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古诗词中的逻辑  修订版
古诗词中的逻辑  修订版

古诗词中的逻辑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漪涟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20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古诗词中的逻辑 修订版》目录

第一篇 古诗词作品与逻辑: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应懂得一点逻辑 1

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谈阅读诗词应懂得一点逻辑 1

二、“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再谈阅读诗词应懂得一点逻辑 3

三、“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谈诗词创作与逻辑 5

四、《宿山房即事》说明了什么?——再谈诗词创作与逻辑 7

五、“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谈诗词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9

六、“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能成立吗?——再谈诗词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11

七、《早梅》一诗的启示——谈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同逻辑思维进程的一致性 13

八、“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再谈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同逻辑思维进程的一致性 15

九、“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谈篇章结构的逻辑性 16

十、“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谈古诗与考古推理 19

十一、“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谈咏梅诗与物候学方法 22

第二篇 古诗词作品与逻辑规律 25

一、“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谈诗词创作与事理 25

二、水仙是“借水开花自一奇”吗?——再谈诗词创作与事理,兼谈事实错误与逻辑错误 27

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汪伦的“玩笑”谈同一律 29

四、“尝试成功自古无”与“自古成功在尝试”——少年华罗庚评胡适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32

五、“日暖看三织,风高斗两厢”——谈混乱的思维产生混乱的诗句 34

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谈诗的意境必须和谐一致 37

七、“贼、贼、贼……而今反作蓬莱客”——谈两首谑诗与逻辑规律 39

八、“明月”能在“广寒宫”里吗?——谈诗词创作不能出现自相矛盾 41

九、西风能“吹落黄花满地金”吗?——谈什么是逻辑矛盾 47

十、“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再谈什么是逻辑矛盾 49

十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谈什么是逻辑矛盾 52

十二、“月黑雁飞高”存在逻辑矛盾吗?——围绕卢纶诗的质疑与反质疑 54

十三、“白发三千丈”是可能的吗?——夸张与逻辑矛盾 58

十四、“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谈必须明确对待相互矛盾的命题 61

第三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语词、词项和概念 63

一、“兰若”与“招提”——谈语词与概念的关系 63

二、“玉盘”“婵娟”“蟾宫”与“宝镜”——再谈语词与概念的关系 65

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三谈语词与概念的关系 66

四、“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谈语词运用的准确性 69

五、“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再谈语词运用的准确性 73

六、“洗竹”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谈必须准确把握语词(词项)的内涵 74

七、“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谈必须准确把握语词(词项)的外延 77

八、“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谈必须准确使用成语 79

九、“乍暖还寒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谈只有正确理解语词,才能准确运用语词 81

十、“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谈谐声双关及其逻辑意蕴 83

十一、“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再谈谐声双关及其逻辑意蕴 85

十二、“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谈矛盾关系词项的运用 88

十三、“芳菲尽”与“花盛开”——再谈矛盾关系词项的运用 89

十四、“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谈用矛盾关系的词项进行的推理 91

十五、蹩脚的“医诗”者——谈词项(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93

十六、能够“十年久旱逢甘雨”吗?——谈词项(概念)限制必须适当 97

十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谈对诗句中语词释义的逻辑问题 99

十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谈“豆蔻年华”语词的形成及运用 101

第四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语句、命题与判断 103

一、“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谈语句、命题与判断的关系 103

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谈语句与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105

三、“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谈“诗无达诂”的逻辑根据:同一诗句可释为表示不同命题 108

四、“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谈语句的预设 110

五、“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谈古诗中的疑问句 113

六、“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谈由问推答和由答推问 115

七、“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谈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问句的分类 116

八、“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再谈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问句的预设和回答 120

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三谈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问句的回避、回驳和回问 123

十、“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对疑问句的逻辑分析举隅 125

十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谈诗句中的反事实条件句 128

十二、“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谈反事实条件句在交际中的运用 130

十三、“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谈反事实条件句在议论中的运用 131

第五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推理(上):古诗词中常常隐含推理 134

一、“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谈什么是推理 134

二、“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再谈什么是推理 135

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谈古诗中推理的运用 137

四、“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谈诗词创作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138

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谈运用月相知识进行的推理 142

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谈诗句中隐含的推理 144

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谈由古诗引发的推理 146

八、“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谈几首“西施”诗的逻辑推理 148

九、“自家骨肉尚如此,何况区区陌生人”——谈古诗中涉及程度的推理 151

十、“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谈古诗中涉及时间的推理 152

第六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推理(中):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154

一、“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谈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154

二、“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谈直言推理的省略式:省略三段论 156

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表明了什么?——谈利用具有矛盾关系的直言命题进行的直言推理 159

四、“雪似梅花,梅花似雪”——谈关系命题及关系推理 161

第七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推理(下):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166

一、“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谈负命题及其推理 166

二、“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谈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169

三、“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谈以负命题为肢命题的联言命题 172

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谈普通逻辑的联言命题与现代逻辑的合取式 173

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再谈普通逻辑的联言命题与现代逻辑的合取式 176

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再谈联言命题:引用诗句不能随意更换前后顺序 178

七、“林花著雨胭脂湿”?——谈选言命题与选言推理 180

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谈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在诗词中的运用 183

