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旅游气候学
旅游气候学

旅游气候学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章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3885433
  • 页数:253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包括气象学基础、天气学基础及灾害性天气、旅游气候与小气候、气象要素观测与气候资料整理4项内容。
《旅游气候学》目录

第0章 绪论 1

0.1 气象学概述 1

0.2 气候学发展简史 2

0.3 气象、气候与旅游 3

第1篇 气象学基础 6

第1章 大气 6

1.1 大气的组成 6

1.1.1 干洁空气 6

1.1.2 主要大气成分的性质 6

1.2 大气的铅直分层 9

1.2.1 对流层 9

1.2.2 平流层 10

1.2.3 中间层 10

1.2.4 热层 11

1.2.5 外大气层 11

1.3 大气温室效应 11

1.3.1 大气温室效应 11

1.3.2 温室气体 11

1.4 大气阳伞效应 12

1.5 臭氧空洞 12

1.5.1 臭氧层 12

1.5.2 臭氧层的作用 12

1.5.3 臭氧层空洞 13

1.6 植物精气的作用 13

1.6.1 植物精气的化学成分 13

1.6.2 植物精气的主要作用 13

1.6.3 植物精气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4

第2章 太阳辐射和地面净辐射 15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 15

2.1.1 定义 15

2.1.2 辐射的基本特征量 16

2.1.3 辐射定律 16

2.1.4 物体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 16

2.2 太阳辐射 17

2.2.1 概述 17

2.2.2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7

2.2.3 太阳辐射光谱 19

2.2.4 太阳常数 19

2.3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0

2.3.1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20

2.3.2 影响减弱的因子 20

2.3.3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21

2.3.4 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 22

2.3.5 太阳总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3

2.3.6 光合有效辐射 24

2.3.7 日照 24

2.4 地面有效辐射 25

2.4.1 地面辐射 25

2.4.2 大气辐射 25

2.4.3 地面有效辐射 25

2.5 地面净辐射 26

2.6 太阳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7

2.7 大气中的光现象 27

2.7.1 天空蓝色 27

2.7.2 曙暮光 28

2.7.3 朝晚霞 29

2.7.4 日月变扁 29

2.7.5 星光闪烁 30

2.7.6 海市蜃楼 30

2.7.7 虹和霓 31

2.7.8 晕和假日 31

2.7.9 华和峨眉宝光 32

2.7.10 极光 32

第3章 空气温度 34

3.1 近地层气温及其变化 34

3.1.1 近地层气温变化的原因 34

3.1.2 近地层气温的变化 35

3.2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分布 36

3.3 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 37

3.3.1 空气的绝热变化 37

3.3.2 大气的稳定度 38

3.4 气温与旅游 39

第4章 大气中的水分 41

4.1 空气湿度 41

4.1.1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41

4.1.2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43

4.1.3 相对湿度随高度的变化 44

4.2 蒸发 44

4.2.1 蒸发过程的物理实质 44

4.2.2 水面蒸发 45

4.2.3 蒸发量 45

4.3 凝结和凝华 45

4.3.1 大气中水汽含量达到过饱和状态的过程 46

4.3.2 凝结(华)核的作用 46

4.4 水汽凝结物 47

4.4.1 露和霜 47

4.4.2 雾凇 47

4.4.3 雨凇 47

4.4.4 雾 48

4.4.5 云 48

4.5 降水 49

4.5.1 降水形成的一般物理过程 49

4.5.2 降水种类 50

4.5.3 降水距平和降水相对变率 51

4.6 大气中的水分现象与旅游 51

4.6.1 奇异的大气降水现象 51

4.6.2 水汽凝结现象与旅游 52

第5章 气压与风 55

5.1 气压 55

