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登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30506245
  • 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近百年来,国内对关于中、西文论和美学的比较研究,曾经有过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话语,也曾经兴起过不同的“流派”和多样化的“论争”。新时期以来,更是学者云集如潮,观点聚讼纷纭,理论日新月异。近些年来,为“治疗”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不断兴起了关于中国文论和美学的“体系构建”的探索热潮。以此为背景,本课题立足于古代话语语境,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把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象思维”体系与西方“形思维”的审美思维体系的对应和比较作为研究内容。本书以此为背景和基础,以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宏观体系为视角,着力于“审美思维”的研究。居于立足点的“宏观性”和研究内容的“交叉性”,在分析和阐述中注重三个方面的统一:立足于哲学根基,注重哲学、文论、美学的统一;力求于“和”文化理念,注重道学、儒学、释学的统一;立身于“审美思维”体系,关照理论层、思想层和思维层的统一。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目录

绪论 中西关于古代“诗”与“思”的研究与反思 1

一、中西“哲学时代”的思维分野 1

二、近代西方关于原始思维的探究 5

三、近代中西关于“诗”与“思”的反思 7

上编 中国古代审美思维体系 1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智慧与审美思维体系——从“象”观念到“象思维” 13

第一节 原始形态的“象”观念与“象思维” 13

一、图腾与“想象”思维 14

二、“象舞”与“象征”思维 14

三、外交与“传情达意”思维 15

四、《周易》与“立象”思维 16

第二节 中国古代智慧与审美思维体系 19

一、“象思维”体系与中国智慧 19

二、“象思维”与审美范畴体系 23

第二章 中国古代“象”论与“象思维”——从“易象”到“象”论 27

第一节 从符号哲学到《周易》“象”论 27

一、中国哲学的原始表达与理论开端 28

二、《周易》“象”论与“象思维” 32

三、“易象”本质论与“象思维” 33

第二节 道家“象”论与“象思维” 37

一、老子“象”论与“象思维” 37

二、庄子的“忘言”说与“象思维” 41

第三节 玄学“象”论与“象思维” 51

一、王弼“象”论的思维法则 51

二、王弼以“意”为本的“取义”观 52

第三章 中国诗学“意象”与“象思维”——从“易象”到“意象” 55

第一节 原创审美意象与“象思维” 58

一、宗教巫术原创性意象与“象思维” 59

二、原始神话自觉性意象与“象思维” 61

三、汉字“意象”体系与“象思维” 62

四、《诗经》与艺术“象思维”成熟 64

第二节 “意象”理论的萌芽与“象思维” 67

一、先秦思辨哲学与“取象”思维 67

二、汉代诗乐情本观与意象审美范畴 68

三、魏晋思维转换与“意象”审美理论 72

第三节 “意象”审美理论的体系化 74

一、“意象”范畴的文化“兼采” 75

二、“神思”理论与“神用象通” 78

第四章 中国诗学“意境”与“象思维”——从“象思”到“境思” 89

第一节 “意象”转换与“意境”思维 89

一、心灵超越与诗学“意境” 90

二、“境思”纵横与“三境”说 92

三、“禅理”与“境思”理论 100

第二节 “韵味”说与“意境”诠释 104

一、“韵外之致”与“全美” 105

二、“味外之旨”与“醇美” 109

第三节 “意境”反思与“境界”学说 111

一、诗学“境界”与“意境”反思 112

二、人生“境界”与“美育救国” 117

三、学术“境界”与“学贯中西” 124

下编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体系比较 135

第五章 中西古代关于生命审美的思维——先秦“万物有生”观与古希腊“万物有灵”论比较 135

第一节 先秦“万物有生”论与“情本”诗学 135

一、中国古代“情性”论与道德哲学 138

二、“情性”与中国诗学审美本体论 161

第二节 古希腊“万物有灵”论与“神本”诗学 175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灵魂”观 175

二、古希腊宗教哲学与“灵魂”观 179

三、古希腊宗教神学与“灵魂”观 182

四、古希腊审美本体论与“灵魂”观 183

第三节 中西古代关于生命审美的思维比较 185

一、中西古代生命本质活性比较:“生”与“灵” 185

二、中西古代生命哲学精神比较:“情性”与“灵魂” 187

三、中西古代关于生命审美的思维比较:“言情”与“言神” 189

第六章 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审美的思维——先秦“中和”论与古希腊“和谐”论比较 194

第一节 先秦“中和”观与“天人合一” 195

一、先秦“中”与“和”的文化意蕴 195

二、“中和”思维与“天人合一” 209

三、“中和”思维与儒家伦理审美 215

四、“中和”思维与老庄人生审美 227

第二节 古希腊“和谐”观与“主客对立” 236

一、“永恒和谐”与“对立和谐” 237

二、“对立和谐”与“相反相成” 238

三、“灵魂和谐”与“理念世界” 240

四、“社会和谐”与“灵魂诸善” 241

第三节 中西古代社会审美的思维比较 242

一、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比较:生成与共存 243

二、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和谐的审美思维比较:道本与神本 244

三、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比较:“中和”与“平衡” 248

第七章 中西古代关于艺术审美的思维——先秦“物感”论与古希腊“摹仿”说比较 253

第一节 “物感”说与中国古代诗乐“情性”论 253

一、“物感”说与中国古代乐论 254

二、“物感”说与诗学“情性”论 262

第二节 古希腊“摹仿”说与艺术“形象”论 272

一、“摹仿”说与古希腊艺术本质探索 272

二、“摹仿”说与古希腊“灵感神赐”理念 274

三、“摹仿”说与求知“天性”论 276

第三节 中西古代关于艺术审美的思维比较 281

一、中西审美发生论比较:“应感”与“灵感” 282

二、中西审美体验论的比较:“兴会”与“回忆” 292

三、中西审美境界论比较:“神韵”与“意蕴” 307

第八章 中西古代关于悲剧审美的思维——中国“悲情”观与西方“悲剧”论的理论碰撞 317

第一节 中国古代悲剧意识中的“悲情”与“崇高” 317

一、“情本”诗学与“悲情”审美 318

二、“气韵”审美与“崇高”意蕴 321

三、“悲剧”意识与“悲情”理论 323

第二节 西方悲剧理论中的“情节”与“冲突” 324

一、悲剧摹仿的“情节核心”论 325

二、悲剧摹仿的“情节动态”论 326

三、悲剧摹仿的“情节严肃”论 328

四、悲剧摹仿的“情节冲突”论 329

第三节 中西“悲剧”的价值取向与理论碰撞 338

一、中西“悲剧”意识与“悲情”观念的价值取向 339

二、中西“悲剧”意识与人生审美境界 341

三、中西“悲剧”意识与“悲情”观念的理论碰撞 343

第九章 中西审美思维的融合与共生 347

一、谋求“生命共识” 349

二、推进“智慧互补” 351

三、坚持“文论共生”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56

后记 3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