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振宇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208145962
  • 页数:7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汉语小句与句子的“意义”问题。本书的主要观点认为决定汉语语法体系的主要意义内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词的“指称”与语句的“真值”;第二,语句的“意义”结构;第三,语义(语用)对语言各级单位(词、短语、小句、句子)结构的生成与制约作用;第四,由意义导致的语言迁移与变化;第五,作为信息的语句。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目录
标签:指称 命题

序 1

目录 1

图示目录 1

表格目录 1

引言 1

第一章 可能世界与真实性 9

1.意向性 10

1.1 意向谓词 10

1.2 晦暗、透明与叙实性 12

1.3 晦暗性对真值的影响 13

2.透明性的产生机制 15

2.1 意向达成 15

2.2 说话者的上帝视角 16

2.3 第一人称否定悖论 26

2.4 基于主体信念的行为或心理状态 28

2.5 过去的认识 32

2.6 说话者的自我肯定性 33

2.7 索引——定指性 36

3.言者的可能世界 37

3.1 元语化 37

3.2 实指与虚指 38

3.3 虚拟世界——非现实 41

第二章 个体与类 51

1.认识的两个层面——个体与类 51

1.1 抽象化与具体化 51

1.2 二元系统 55

2.类指的类型 59

2.1 属性类指 59

2.2 整体类指 63

2.3 典型类指 65

2.4 概率类指 66

2.5 个体类指 68

2.6 子集类指 69

3.个体指称的类型 70

3.1 亲指 70

3.2 代指 71

3.3 专名 72

3.4 临时命名 73

4.指称语 74

4.1 个体指称语 75

4.2 可变指称语 76

4.3 类指指称语 77

5.社会属性 77

5.1 判断句的“(一+)量+名”判断项 78

5.2 通指句的“(一+)量+名”通指项 81

5.3 名词性同位语 84

5.4 强主观性描写成分后的“(一+)量+名” 86

5.5 “大+X(+的)” 87

6.隐喻 88

第三章 通指与条件 97

1.通指的本质 97

1.1 通指是演绎推理的核心 97

1.2 通指的类型 101

1.3 不同通指类型的共现 103

1.4 通指的心理机制与语法机制 104

1.5 最强通指——以“任何”为例 107

2.数与指称 112

2.1 数性质的分布 112

2.2 通指的数性质 115

3.条件句 116

3.1 条件的性质与限制 116

3.2 真实性标记 122

3.3 其他条件标记 126

4.必要条件与“才” 132

4.1 历时来源 133

4.2 “必要条件”的逻辑意义 135

4.3 从“刚刚”到“充分必要条件” 138

4.4 从“充分必要条件”到“必要条件” 141

4.5 “才”的强调语气功能 143

4.6 现实句中的“才” 144

第四章 定指与不定指 150

1.定指性的定义与分布 150

1.1 已知、定位与突显 150

1.2 唯一、囊括与交叉 153

1.3 定指性在指称操作中的分布 154

2.语词的可及性等级 158

2.1 语词自身决定定指性质 158

2.2 领属语 158

2.3 数量语词 159

2.4 定指与不定指标记 160

2.5 普通名词 162

2.6 汉语可及性等级 162

3.域外论元的定指倾向 163

4.定指化 166

4.1 加定指标记 167

4.2 突显数值 167

4.3 通指与类指 168

4.4 语境命名 169

4.5 否定 170

4.6 区别性 171

4.7 具体化和屏幕效应 173

4.8 场景开头和场景转换 177

4.9 感叹 178

4.10 事件独立性 179

5.存在句宾语的定指性质 180

5.1 存在句的定指效应 180

5.2 两难——“前文未提及”与“信息突显” 184

5.3 “有”、“没有”、“只有” 188

第五章 指称系统 199

1.名实关系 199

1.1 纯名与摹状词 199

1.2 字面意义与内涵属性 202

1.3 分析性、综合性、缺省推理 203

1.4 内缩性 206

2.多重NP与多重指称操作 210

2.1 分类命名、具体化、对象化基本规律 210

2.2 汉语英语的差异 213

3.基于特征集合分类法的指称系统 220

3.1 前人研究中的指称分类系统 220

