函 122

致省主席王函 122

致翁副院长函 123

呈教育厅 123

致叶遐庵函 124

致马叔平函 124

呈教育厅 124

致杭次长函 125

致曹漱逸函 126

致省主席王函 126

致教育部代电 127

致赵吉士函 127

呈省政府 128

呈教育厅 129

致曹漱逸函 129

致彭百川函 130

致陈其可函 130

致容鼎昌函 131

三十六年分 132

呈南京市教育局函 132

致戴院长函 133

致朱绍滨函 133

致马局长函 133

致教育部函 134

致徐森玉函 134

致张敬礼函 135

复徐森玉函 135

致张衣言函 136

致魏克三函 136

魏克三复函 137

复魏克三函 138

致刘季洪函 138

致徐森玉函 138

复李白华函 139

李白华来函 139

复李晋芳函 140

致李拔可函 140

徐森玉复函 141

复徐森玉函 141

李拔可来函 142

复刘百川函 142

呈教育厅 143

致刘百川函 143

呈教育厅 144

补编 145

致缪荃孙函 145

与范耕研书 145

答柳非杞书 147

复章太炎书 148

与顾颉刚书 148

答宗受于书 149

与陈垣书(4通) 152

呈教育部函 155

复傅沅叔书 155

复李君书 155

答朱绍滨书 157

与张元济书 157

复蒙文通书 158

与王献唐书(4通) 159

复季伯康书 160

与何炳松书 161

与李拔可信 161

与某人论太史公书笺证书 162

与王驾吾书 162

恳辞礼乐馆长书 163

与蒋吟秋书 163

与鲍扶九书 164

与黄裳书 164

与吴次藩书 165

与熊十力书(2通) 165

与陈叔谅书 167

与周谷城书 168

与沙孟海书 168

与镇江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陆小波书 169

与内子信 170

与章诚忘、柳定生信(2通) 170

与柳定生信 172

演讲集 173

文学大义 175

文学家之世界 180

正史之史料 185

汉学与宋学 194

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198

历史之知识 206

史学概论 209

第一章 史学之范围 209

第二章 古史 210

第三章 正史 213

第四章 近世史 215

第五章 编年纪事分类之史 217

第六章 地理 219

第七章 史学书 221

心理上之新旧观 223

地方改造与文化保存 227

谈治史方法——河南大学讲演集 233

第一讲 讲学必治历史,治史必先知超乎史者 234

第二讲 治学须切己身之用 236

第三讲 博学分别疑信而不穿凿附会 238

第四讲 《书》之疏通知远、《春秋》之属辞比事为孔门治史学大纲 242

第五讲 述春秋左氏、公羊、穀梁之义例 246

第六讲 讲明研究年月日之法以考核史之舛误 252

第七讲 以史视经当采朱子治《春秋》方法 258

第八讲 研究先贤治学方法当从古人治礼方法入手 263

第九讲 阎百诗考证《尚书》之法可为读史导师 271

第十讲 读史当先考究司马迁读书之法 275

第十一讲 读书有益于身莫若老子,当以为法 280

对于中国文化之管见 283

从历史上求民族复兴之路 293

讲国学宜先讲史学 301

清季教育之国耻 309

中国文化的认识 311

国学之界说 314

杂著 315

南菁学院第一届董事会第三次常会提议案之一部 317

南菁学院征文办法 317

江苏省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大会议案 318

总提字第三号 政字第二五号 318

总提字第一一号 政字第三号 318

总提字第一二号 政字第四号 319

总提字第一三号 政字第五号 319

总提字第一四号 政字第六号 320

总提字第十五号 经字第二号 321

总提字第四一号 政字第十七号 321

总提字第四一号 政字第十七号 322

总提字第四十一号 政字第十九号 322

总提字第四十一号 政字第十九号 323

总提字第四二号 政字第一八号 323

总提字第四十二号 政字第十八号 324

总提字第四二号 政字第二十号 325

总提字第四十二号 政字第二十号 325

总提字第四十三号 政字第二一号 326

总提字第五四号 文字第十一号 326

总提字第五五号 文字第十二号 327

总提字第六三号 政字第三七号 328

总提字第六四号 政字第三八号 328

总提字第六七号 政字第四○号 329

总提字第七五号 政字第四六号 330

总提字第八一号 政字第五一号 330

总提字第九六号 政字第六○号 331

总提字第一○二号 政字第六五号 332

总提字第一○五号 文字第二○号 332

总提字第一二三号 文字第二三号 333

总提字第一二六号 政字第七五号 334

总提字第一二六号 政字第七五号 335

总提字第一四○号 政字第八四号 335

总提字第一四二号 文字第二五号 336

总提字第一四三号 文字第二六号 337

总提字第一四五号 社字第一六号 337

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提案 338

由本会呈请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各机关凡新旧印刷公布之出版品(统计公报书籍案牍图表文件)按照现入本会之图书馆一律颁送一份俾众公阅案 338

请由本会编制全国地志目录案 340

编制累积式中国出版图书目录案 341

审查报告与意见书 344

审查《清儒学案》报告书 344

审查《宋元学案》报告书 344

吴毓江《墨子校注》审查书 34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审查书 346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审查意见 346

张西堂《颜习斋学谱》审查意见摘要 347

刘公任《三国新志》审查意见摘要 347

傅骥伯《大易本原》审查意见 347

札记 349

读《三国志》札记 349

读《宋史》札记(5则) 356

读《通鉴》札记 361

后记 3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