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冯友兰文集  第12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第6册  修订版
冯友兰文集  第12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第6册  修订版

冯友兰文集 第12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第6册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长春:长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44546543
  • 页数:357 页
图书介绍:本套修订版是12卷本的《冯友兰文集》,主要包括“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不包含第七卷))“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还有《三松堂自序》和《人生哲学》。“三史”“六书”,是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学界的学术名著。本书是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主要论述了中国诸子百家及秦朝时期的哲学思想。
上一篇:心通孔子下一篇:孟子与我聊使命
《冯友兰文集 第12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第6册 修订版》目录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 3

自序 3

绪论 5

第一节 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 5

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阶层 8

第三节 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8

第四十九章 通论道学 11

第一节 什么是道学 11

第二节 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 13

第三节 道学的目的和方法 16

第四节 道学的发展阶段 18

第五节 道学的名称 19

第六节 道学的历史作用 21

第五十章 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 23

第一节 军阀和士的联合专政 23

第二节 当时变革的必要 24

第三节 庆历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 25

第四节 庆历新政和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 27

第五节“熙宁变法”和王安石的“新政” 32

第六节 道学的兴起 37

第五十一章 道学的前驱——周惇颐和邵雍 39

第一节 谁是道学的创立者? 39

第二节 周惇颐的《太极图说》 40

第三节 周惇颐的《通书》 45

第四节 周惇颐论“孔颜乐处” 48

第五节 邵雍的“先天学” 50

第六节 邵雍的世界年谱 55

第七节《皇极经世》的《观物内外篇》 58

第八节 对于周惇颐和邵雍的图象的两种了解 62

第五十二章 道学的奠基者——二程 65

第一节 二程的家世和经历 65

第二节 二程对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 67

第三节 天理或理 73

第四节气、心、性、情 78

第五节 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 80

第六节 程颐的《易传·序》 86

第七节 二程的“气象”和“孔颜乐处” 87

第五十三章 道学的奠基者——张载 90

第一节 张载的生平及其著作 90

第二节 发挥唯物主义的“有无混一”论 91

第三节 发挥辩证法的“二端”论 94

第四节 张载的《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 97

第五节《正蒙》的《大心篇》与为学之方 99

第六节《正蒙》的《诚明篇》与为学之方 102

第七节 张载的政治社会思想 106

第五十四章 朱熹 110

第一节 北宋道学所引起的哲学问题 110

第二节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作 111

第三节理,太极 113

第四节气 117

第五节 朱熹的宇宙形成论 119

第六节性、心、情、才 122

第七节 修养方法 125

第八节“王霸之辨” 130

第九节 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132

第十节 前期道学的高峰 138

第五十五章陆、王心学的兴起 140

第一节 陆九渊对于“无极而太极”的批评 140

第二节 陆九渊的宇宙观和修养方法 143

第三节 鹅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 145

第四节 王守仁的《大学问》 147

第五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151

第六节“良知”与“爱有差等” 154

第七节“良知”与“动静合一” 155

第八节 从哲学上看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157

第五十六章 道学外的思想家——陈亮和叶适 160

第一节 陈亮的政治态度 160

第二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 161

第三节 陈亮对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评 162

第四节 陈亮和朱熹关于“王霸”问题的辩论 165

第五节 叶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思想 167

第六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 168

第七节 陈亮和叶适重商思想的社会根源 171

第五十七章 气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自我修正及革新 173

第一节 王廷相对于道学的态度 173

第二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73

第三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76

第四节 王廷相对于心学的批评 177

第五节 罗钦顺对于心学的批评 178

第六节 罗钦顺对于理学的修正革新 180

第七节 王廷相和罗钦顺在后期道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82

第五十八章 心学的发展 183

第一节 杨简的《己易》 183

第二节 王畿的“四无”说 185

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 187

第五十九章 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 193

第一节 论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193

第二节 关于“有”“无”问题 194

第三节 关于“动”“静”问题 195

第四节 关于“形上”“形下”问题 196

第五节 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 197

第六节 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心学的批判 200

第七节 关于“知”“行”问题 201

第八节 关于“性”“命”问题 202

第九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 204

第十节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205

第十一节 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207

第十二节 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 209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 213

自序 213

绪论 215

第六十章 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黄宗羲 221

第一节《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221

第二节 对于罗钦顺的评论 223

第三节 对于心学的修正 226

第四节《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 228

第六十一章 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 231

第一节 颜元的《四存编》 231

第二节 颜元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 233

第三节 颜元对于“格物致知”新解释的历史意义 235

第六十二章 戴震反道学的斗争 237

第一节 戴震论“道” 237

第二节 戴震论“形上”“形下” 238

第三节 戴震论“理” 239

第四节 戴震论“性”“气” 240

第五节 戴震论“欲”“情”“知” 241

第六节 戴震对于道学的政治的批判 244

第六十三章 魏源应付大转变的新形势的总对策及其哲学思想 246

第一节 魏源的总对策 246

第二节 魏源的“经世”精神 248

第三节 魏源的哲学思想 250

第四节 魏源“以夷为师”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252

第六十四章 农民大起义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 253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情况 253

第二节 洪秀全传略 254

第三节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 255

第四节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257

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59

第六节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260

第七节 总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262

第六十五章 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 265

第一节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斗争的历史意义 265

第二节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267

第三节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270

第四节 曾国藩的洋务措施和洋务派思想 273

第五节 曾国藩与满汉斗争 277

第六十六章 戊戌变法(所谓“光绪维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康有为 281

第一节 康有为的生平和著作 281

第二节 康有为早期变法思想 282

第三节 康有为所领导的“公车上书” 282

第四节 康有为的《统筹全局折》 283

第五节 康有为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 285

第六节 康有为的重商思想 287

第七节 康有为的《官制议》 289

第八节 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290

第九节 康有为与孔教 293

第十节 康有为的《大同书》和他的哲学思想 296

第十一节 近代维新时期的“格义” 300

第六十七章 戊戌维新运动的激进理论家和哲学家——谭嗣同 302

第一节 谭嗣同对于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批判 302

第二节 谭嗣同论“仁”和“以太” 304

第三节 谭嗣同对于事物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过程的分析 310

第四节 谭嗣同的道器说和三世说 313

第五节 谭嗣同对戊戌变法的说明和辩解 316

第六十八章 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严复 319

第一节 严复对于当时所谓中学和西学的“格义” 320

第二节 严复对于当时中国的问题的看法 322

第三节 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 326

第四节 严复论“自由” 329

第五节 严复与逻辑学 330

第六节 严复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332

第七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 334

第六十九章 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 337

第一节 王国维对于康德的推崇 337

第二节 王国维的《论性》 339

第三节 王国维的《释理》 340

第四节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341

第五节 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 345

第六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346

第七十章 关于中学、西学斗争的官方结论 3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