3.2 实体的指称分类系统 226

3.3 事件的指称分类系统 226

4.指称定律 230

4.1 “事件——论元”指称定律 230

4.2 “个体——类”套叠定律 231

第六章 断言 237

1.断言与非动词小句 237

1.1 判断句 239

1.2 处所句与存在句 242

1.3 领有句 245

2.(广义)情态句 246

2.1 强调句 247

2.2 否定句 249

2.3 (狭义)情态句 253

2.4 成分焦点句 254

2.5 代谓词(句) 255

3.投射图式 256

3.1 判断句 256

3.2 扩展的投射图式——情态句 260

4.判断句中的汉语实质问 263

4.1 疑问代词的逻辑性质 263

4.2 汉语判断式实质问句 266

4.3 判断式实质问句的限制条件 267

5.包容/交叉图式——领有句与存在句 273

5.1 认知及逻辑本质 273

5.2 参照关系 275

5.3 心理关联 277

6.对话题的允准 280

6.1 零形式(空位)/代词回指——判断 281

6.2 词汇形式回指——领属/蕴涵 281

6.3 前空位与背景化 285

第七章 语句的命题意义结构 290

1.语句命题意义的复合性 290

1.1 信息失真问题 290

1.2 焦点、涵义与预期 292

2.强涵义导致的逻辑完备性操作 295

2.1 有关逻辑关系的定义 296

2.2 完备性公式 299

2.3 完备性公式的重要意义 302

2.4 复杂与无限的完备关系 303

2.5 焦点否定 305

3.预设难题 306

3.1 在后文中进行的否定 307

3.2 等同与预设 312

3.3 “预设悖论”问题 313

3.4 命题性原则 316

4.预期 318

4.1 预期的类型 319

4.2 显性预期与隐性预期 322

4.3 预期与可能性 323

4.4 反预期的两种基本功能——真实性否定与合理性否定 326

4.5 反预期的逆操作——从反预期到真实性 328

第八章 “强涵义—焦点”双部式 336

1.基本理论 336

1.1 存在与全称量化算子 336

1.2 谓词前后不对称 338

1.3 集合、个体意义与整体意义 339

1.4 肯定的语义类型 340

1.5 否定的语义类型 341

2.成分否定 342

2.1 两种理论的争论 342

2.2 否定测试、蕴涵测试与量化测试 346

2.3 对成分否定的双部逻辑分析 351

2.4 对成分肯定的双部逻辑分析 354

2.5 逻辑式的简化 357

3.全量、存在量和部分量 359

3.1 三大量化成分的双部逻辑式 359

3.2 相对存在与绝对存在 363

3.3 对全量和部分量的否定 367

4.量化词“只” 368

4.1 “只”的反预期性质与预设集合 369

4.2 “只+肯定形式” 370

4.3 “只+否定形式” 372

4.4 多项并列“只”字句 374

5.梯级 377

5.1 梯级意义的来源 377

5.2 梯级意义引发的完备性操作——以“只”字句的梯级用法为例 381

5.3 梯级引发的语用涵义 386

第九章 立场与同盟 391

1.立场三角 392

1.1 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 393

1.2 主观性层次以及位置关系 394

1.3 主观间性层次以及同盟关系 395

2.构建同盟关系 398

2.1 等同、方向与加减量 398

2.2 内容和色彩的等同 400

2.3 礼貌原则的复杂性 401

2.4 会话的关联性 404

2.5 社会地位 404

2.6 对语用规则的小节 405

2.7 直接表示同盟意义的语词 407

2.8 可推导出同盟意义的语词 409

2.9 从同盟关系到主体位置 412

第十章 人称、复数与领属 415

1.汉语复数及人称代词复数的历史演变 416

1.1 复数标记的双起源说 416

1.2 汉语复数标记的起源 417

1.3 “辈、们、每” 422

1.4 现代汉语中“我们”的用法 424

2.复数与人称代词向立场功能的进一步转移 432

2.1 从“连类而及”到“强调属性/整体” 432

2.2 另一种立场标记——“些” 435

2.3 人称代词的通指功能 437

3.“人”类词语、他称、旁指与人称 440

3.1 “人”类词语的语法化 440

3.2 旁指的定义与性质 443

3.3 他称、旁指的分布与问题 445

3.4 人称演化中的语用性制约机制 451

4.从“领属”到“立场” 456

4.1 定语领属的类型与特点 456

4.2 二元的汉语领属功能——控制性与立场性 461

4.3 身体部位及其他控制性 464

4.4 汉语的人际空间——类型与限制 466

