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亮著
  • 出 版 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1130587
  • 页数:273 页
图书介绍:《人与环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思想的革命变革,从理论角度思考和考察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阐释“环境保护的本体之思”,探讨“环境保护的价值之维”,理解“环境保护的思维之变”,论述“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并从“社会生产以及主体的视角研究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构成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思路,采取理论综述、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力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探求环境保护的理论,并紧密结合中国环保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人与环境》目录
标签:环境

引言:环境问题,一个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1

0.1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4

0.1.1 环境问题的产生 4

0.1.2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7

0.1.3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10

0.2 环境和环境保护: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12

0.2.1 环境和环境保护:思想史的一个问题 13

0.2.2 环境和环境保护:宗教发展史的一个伦理问题 17

0.2.3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难题 19

0.2.4 环境和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0.2.5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第1章 环境问题的原因之析 24

1.1 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 25

1.1.1 环境是物质使用性与生态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25

1.1.2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 26

1.1.3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 28

1.1.4 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 30

1.2 环境问题的观念原因透视 31

1.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 32

1.2.2 工具理性的科技观 33

1.2.3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34

1.2.4 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35

1.2.5 物质主义的发展观 36

1.2.6 知识论的思维方式 37

1.3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分析 38

1.3.1 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表现 38

1.3.2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 39

1.3.3 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认识因素与资本逻辑的关系 42

第2章 环境保护的本体之思 45

2.1 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46

2.1.1 西方抽象自然观的历史沿革 46

2.1.2 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47

2.2 “人”的革命性变革 48

2.2.1 传统人学观及其缺陷 49

2.2.2 当代对传统人学观的检思 51

2.2.3 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的革命 52

2.3 人与自身关系的两重性 55

2.3.1 人是身心关系和谐的统一体 55

2.3.2 关于人的生理和谐 56

2.3.3 关于人的心理和谐 57

2.3.4 构建身心和谐的途径 59

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六重性 63

2.4.1 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 64

2.4.2 人相对于自然的超越性 65

2.4.3 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性 66

2.4.4 人与自然的双向适应性 68

2.4.5 人与自然的社会历史性 69

2.4.6 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性 71

2.5 人与人关系的四重性 73

2.5.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族性 73

2.5.2 以宗教和文化为纽带的区域民族性 75

2.5.3 以资产利益为纽带的阶级性 76

2.5.4 以社会生产分工为纽带的相互依存性 77

第3章 环境保护的价值之维 80

3.1 环境伦理的争论与反思 81

3.1.1 人类中心主义 81

3.1.2 非人类中心主义 83

3.1.3 西方绿党的局限性 84

3.1.4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 85

3.2 环境正义 88

3.2.1 环境正义的内涵 88

3.2.2 代内环境正义问题 89

3.2.3 代际环境正义问题 92

3.2.4 富人与穷人环境权益的博弈 93

3.3 以人为本:环境伦理与环境公正的理论变革 93

3.3.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94

3.3.2 以人为本在环境伦理中的体现 97

3.3.3 以人为本在环境正义中的体现 98

第4章 环境保护的思维之变 100

4.1 思维方式的转变——系统生态哲学 100

4.1.1 从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变 101

4.1.2 从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变 102

4.1.3 从对立性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变 103

4.1.4 从个体本位思维向类本位思维的转变 104

4.2 发展观的变革 105

4.2.1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106

4.2.2 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 108

4.3 消费观的变革 111

4.3.1 消费观的历史演变 111

4.3.2 消费观的革命性变革 113

第5章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16

5.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环境保护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117

5.1.1 毛泽东的环境保护理论 117

5.1.2 邓小平的环境保护理论 121

5.1.3 江泽民的环境保护理论 123

5.1.4 胡锦涛的环境保护理论 126

5.2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36

5.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 136

5.2.2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法 138

5.2.3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式 139

5.3 生态文明建设与五大建设的辩证关系 140

5.3.1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40

5.3.2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41

5.3.3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43

5.3.4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44

5.3.5 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45

第6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社会大生产视角分析 148

6.1 当前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149

6.1.1 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状况 149

6.1.2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发展趋势 153

6.1.3 当代中国面临环境问题的严峻后果 154

6.1.4 中国生态恶化形成的原因 155

6.1.5 中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60

6.1.6 中国环境保护的有利因素 161

6.2 三种生产活动的内容及关系 164

6.3 环境保护的物质生产视角分析 166

6.3.1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66

6.3.2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169

6.3.3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171

6.3.4 大力推广绿色消费 172

6.4 环境保护的人口生产视角分析 174

6.4.1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175

6.4.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176

6.5 环境保护的精神生产视角分析 178

6.5.1 环境意识及其作用 178

6.5.2 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180

第7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上):社会公众参与和市场机制 182

7.1 环境保护的主体“缺位”与“错位” 182

7.2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185

7.2.1 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参与 186

7.2.2 NGO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参与 187

7.2.3 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 189

7.3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 191

7.3.1 建立生态市场经济 192

7.3.2 完善市场机制 194

第8章 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下):国家——管理体制和手段 197

8.1 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198

8.1.1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198

8.1.2 中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99

8.1.3 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粗浅思考 202

8.2 环境保护手段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思考 203

8.2.1 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 203

8.2.2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205

8.2.3 环境保护的政治手段 210

8.2.4 环境保护的文化手段 214

8.2.5 环境保护的科技手段 217

8.2.6 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 218

8.3 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 223

8.3.1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 226

8.3.2 积极推动建立全球环境新秩序 228

结束语:建设生态文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34

附言: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240

一、古代环境保护思想 240

二、国外学者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249

三、国内学者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状况概述 251

参考文献 256

后记 267

再版说明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