九、“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人在武陵微醉”——再谈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在诗词中的运用 186

十、“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谈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189

十一、“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再谈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192

十二、“和靖当年不娶妻,如何后代有孙儿?”——三谈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197

第八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语义和语用推理 201

一、“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谈诗词中的语义推理 201

二、“虚心未能待国士,皮上何须生节目”——谈诗词中的语用推理 203

三、“想是郎君怀别恨,忆人全在不言中”——再谈诗词中的语用推理 205

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谈诗句分析中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的不可偏废 207

五、“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蕖香惹衣”——谈语境和语境推理 210

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再谈语境,兼析李白诗中“浮云”一词的两种不同含义 212

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谈独特语境中的语义双关 215

八、“鸟鸣山更幽”和“一鸟不鸣山更幽”——谈语境及其对正确理解诗句含义的重要作用 217

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再谈语境及其对正确理解诗句含义的重要作用 219

十、“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谈诗句中的隐涵 221

十一、“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再谈诗句中的隐涵 222

十二、“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谈隐喻 224

十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再谈隐喻 226

十四、“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三谈隐喻 228

十五、“冷笑这般轻薄物,难融能得几多时”——谈隐喻的独特作用 230

十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谈隐喻中的黄巢抱负 231

十七、“身是菩提树”与“菩提本非树”——谈隐喻在论辩中的运用 233

十八、“得势猫儿雄似虎,退毛鸾凤不如鷄”——谈隐喻在交际中的作用 235

十九、“选诗如选美,总觉动心难”——谈比喻的逻辑根据 237

二十、“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谈比喻推理在诗词中的运用 239

二十一、“耳鬓厮磨五十载,梨花海棠相伴老”——谈比喻不当的逻辑错误 241

二十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谈联想和联想推理 242

二十三、“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再谈联想和联想推理 244

第九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模态句与模态命题 246

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谈模态命题的必然命题 246

二、“西湖日日可寻芳,楼上凭栏意未忘”——谈可能命题 250

三、“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谈规范命题:必须命题与允许命题 254

四、“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再谈规范命题:禁止命题 258

五、“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谈对信念句的逻辑分析 260

六、“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再谈对信念句的逻辑分析 262

七、“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谈对知道句的逻辑分析 265

八、“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再谈对知道句的逻辑分析 267

九、“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谈对命令句的逻辑分析 270

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再谈对命令句的逻辑分析 273

第十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归纳、类比和假说 277

一、“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谈历史的归纳方法与归纳推理 277

二、“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再谈历史的归纳方法与归纳推理 279

三、“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谈判明现象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求同法 281

四、由“昏”到“闲”与由“闲”到“昏”说明了什么?——谈用差异法以由果溯因 284

五、“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谈求同法与差异法的相继运用 286

六、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谈释义中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式 288

七、欧阳修不知“夕餐秋菊之落英”吗?——谈“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293

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谈比喻、比较与类比推理 294

九、“莫以今时宠,宁忘旧日恩”——谈借古喻今的逻辑根据:类比推理的作用 297

十、“一片冰心在二胡”可能吗?——谈仿句形成的逻辑基础:类比法和类比推理 299

十一、“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谈假说的提出和验证 301

第十一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论证(证明与反驳) 305

一、“勿愿寿,寿不利贫只利富”——谈逻辑论证 305

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谈用多重论据进行的论证 308

三、“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上何不鸣?”——谈演绎论证及其运用 310

四、“俭存奢失今在目,安用高墙围大屋”——谈归纳论证及其运用 312

五、“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谈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的结合运用 314

六、“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指什么?——谈演绎的与归纳的、直接的与间接的论证方法的结合运用 316

七、唐太宗能“亲手书写”集杜甫诗句的对联吗?——谈逻辑论证在辨伪中的作用 318

八、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吗?——谈古诗校勘中的逻辑论证 321

九、“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谈古诗与考证 323

十、“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谈反驳:用历史事实进行的直接反驳 324

十一、“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谈一种常用的反驳方法:独立论证反论题的真 326

十二、“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谈间接反驳方法的具体运用 328

十三、“万宝不赎命,千金不买年”——谈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结合使用 330

十四、“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谈作为证明方法的归谬法 331

十五、“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谈作为反驳方法的归谬法 333

十六、一场“茶”“酒”之争说明了什么?——谈证明、反驳中的逻辑错误 335

第十二篇 古诗词作品中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338

一、“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谈古诗词中辩证逻辑发展性原理的体现 338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古诗词中辩证逻辑实践性原理的体现 339

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谈实践检验不能限于一时一事 340

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古诗词中辩证逻辑全面性原理的体现 342

五、开封相国寺的“酒、色、财、气”诗——谈古诗词中辩证逻辑具体性原理的体现 343

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谈古诗词中具体分析方法的运用和体现 346

七、“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谈辩证思维相对性原理的体现和运用 347

八、“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谈辩证思维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50

九、唐代诗人的几首咏蝉诗说明了什么?——谈对象属性的多样性决定着艺术形象的多样性 352

十、“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谈对诗词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呼唤 355

十一、《人间词话》的一处古词集句——谈创新思维过程的形象概括 357

十二、“豆在釜中泣”还是“萁在釜下泣”?——谈古诗词中的艺术想象及创新思维 3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