5.1.1 气压的定义和单位 55

5.1.2 海平面气压和等压线 55

5.1.3 气压随高度的分布 56

5.1.4 等压面 57

5.2 作用于运行空气质点上的力 57

5.2.1 水平气压梯度力 57

5.2.2 水平地转偏向力 58

5.2.3 惯性离心力 59

5.2.4 摩擦力 59

5.3 风与气压场 60

5.3.1 自由大气中的风与气压场 60

5.3.2 摩擦层中的风与气压场 61

5.4 风的变化 62

5.4.1 风的阵性 62

5.4.2 风的日变化 62

5.4.3 风的年变化 62

5.4.4 风随高度的变化 62

5.4.5 大气环流 63

5.6 地方性风 64

5.6.1 山谷风 65

5.6.2 海陆风 66

5.6.3 峡谷风 66

5.6.4 焚风 67

5.7 风与旅游 67

第2篇 天气学基础及灾害性天气 70

第6章 天气 70

6.1 天气和天气学定义 70

6.2 天气图简介 71

6.2.1 地面天气图 71

6.2.2 高空天气图 71

6.3 气团及其天气 72

6.3.1 气团定义 72

6.3.2 气团源地 72

6.3.3 气团分类 73

6.3.4 我国主要气团及其天气 73

6.4 锋及其天气 74

6.4.1 锋的定义 74

6.4.2 锋的分类 74

6.4.3 锋面天气 75

6.5 高、低气压中的天气 78

6.5.1 低压及其天气 78

6.5.2 高压及其天气 80

6.6 高空槽脊及其天气 81

第7章 灾害性天气 83

7.1 寒潮 83

7.1.1 寒潮标准 83

7.1.2 寒潮源地和路径 83

7.1.3 寒潮天气 85

7.2 热带气旋和台风 85

7.2.1 定义和标准 85

7.2.2 台风源地 86

7.2.3 台风结构和天气 86

7.2.4 台风路径 87

7.2.5 台风的活动状况 88

7.3 旱涝 89

7.3.1 旱涝指标 89

7.3.2 干旱的时间和地理分布 90

7.3.3 雨涝的时间和地理分布 91

7.4 冰雹 91

7.4.1 冰雹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92

7.4.2 冰雹形成的条件 92

7.4.3 冰雹的地理分布和出现季节 93

7.4.4 冰雹的预防和人工消雹 94

7.5 大风和龙卷风 94

7.5.1 大风 94

7.5.2 龙卷风 94

7.6 雾霾(灰霾) 95

7.6.1 雾霾的概念 95

7.6.2 雾和霾的区别 96

7.6.3 霾的观察预报等级 96

7.6.4 霾的危害 97

7.7 沙尘暴 98

7.7.1 沙尘天气的相关概念 98

7.7.2 沙尘天气的等级划分 99

7.7.3 沙尘源地 100

7.7.4 空气污染指数 100

7.8 冰冻 101

7.8.1 冰冻的相关概念 101

7.8.2 冰冻的危害 102

第3篇 旅游气候 106

第8章 气候学基础 106

8.1 气候的定义 106

8.2 气候的成因 107

8.2.1 太阳辐射 107

8.2.2 环流因素 108

8.2.3 地理因素 109

8.2.4 人类活动 110

8.3 季节 111

8.3.1 天文季节 112

8.3.2 自然天气季节 112

8.3.3 候温季节 113

8.3.4 统计季节 114

8.3.5 物候季节 114

8.4 气候带和气候型 114

8.4.1 气候带 114

8.4.2 气候型 119

8.5 气候的变迁 121

8.5.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 121

8.5.2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122

8.5.3 近代气候的变迁 122

8.5.4 现代气候的变迁 123

8.5.4 气候变迁的原因 124

第9章 中国旅游气候 126

9.1 中国气候特征 126

9.1.1 季风性明显 126

9.1.2 大陆性很强 129

9.1.3 温度差异大 132

9.1.4 降水复杂化 136

9.2 四季气候与旅游 138

9.2.1 春季 138

9.2.2 夏季 141

9.2.3 秋季 142

9.2.4 冬季 144

9.3 部分旅游城市的气候特征 145

9.3.1 冰城哈尔滨 145

9.3.2 首都北京 146

9.3.3 大都市上海 147

9.3.4 羊城广州 148

9.3.5 “天府”之都成都 149

9.3.6 唐城西安 149

9.3.7 避寒胜地海南岛 150

9.4 山地旅游气候概述 152

9.4.1 山岳气候与旅游 152

9.4.2 高山旅游与气候 152

9.5 风景名山的旅游气候特征 153

9.5.1 黄山 153

9.5.2 庐山 154

9.5.3 峨眉山 155

9.5.4 五岳 155

9.6 云雾景观资源 158

第10章 林区旅游气候资源 164

10.1 张家界的气候资源 164

10.1.1 光能资源 166

10.1.2 热量资源 168

10.1.3 水分资源 170

10.1.4 气候资源的利用 171

10.2 桃源洞的旅游气候资源 172

10.2.1 光能资源 172

10.2.2 热量资源 174

10.2.3 水分资源 175

10.2.4 风向风速 178

10.2.5 旅游的气象气候障碍 179

10.2.6 桃源洞的气候与旅游 179

