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家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00128711
  • 页数:5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阐述作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五个问题,包括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等五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前提。第二编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问题。本编分四个时期——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阐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说明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所以之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是有变化的。第三编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标题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理论界十分关注,讨论激烈,分歧很大。本篇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俄国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是否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对立;俄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目录

第一编 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基础 3

第一章 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 3

一、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3

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8

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14

四、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20

第二章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7

一、“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不科学的命题 27

二、“社会发展合目的性”命题是历史目的论观点 32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目的论的批判 35

四、人的活动有目的不等于社会发展有“合目的性” 38

五、“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命题不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和特点 46

六、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 53

第三章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 59

一、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 59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 62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 70

四、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 82

第四章 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 88

一、历史进步概念的内涵 88

二、历史进步的代价 95

三、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及其相互关系 101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尺度重点的转换 10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17

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18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21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27

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29

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32

第二编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137

第六章 讨论的历史回顾与研究方法 137

一、讨论的历史回顾 137

二、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139

第七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 147

一、1853年以前的时期 147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159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182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189

第八章 东西方古代社会比较 198

一、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不同特点 198

二、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性 208

三、日耳曼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直接过渡 233

第三编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 249

第九章 俄国公社的性质及其发展前途 249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 250

二、实现“跨越”的可能性和历史环境 253

三、要挽救俄国公社必须有“俄国革命” 257

第十章 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比较 265

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两种思路 265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先决条件 271

三、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异同 277

第十一章 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别和一致性 283

一、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 283

二、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差别 293

三、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297

第十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跨越”思想的证实 305

一、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分歧的关键 305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 308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 310

第十三章 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314

一、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 314

二、如何防止对马克思概述的误解 319

三、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 323

第十四章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的理论贡献 338

一、树立一块新的理论里程碑 338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340

三、古代社会史研究与《资本论》写作的关系 349

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54

第四编 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363

第十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 363

一、1844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 363

二、《德意志意识行》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名称 368

三、1850年以后未来社会的名称 370

四、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 371

五、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的含义 374

第十六章 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 378

一、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78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 383

三、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88

四、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素 394

五、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 397

第十七章 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405

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 405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 411

三、东西方革命的互动 419

四、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 424

第十八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 44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 440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 449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51

四、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468

第十九章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 473

一、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474

二、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489

三、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苏联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 496

第二十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0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504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 50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520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527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535

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 538

一、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538

二、邓小平1992年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特点和优点 541

三、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544

四、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的具体实现形式 551

五、社会主义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555

第二十二章 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 560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561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68

参考文献 579

后记 5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