4.5 话题空间立场 470

4.6 形式上的分化 472

4.7 “家”类格式 480

第十一章 自反预期语境 492

1.“弱肯定”推测 493

2.“反预期推测表达式”的基本定义和类型 497

2.1 高确定性否定(推断)→低确定性肯定(推测) 498

2.2 反问标记→高确定性否定→低确定性肯定(推测) 499

2.3 否定性祈使→高确定性否定意愿→低确定性肯定(推测) 500

2.4 担心→高确定性否定意愿→低确定性肯定(推测) 500

3.“反预期推测表达式”的基本性质和产生机制 500

4.对汉语“反预期推测表达式”的案例考察 502

4.1 “岂”、“难道” 504

4.2 “毋(无)”、“莫”与“别” 506

4.3 “怕”与“敢” 509

4.4 “不是” 510

4.5 “不成” 512

5.历时演变规律 514

5.1 从“修辞性推测用法”演化为专门的“推测标记” 514

5.2 专门的“推测标记”能否进一步产生“反问用法” 516

第十二章 意外三角 519

1.“意外”范畴理论 519

1.1 意外与反预期 519

1.2 纯粹与不纯粹的意外标记——以“竟然、甚至、反而”为例 520

1.3 意外三角与语用迁移 526

2.从疑问到感叹和否定 530

2.1 反问现象 530

2.2 强化疑问 532

3.从感叹到疑问和否定 536

3.1 从强意外出发的语用迁移 537

3.2 从弱意外出发的语用迁移 538

3.3 可变强度的意外 540

3.4 “啊”类语气词 540

3.5 一般强意外与超强意外 543

3.6 从意外标记语法化为疑问标记 544

3.7 单音节的意外倾向——以“怎”为例 548

4.汉语否定词的特殊问题 551

第十三章 知识信息与相对信息 558

1.信息论与信息系统 558

1.1 已有研究 558

1.2 信息系统的子系统 561

2.知识信息的性质与计算 562

2.1 选择域的相容性 563

2.2 肯定与否定的项目 565

2.3 有零与无零选择域 567

2.4 概率公式 567

2.5 香农信息公式 568

3.肯定句否定句中知识信息价值的分布及比较 569

3.1 分布数据 569

3.2 有无零、Q值、R值及S值的影响 573

3.3 最佳答案、高信息价值、无效信息及随机信息 576

3.4 实例举隅 579

4.隐性否定量化词对知识信息价值的影响 581

5.相对信息价值的计算 583

6.相对信息价值与语言学研究 585

6.1 新旧信息 585

6.2 肯定句否定句信息价值之关系 588

6.3 “认知光晕”效应与语篇分布性质 589

6.4 “否定”的高信息价值现象 590

6.5 低信息价值句 592

6.6 低信息价值构式与高信息价值构式 594

6.7 言者信息与听者信息——陈述与疑问的分野 597

第十四章 亲属关系的数据与计算 602

1.亲属关系的计算研究 602

2.一种基于大知识库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 605

2.1 基本概念 605

2.2 外围知识库 606

2.3 核心知识库 609

2.4 完备性的保证措施 611

2.5 自动转换运算流程 612

3.一种基于亲属基元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 615

3.1 基本逻辑概念 615

3.2 亲属关系的公理和定理系统 616

3.3 亲属关系转换运算流程 622

4.一种基于语义特征的亲属关系自动推理模型 628

4.1 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局限与改进 628

4.2 亲属关系词语的语义描写和形式表示 631

4.3 简单合一运算的局限性 635

4.4 七大语义特征的转换规则 636

4.5 语义特征alone的局部性 640

4.6 亲属关系自动推理的运算流程 641

第十五章 概率蕴涵 654

1.复杂的世界 654

2.条件概率与概率蕴涵 658

2.1 定义 658

2.2 CC-map地图 659

2.3 单特征双取值的例子 660

2.4 多特征的例子 661

2.5 多取值的例子 663

3.概率蕴涵的性质 665

3.1 简单衍推是概率蕴涵的一个特例 666

3.2 关联关系是比概率蕴涵更粗的一种描写方法 667

4.概率蕴涵与隐性规律 668

4.1 对蕴涵、紧密、衍推、等同与预设的进一步定义与发掘 668

4.2 点阵分析——对特征间关系的总体把握 672

5.基于概率蕴涵的数据计算 679

参考文献 684

后记 7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