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运行、发展、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运行、发展、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运行、发展、开放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宇,谢地,任保平,蒋永穆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40475579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具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成果。本书借鉴国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梳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内涵,首次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制度、运行、发展、开放。具体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关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本书是高等院校本科政治经济学课程最新参考教材,也适合高等院校研究生、党政干部以及社会读者学习使用。本书配套教学课件,内容包括书后习题答案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运行、发展、开放》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

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1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

五、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8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8

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端 1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6

五、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 19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2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2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资源 26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6

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 27

三、吸收中华优秀文化 28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2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成就 32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2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34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初步体现 3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4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成 4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熟定型 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45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45

二、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46

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地位 47

第四节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8

一、为什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48

二、公有制的具体形式 50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 51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特征 53

五、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55

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7

七、农村集体所有制 58

第五节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61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61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62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63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 67

一、制度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层面 67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依据 69

三、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 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 71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7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 73

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 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75

一、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发展 75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77

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78

四、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81

五、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83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85

一、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85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目标 85

三、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8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 92

第一节 按劳分配 92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分配 92

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93

三、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 9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 95

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96

第二节 多种分配方式 97

一、多种分配方式的形成 97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98

三、满足共同需要的分配 100

第三节 实现共同富裕 102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02

二、居民财产差距与收入差距 105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107

第四节 效率和公平 108

一、公平原则的含义 108

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109

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 111

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 116

第四章 微观经济运行 116

第一节 微观经济运行过程 116

一、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分 116

二、微观经济运行的主体 117

三、微观经济活动的内容 118

四、微观经济运行机理 118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 120

一、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 120

二、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目标及其功能 121

三、国有企业的分类 122

四、国有企业的效率 124

第三节 非公有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125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轨迹 125

二、私营企业的经济活动 128

三、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 130

第四节 农户的经济活动 130

一、农户的地位 130

二、农户的生产活动 132

三、农户的消费活动 134

第五节 居民的经济活动 136

一、居民收入行为 136

二、居民消费行为 137

三、居民储蓄及投资行为 138

第六节 微观监管 140

一、微观监管的依据 14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监管的特点 142

三、完善微观监管体系 143

第五章 中观经济运行 146

第一节 中观经济的内容和意义 146

一、中观经济的提出 146

二、中国中观经济的特征 148

三、中观经济的作用 148

第二节 产业经济活动 149

一、产业的划分 149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150

三、产业组织 150

四、产业政策 152

第三节 区域经济活动 155

一、区域经济层级及其特征 155

二、区域经济布局 156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57

第四节 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159

一、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定位 159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演变 160

三、地方政府的作用 161

第六章 宏观经济运行 163

第一节 社会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关系 163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宏观经济运行 163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64

三、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166

第二节 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 166

一、需求总量管理 167

二、需求结构管理 168

三、供给结构管理 171

第三节 中国宏观调控的模式 173

一、宏观调控的特征 173

二、宏观调控的经验 174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175

四、宏观调控的手段 177

第四节 宏观经济波动 182

一、宏观经济波动原因的一般解释 182

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 183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 185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90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 1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实质 190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经济增长 190

二、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成就与局限 192

三、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特点 193

第二节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194

一、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 194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195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 198

第三节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 200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200

二、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原因 201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202

第四节 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203

一、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204

二、经济增长数量和效益的关系 204

三、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205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07

第一节 经济发展实质 207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 207

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208

三、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 209

四、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209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 211

一、三步走战略 211

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12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13

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 214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方式 216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类型 216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 219

三、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221

第四节 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221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22

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23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26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28

五、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231

第五节 推进绿色发展 233

一、绿色发展的意义 233

二、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233

三、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 234

第六节 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5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5

二、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236

三、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37

第九章 城乡一体化发展 240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质 240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240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提出 241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242

第二节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演变及其成就 243

一、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演变和阶段特征 243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246

三、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7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50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 250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两重成因 251

三、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及演变 252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转移 254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 257

一、新时期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和条件 257

二、中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258

三、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258

第四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264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264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264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表现 264

二、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认识 267

三、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经济全球化 268

四、探索新型经济全球化道路 270

五、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72

第二节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73

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273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阶段 274

三、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277

第三节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 279

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79

二、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280

三、技术自主性 281

四、产业自主性 283

五、金融自主性 284

六、政策自主性 285

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关系 289

第一节 对外经济关系的实质和特点 289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289

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意义 290

三、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291

四、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历程 292

第二节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格局 294

一、对外经济关系类型 294

二、双边经济关系 294

三、多边经济关系 296

四、区域经济关系 296

五、中国参与的国际经济组织 298

第三节 中国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经济关系 299

一、中国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关系的特征 299

二、中国同美国的经济关系 300

三、中国同欧盟的经济关系 301

四、中国同日本的经济关系 301

第四节 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经济关系 302

一、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关系的特征 303

二、中国同金砖国家的经济关系 304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05

四、中国同非盟的经济关系 306

五、中国同拉丁美洲的经济关系 308

第十二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312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的内涵与演变 312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提出 312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内涵 313

三、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 314

第二节 全球经济治理的内容、特征与问题 316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行为主体 316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内容 317

三、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特征 320

四、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第三节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323

一、以平等为基础 323

二、以开放为导向 324

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324

四、建立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 325

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 326

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27

结束语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29

第一节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329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29

二、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330

三、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332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面临的困境 333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特征 333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334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停滞的原因 335

四、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336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然会实现 338

一、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338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38

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40

主要参考文献 342

重要术语索引 3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