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位置叙事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  3
位置叙事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  3

位置叙事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 3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鸣奋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9027407
  • 页数:10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之选题,源于如下背景:从地图定位、无线电定位到GPS定位,人类定位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从诉诸早期人工智能的生成艺术、基于人机交互的网络艺术到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移动互联艺术,新兴数码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由国家、国际组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形态转变。新媒体从业人员成为创意阶层的重要生力军,位置叙事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上述实践领域的变化和叙事学在理论上的空间化趋势是相互印证的。本书所说的“艺术”是广义的(含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位置”理解为动词,依据作者所提出的传播理论,对叙事学的基本要素加以定位;二是将位置理解为名词,阐述着眼于位置的叙事所具备的特征及其构成;三是探讨叙事学中与位置相关的特殊范畴,如主位、客位、本位、谱位、数位等。本书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着眼移动互联网络的社会应用,从定位性角度率先阐述增强现实、大数据、网络地域文学等新兴事物的叙事潜能与应用;二是率先提出由三层面(社会层面、产品层面、运营层面)、九要素构成的位置叙事学理论框架;三是以创意再现维度、创意表现维度和创意创新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作为传统叙事学和新兴的位置叙事学的接口。
《位置叙事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 3》目录

第七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方式 719

第一节 造境:叙事方式的定位 721

一、创意排序:从现实时间向故事时间的转变 721

(一)现实时间 722

(二)叙述时间 724

(三)故事时间 727

二、创意布局:从现实空间向故事空间的转变 733

(一)现实空间 733

(二)叙述空间 734

(三)故事空间 738

三、创意组合:从现实时空向故事时空的转变 741

(一)按照时序组合不同空间中发生的事件 741

(二)按照地点组合不同时间中发生的事件 742

(三)按照链接组合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件 744

第二节 位宜:位置叙事的方式 749

一、创意角度:因事制宜的方式 749

(一)依据叙事主体相互关系定位 749

(二)依据所述之事相互关系定位 752

(三)依据叙述者和事件关系定位 754

二、创意归属:因人制宜的方式 755

(一)叙事方式的族类定位 755

(二)叙事方式的群体定位 756

(三)叙事方式的个体定位 758

三、创意分化:因境制宜的方式 760

(一)叙事方式的领域定位 760

(二)叙事方式的媒体定位 762

(三)叙事方式的角色定位 764

第三节 换位:作为叙事方式的位置 767

一、创意过程:现实之人与换位 767

(一)观察过程中的换位 768

(二)构思过程中的换位 768

(三)传达过程中的换位 769

二、创意规制:叙事之人与换位 770

(一)规范性叙事 771

(二)越轨性叙事 772

(三)策略性叙事 773

三、创意变换:所叙之人与换位 776

(一)身体与自然位置的变换 776

(二)自我与心理位置的变换 778

(三)身份与社会位置的变换 780

第八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环境 789

第一节 嵌套:叙事环境的定位 791

一、创意舒展:内成性叙事环境 791

(一)依据叙述的定位 792

(二)依据事件的定位 793

(三)依据过程的定位 796

二、创意分布:外容性叙事环境 797

(一)依据时间性的定位 797

(二)依据空间性的定位 804

(三)依据事体性的定位 807

三、创意交融:渗透性叙事环境 811

(一)叙事在环境中的存在 811

(二)环境在叙事中的存在 813

(三)环境与叙事共同存在 815

第二节 位透:位置叙事的环境(增强现实为例) 820

一、创意属地化:技术与自然环境的穿透 820

(一)增强现实技术的由来与特点 821

(二)增强现实技术与位置叙事 824

(三)增强现实技术研究 826

二、创意可感化:幻术与心理环境的穿透 829

(一)增强现实幻术的由来 829

(二)增强现实幻术与位置叙事 831

(三)增强现实幻术与电子游戏 832

三、创意批判化:艺术与社会环境的穿透 834

(一)增强现实艺术的由来 834

(二)增强现实艺术与位置叙事 836

(三)增强现实艺术宣言 840

第三节 场位:作为叙事环境的位置 846

一、创意媒体场:信息革命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47

(一)信息革命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47

(二)文学传统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0

(三)文坛生态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1

二、创意人气场:世界格局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3

(一)民族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3

(二)国别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5

(三)世界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7

三、创意情境场:传播要素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8

(一)传播的社会层面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59

(二)传播的产品层面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60

(三)传播的运营层面与网络文学的定位 862

第九章 创意与位置叙事机制 867

第一节 运行:叙事机制的定位 869

一、创意需要:叙事的动力机制 869

(一)叙事与个人需要 870

(二)叙事与社会需要 872

(三)叙事与群体需要 876

二、创意系统:叙事的外部机制 878

(一)叙事生态 878

(二)叙事控制 880

(三)叙事工程 884

三、创意逻辑:叙事的内部机制 886

(一)叙事的逻辑化 887

(二)逻辑的叙事化 892

(三)叙事逻辑研究 895

第二节 位形:位置叙事的机制(地图为例) 901

一、创意导航:地图的定位 901

(一)历史定位:地图的定义、由来和演变 901

(二)逻辑定位:地图的分类、特性与功能 903

(三)过程定位:地图的绘制、使用与评价 905

二、创意表征:地图与位置叙事 909

(一)位置视觉化 909

(二)叙述空间化 911

(三)事件定位化 912

三、创意指南:数字地图与位置叙事 916

(一)数字地图的由来 917

(二)数码媒体与叙事地图 925

(三)数码地图与位置叙事 931

第三节 地位:作为叙事机制的位置 937

一、创意成就:叙事地位的由来 937

(一)含义:叙事地位的分化 938

(二)尺度:确立叙事地位的根据 941

(三)荣誉:改变叙事地位的原因 943

二、创意衡量:叙事评论的范畴 944

(一)社会层面的叙事评论范畴 945

(二)产品层面的叙事评论范畴 949

(三)运营层面与叙事评论范畴 958

三、创意研究:叙事理论与中国话语 964

(一)话语层系与我国叙事理论的定位 964

(二)话语重组与我国叙事理论的转型 966

(三)话语愿景与我国叙事理论的目标 972

余论:叙事与艺术新观念 976

一、当代西方数码叙事学的发展 977

(一)数码叙事学的兴起 977

(二)数码叙事学的核心范畴 982

(三)数码叙事学的前景 985

二、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思潮 987

(一)数码启蒙主义 989

(二)数码浪漫主义 1002

(三)数码象征主义 1015

三、移动互联时代艺术研究新视野 1028

(一)视野层系的变化 1029

(二)媒体变革的引领 1035

(三)艺术研究的趋势 1041

译名对照表 1047

后记 1061

(一)后浪潮:新媒体与移动互联 1061

(二)廿年:新媒体艺术理论探索 1062

(三)定位:新媒体与叙事学变革 1064

(四)似确定性:让我们拥抱未来 10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