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近现代中国文论的转型
近现代中国文论的转型

近现代中国文论的转型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霖主编;付建舟,黄念然,刘再华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32577224
  • 页数:5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文论的近现代转型为研究核心,紧扣从戊戍变法到‘五四’新文学运动这一阶段的文论转型来论述,结合近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现实语境,分别从近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型、文学创作理论的转型、文学批评观念与批评文体的转型、雅俗观与文白观的转型诸方面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近现代叙事文学理论的转型、文学史观的转型、批评史观的转型,同时梳理了近现代文学理论的嬗变。本书涵盖文论转型的一系列重要层面,既突出了中国文论近现代转型的内生性动力,又兼顾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理论等的外在性动力。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有诸多新开掘,新阐发,给人以新启迪,学术意义显著。
上一篇:旅人警戒录 A下一篇:大漠神鹰
《近现代中国文论的转型》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近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现实语境 17

第一节 西潮冲击下中国文论现代性的生成 18

一、域外文学思想的译介 18

二、留学背景与中国文论的主体“构造” 28

第二节 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现代批评空间的开创 35

一、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36

二、现代批评空间的开创 60

第二章 近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型 63

第一节 传统纯杂文学观及其余绪 63

一、“文”的含义及传统纯杂文学观 64

二、传统纯杂文学观的余绪 67

第二节 近现代纯文学观的产生 79

一、西方“文学”观念的初步译介 81

二、新的杂文学标准的初步尝试 86

三、新的纯文学标准的基本认同 89

四、纯杂文学观双线并行 93

五、现代纯文学观的确立 95

六、审美文学观的兴起 99

第三节 纯杂文学观各自的利弊得失 104

第三章 近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转型 107

第一节 创作主体精神的张扬与创作理论的转型 107

一、创作主体“要素”说的历史演进 108

二、主体个性的凸显 110

三、发扬独立自由精神 114

四、主张个性发展 117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变化推动创作理论的转型 124

第三节 理想与写实:近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二维构架 131

第四节 有关典型化问题的论述与创作论视野中心的变化 137

第五节 悲剧观的确立与悲剧创作理论的生成 143

第六节 文体创作理论和技法的总结与变化 152

一、小说创作理论和技法的总结与创新 153

二、戏剧创作理论和技法的总结与创新 157

三、诗歌创作理论和技法的总结与创新 163

四、散文创作理论和技法的总结与创新 168

第四章 中国文学批评观念与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 176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 178

一、契机:批评的自我反思 178

二、向路:批评观念转型的展开 180

三、聚焦:批评本体的自觉 188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转型 190

一、契机:文体革新意识的自觉与新批评文体实践 191

二、向路:批评文体转型的多样化展开 194

三、影响:对批评话语方式现代转型的促成 198

第五章 近现代文学雅俗观与文白观的转型 205

第一节 雅俗观的古代演进 205

一、崇雅抑俗 205

二、弃雅尚俗 212

三、雅俗共存与雅俗共赏 217

第二节 近现代文白观的转型 219

一、白话文运动 219

二、两种语体观 233

三、新文体 238

四、言文合一 244

第三节 雅俗观与文白观之关系 251

一、雅俗与文白之互相渗透 251

二、官话与白话、国语 255

三、普及与提高 258

第六章 近现代通俗文学理论的嬗变 262

第一节 通俗文学概念辨析 262

第二节 通俗文学理论的发展 265

一、明清批评家的通俗文学观 265

二、晚清新小说家的通俗文学观 272

三、民初旧派小说家的通俗文学观 276

第三节 通俗文学类型理论的发展 283

一、通俗小说类型理论的古今嬗变 283

二、从历史演义理论到历史小说理论 287

三、从侠义小说理论到武侠小说理论 292

四、从公案小说理论到侦探小说理论 297

五、从世情小说理论到社会小说理论 302

第四节 通俗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理论 306

一、创作主体的变化 306

二、创作机制的变化 308

三、创作方式的变化 311

四、传播方式的变化 313

五、生产与消费的双向互动 316

第七章 近现代叙事文学理论的转型 320

第一节 叙事文学理论演变述略 321

一、秦汉时期叙事观念的产生 32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理论的萌芽 324

三、唐宋时期叙事理论的发展 326

四、元明清时期叙事理论的深化 329

五、清末民初时期叙事理论的转型 332

第二节 近现代叙事结构理论的转型 336

一、明前史学家、文论家的叙事结构理论 337

二、明清评点家的叙事结构理论 339

三、近现代文法家批评家的叙事结构理论 351

第三节 近现代叙事时间理论的转型 363

一、明前史学家文论家的叙事时间观念 364

二、明清评点家的叙事时间观念 366

三、近现代文法家批评家的叙事时间观念 377

第四节 叙事视角理论的近现代转型 387

一、明清评点家对叙事视角的感觉直观 388

二、新小说批评家对叙事视角的有限借鉴 390

三、新文学理论家对叙事视角的自觉追求 395

四、叙事视角是否统一的问题 400

第八章 近现代文学史观的转型 406

第一节 传统文学史观 406

一、源流文学史观 407

二、通变文学史观 412

三、复古与退化文学史观 415

第二节 近现代文学史观 419

一、进化文学史观 419

二、民间文学史观 426

三、唯物文学史观 430

四、泰纳的文学史思想 432

第三节 文学史的书写体例与方法 442

一、文学史的科学性与科学的研究法 442

二、对传统史著体例的借鉴 447

三、对文学史体系的建构 451

四、综合研究法 455

第九章 近现代批评史观的转型 459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历史循环论与复古论 459

第二节 近代进化论思想影响下的文学批评史观 462

第三节 唯物论批评史观的兴起 473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与中国文学理论的近现代转型 479

第一节 会通与差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480

一、批判精神 480

二、人本思想 484

三、历史意识 48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与中国文学理论的近现代转型 49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早期译介与传播中的选择性吸收 493

二、“文艺大众化”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493

三、“民族形式”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494

四、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495

参考文献 496

后记 5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