10.3 阳明山的旅游气候资源 180

10.3.1 资料来源 180

10.3.2 气候特征 180

10.4 三爪仑的旅游气候资源 183

10.4.1 三爪仑森林公园概况 183

10.4.2 景区自然环境 183

10.4.3 旅游气候资源 184

10.4.4 气象气候障碍 188

第11章 小气候 190

11.1 小气候的概念 190

11.2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190

11.2.1 作用面(层)的概念 190

11.2.2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191

11.3 裸地小气候 192

11.3.1 气温 192

11.3.2 空气相对湿度 193

11.3.3 风 193

11.4 坡地小气候 193

11.4.1 坡地上的日照 193

11.4.2 坡地上的辐射 194

11.4.3 坡地上的温度和湿度 194

11.4.4 坡地上的风和降水 196

11.5 森林小气候 196

11.5.1 林内辐射 196

11.5.2 林内温度 198

11.5.3 林内湿度和降水 199

11.5.4 林内风速 200

11.6 城市小气候 201

11.6.1 城市的辐射和光照状况 201

11.6.2 城市的温度状况 202

11.6.3 城市的风状况 202

11.6.4 城市的湿度和云雾降水等状况 202

11.7 森林公园小气候 203

11.7.1 日照少,日射弱 203

11.7.2 气温低,日较差小 203

11.7.3 空气清洁,相对湿度大 204

11.7.4 静风频率大,平均风速小 204

11.7.5 空气负离子浓度高 205

11.7.6 植物精气成分多,相对含量高 205

11.7.7 气象景观丰富,感觉舒适时间长 205

11.8 景观地段小气候 206

11.8.1 青城山景观地段小气候 206

11.8.2 索契国家公园景观地段小气候 208

第4篇 气象要素观测与气候资料整理 212

第12章 日照与空气温度的测定 212

12.1 日照的测定 212

12.1.1 乔唐式日照计构造 212

12.1.2 安装和使用 213

12.1.3 维护 213

12.1.4 日照记录纸和记录整理 213

12.2 空气温度的测定 214

12.2.1 百叶箱 214

12.2.2 玻璃液体温度表的测温原理和温标 214

12.2.3 干湿球温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 215

12.2.4 自记温度计 217

第13章 空气湿度、蒸发、降水、风、气压和空气负离子的测定 221

13.1 空气湿度的测定 221

13.1.1 干湿球温度表 221

13.1.2 通风干湿表 223

13.1.3 空气湿度的查算 223

13.1.4 毛发湿度表 225

13.1.5 毛发湿度计 226

13.2 蒸发的测定 227

13.2.1 小型蒸发器构造 228

13.2.2 安置 228

13.2.3 观测和记录 228

13.2.4 维护 228

13.3 降水的测定 229

13.3.1 雨量器 229

13.3.2 虹吸式雨量计 230

13.4 风的测定 231

13.4.1 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 231

13.4.2 轻便风向风速表 233

13.5 气压的测定 234

13.5.1 构造和原理 234

13.5.2 观测和记录 235

13.5.3 空盒气压表的读数订正 235

13.6 空气负离子的测定 237

13.6.1 构造和原理 237

13.6.2 空气离子测量仪的使用 238

13.6.3 观测和记录 239

13.6.4 维护 240

第14章 气候资料的统计整理 241

14.1 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和年报表简介 241

14.1.1 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 241

14.1.2 地面气象记录年报表 241

14.2 气温资料的统计和整理 242

14.2.1 平均气温 242

14.2.2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242

14.3 平均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统计和整理 242

14.4 降水资料的统计和整理 243

14.4.1 平均降水量 243

14.4.2 降水量(或降水日数)的年变化 243

14.4.3 降水变率 244

14.4.4 各级降水量的频率和保证率 245

14.5 风资料的统计和整理 245

14.5.1 风向频率 245

14.5.2 风玫瑰图 246

第15章 小气候观测方法 248

15.1 短期观测 248

15.1.1 短期流动观测方法 248

15.1.2 短期定位对比观测法 248

15.2 长期定位观测 249

15.2.1 森林气象观测的目的 250

15.2.2 森林气象站观测场的建立 250

15.2.3 森林气象站观测的项目、时间和观测程序 251

参考文献 2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