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  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  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 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祥龙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 第四卷 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目录

开篇辞 1

第一讲 儒家心学出现的条件(一):古代印度的正统心学 10

第一节 概述 10

第二节 《吠陀》和《奥义书》中的心学 19

第三节 《瑜伽经》:修心之法 31

第二讲 儒家心学出现的条件(二):印度佛教心学 59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唯心证悟 59

第二节 唯识学的基本主张和来源 65

第三节 阿赖耶识的原时间性和转识成智 90

第三讲 儒家心学出现的条件(三):禅宗和本心意识的当代理解(威廉·詹姆士) 103

第一节 禅宗 104

第二节 什么是本心?如何识本心?——詹姆士的解说:显潜意识的边缘交汇 124

第四讲 华夏心学:《周易》和道家心学 145

第一节 《周易》提供的心学土壤 145

第二节 老庄心学 158

第五讲 北宋心学 167

第一节 周敦颐 167

第二节 程颢 174

第三节 谢良佐 187

第六讲 南剑三先生和陈白沙 194

第一节 杨时 195

第二节 罗从彦 212

第三节 李侗 227

第四节 陈白沙 233

第七讲 王阳明的人生与开悟经验 253

第一节 王阳明一生概述(一):出生至贬谪贵阳 256

第二节 王阳明一生概述(二):复起、平叛和晚年学说的确立 285

第八讲 王阳明生平特点分析 305

第一节 王阳明的家庭与亲人 307

第二节 王阳明的个性和身体 311

第三节 王阳明为学行教的阶段 319

第四节 王阳明悟道的特点 322

第九讲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一) 344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要义:吾性自足,吾心即理 345

第二节 知行合一于心体诚现时 350

第十讲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二):现象学阐释 361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要害:对象与价值的共生 361

第二节 知行关系的现象学分析(一):胡塞尔的视野 365

第三节 知行关系的现象学分析(二):舍勒的新解 371

第四节 对象/价值、知/行的合与分 378

第五节 《五经臆说》残篇如何佐证龙场之悟和“知行合一”? 385

第十一讲 王阳明“致良知”说(一):“致良知”的含义及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394

第一节 “致良知”之义 394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399

第十二讲 王阳明“致良知”说(二) 407

第一节 新视野中的“致良知”之义:回到生命情境时晕中的原发意向构造 407

第二节 致良知之法的得与失 413

第三节 致良知与禅宗的悟得心体的比较 423

第十三讲 “四句教”和阳明学中的弱普遍主义倾向 428

第一节 王阳明的哲理新贡献 428

第二节 “四句教”的出现 431

第三节 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理由(一) 436

第四节 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理由(二) 440

第五节 王阳明学说中的普遍主义向度 448

第十四讲 阳明后学的分流 456

第一节 “四无”与“四有”:钱德洪致良知的工夫论 456

第二节 王龙溪的“良知见在”说 459

第三节 对王龙溪良知见在说的批评 467

第十五讲 罗近溪以赤子之心致良知:宋明心学的又一高峰 480

第一节 王心斋的安身立本、日用是道学说 480

第二节 罗近溪的生平和悟道 484

第三节 罗近溪学说宗旨(一):孝悌慈的人生依据与《周易》解证 488

第四节 罗近溪学说宗旨(二):赤子之心 493

第五节 对罗近溪学说的总评 504

结语 507

主要引用文献 512

后记 5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