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2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2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3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3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4
三、监测技术概述 5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6
第三节 环境标准 9
一、中国环境标准体系 9
二、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 10
三、水质标准 12
四、空气和废气标准 25
五、土壤环境质量与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27
六、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27
复习题和习题 28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30
第一节 水污染与水质监测 30
一、水体与水污染 30
二、水质监测项目 30
三、水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分析方法 34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35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 36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制订 39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制订 40
第三节 水样采集和保存 40
一、水样类型 41
二、地表水样采集 41
三、地下水样采集 44
四、废(污)水样采集 45
五、流量测量 45
六、水样运输和保存 47
第四节 水样预处理 48
一、水样的消解 48
二、分离与富集 50
第五节 物理指标检验 53
一、水温 53
二、臭和味 54
三、色度 55
四、浊度 55
五、透明度 56
六、固体物 57
七、矿化度 58
八、电导率 58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59
一、汞 59
二、镉 63
三、铅 67
四、铜 68
五、锌 68
六、铬 69
七、铝 70
八、砷 72
九、其他金属化合物 73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74
一、酸度和碱度 74
二、pH 75
三、溶解氧 76
四、氰化物 79
五、氟化物 81
六、含氮化合物 84
七、硫化物 91
八、含磷化合物 93
九、其他非金属无机物 93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94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 94
二、特定有机污染物 106
第九节 底质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116
一、底质 116
二、活性污泥 118
复习题和习题 120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123
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123
一、大气、空气及其污染 123
二、空气污染源 123
三、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 124
四、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126
五、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126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订 127
一、监测目的 127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 127
三、监测站(点)的布设 128
四、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131
五、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131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 132
一、直接采样法 132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 133
三、采样器 137
四、采样效率 141
五、采样记录 142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142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142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145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148
四、臭氧和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150
五、挥发性有机物和甲醛的测定 151
六、氟化物的测定 153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154
八、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 155
九、其他污染物的测定 158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 159
一、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测定 159
二、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159
三、降尘量及其组分的测定 159
四、颗粒物中污染组分的测定 160
第六节 空气质量指数 165
一、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与分级 165
二、空气质量分指数的分级依据 166
三、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 167
第七节 降水监测 167
一、采样点布设 167
二、样品采集 167
三、降水组分的测定 168
第八节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169
一、采样点布设 169
二、采样方法和采样装置 170
三、测定方法 170
第九节 污染源监测 172
一、固定污染源监测 172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 185
第十节 标准气的配制 188
一、静态配气法 188
二、动态配气法 190
复习题和习题 194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196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196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196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196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98
一、样品的采集 199
二、样品的制备 203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 203
四、样品pH的测定 203
五、样品的保存 204
第三节 危险特性的监测方法 205
一、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 205
二、易燃性的试验方法 205
三、腐蚀性的试验方法 205
四、反应性的试验方法 206
五、遇水反应性的试验方法 206
六、浸出毒性试验 206
第四节 生活垃圾监测 207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207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207
三、渗滤液分析 209
四、渗滤试验 210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212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212
二、吸入染毒试验 214
三、口服毒性试验 215
四、鱼类毒性试验 215
复习题和习题 215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217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217
一、土壤组成 217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219
三、土壤背景值 220
四、土壤污染 220
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22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24
一、监测目的 224
二、资料收集 225
三、监测项目与监测频率 225
四、采样点布设 226
五、样品采集 227
六、样品保存 227
七、监测方法 228
八、土壤监测质量控制 229
九、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30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加工与管理 231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231
二、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 232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234
一、土壤样品分解方法 234
二、土壤样品提取方法 235
三、净化和浓缩 235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235
一、土壤水分 235
二、pH 236
三、可溶性盐分 236
四、金属化合物 237
五、有机化合物 240
复习题和习题 242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44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44
一、监测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 244
二、监测方法 246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262
一、利用植物监测 262
二、利用动物监测 265
三、利用微生物监测 266
第三节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267
一、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67
二、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269
三、土壤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275
第四节 生态监测 275
一、生态监测的定义 276
二、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276
三、生态监测的任务和特点 277
四、生态监测方案及技术路线 278
五、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279
六、生态指标监测方法 282
七、生态监测技术 282
复习题和习题 283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 285
第一节 噪声与振动污染监测 285
一、噪声污染监测 285
二、振动污染监测 304
第二节 核和电磁辐射监测 306
一、基础知识 306
二、环境中的放射性和辐射 311
三、核辐射与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315
四、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器 318
五、放射性监测 322
六、电磁辐射监测 326
第三节 光和热污染监测 327
一、光污染监测 327
二、热污染监测 329
复习题和习题 330
第八章 遥感监测 332
第一节 遥感基础 332
一、遥感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332
二、遥感的原理与应用 333
第二节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 334
一、大气臭氧 334
二、大气颗粒物 335
三、大气有害气体 335
第三节 水环境遥感监测 336
一、水环境的特点 336
二、水资源 337
三、水污染 338
第四节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342
一、生态环境遥感原理 342
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应用 342
三、土地利用监测 343
四、植被遥感监测 345
第五节 “3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49
一、“3S”技术简介 349
二、利用“3S”技术开展环境监测 350
复习题和习题 351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 352
第一节 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352
一、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52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353
三、子站内的仪器装备 353
四、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 354
五、气象观测 361
第二节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361
一、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61
二、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 362
三、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363
四、水质自动监测仪器 364
五、水质监测船 369
六、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369
第三节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 370
一、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70
二、环境噪声监测点布设 371
第四节 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371
一、水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371
二、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 372
第五节 环境监测网 376
一、环境监测网管理与组成 377
二、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 377
三、国家地表水质量监测网 378
四、其他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 378
五、污染源监测网 379
六、环境监测信息网 379
第六节 环境应急监测 380
一、相关定义 380
二、环境应急监测的分类 380
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特点 380
四、非常态环境应急监测的特点 381
第七节 简易监测 381
一、简易比色法 381
二、检气管法 383
三、环炉检测技术 384
复习题和习题 386
第十章 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 387
第一节 环境监测管理 387
一、主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387
二、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388
第二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390
第三节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 390
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 390
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 391
三、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 392
第四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 393
一、实验用水 394
二、试剂与试液 395
三、实验室的环境条件 396
四、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396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结果表述和统计检验 398
一、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 399
二、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406
第六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 407
一、名词解释 407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409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417
第七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420
一、标准分析方法 420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 420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421
第八节 环境标准物质 422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422
二、我国环境标准物质 425
第九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425
一、质量保证检查单 425
二、环境质量图 427
复习题和习题 433
参考文献 435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你好,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编 2019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长江口物理、化学与生态环境调查图集》于非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一带一路非洲东北部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俞乐 2019
- 《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2018
- 《江苏中小企业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企业生态研究中心 2019
- 《有机磷酸酯的暴露、毒性机制及环境风险评估》许宜平,王子健等著 2019
- 《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管理方法技术与服务创新丛书 俄罗斯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徐胡乡责编;肖秋会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