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认知图景  理论构建及其运用
认知图景  理论构建及其运用

认知图景 理论构建及其运用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英顺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48612124
  • 页数:1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在“认知”思潮的背景下,在汲取认知语言学有关思想的同时独立提出的一种语言研究理论,是作者近20年探讨汉语句法结构中语义成分的来源以及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之间关系的精心之作。认知图景理论虽然与西方文献中的一些理论方法有相通之处,但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独具特点。该理论自成体系,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众多的语法现象,还可以用来解释不少语汇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认知图景 理论构建及其运用》目录

前言 1

上编 认知图景理论概述 3

第一章 认知图景及与其相关的概念 3

1.1 认知图景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3

1.2 认知图景的内涵及种类 5

1.3 认知图景的种类与词类之间的关系 8

1.3.1 认知图景的种类与词类之间的关系 8

1.3.2 认知要素在句法上的体现 10

1.3.3 认知图景的种类对词类功能的影响 12

1.4 认知图景与相关概念之比较 14

1.4.1 认知图景和认知模式 15

1.4.2 认知图景和框架 15

1.4.3 认知图景和脚本 16

1.4.4 认知图景和心理图像/图式 16

1.4.5 认知图景和格式塔 18

第二章 认知要素与认知图景的层次 19

2.1 认知图景所激活的要素 19

2.2 认知图景的层次 21

2.2.1 范畴的层次性 21

2.2.2 认知图景的层次 22

2.2.3 影响认知图景层次的因素 24

第三章 认知要素与凸显 29

3.1 认知语言学文献中的“凸显” 29

3.2 凸显的层次性 31

3.2.1 第一次凸显 31

3.2.2 第二次凸显 37

3.2.3 两次凸显之间的关系 38

3.3 要素凸显与句式 38

3.3.1 认知要素的不同凸显可以形成不同的句式 38

3.3.2 同义句式之间的关系 41

第四章 认知要素、概念化与语义、句法成分 43

4.1 认知要素与语义、句法成分 43

4.2 概念化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44

4.2.1 对“概念化”的理解 44

4.2.2 从跨语言比较看概念化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46

4.2.3 从共时平面看概念化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49

4.2.4 从历时角度看概念化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51

4.3 非经验性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52

4.3.1 学界对“非现实性”与“现实性”的理解 52

4.3.2 “非经验性”与“非现实性”的同与异 53

4.3.3 非经验性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54

第五章 认知图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56

5.1 引言 56

5.2 认知图景的同现与中心认知图景 57

5.3 认知图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58

5.3.1 不同认知图景之间的相容性 58

5.3.2 非中心认知图景对句法、语义成分的影响 60

5.4 动补结构 62

5.5 构式认知图景 65

5.5.1 存在句 65

5.5.2 惯用语 67

第六章 认知图景的扩展 70

6.1 引言 70

6.2 隐喻与认知图景的扩展 71

6.3 转喻与认知图景的扩展 73

6.4 语法化与认知图景的扩展 75

6.5 典型偏离与认知图景的扩展 77

第七章 认知图景理论与相关理论之比较 79

7.1 认知图景理论与词汇—功能语法 79

7.1.1 词汇—功能语法概述 79

7.1.2 认知图景理论与词汇—功能语法的异同 80

7.2 认知图景理论与格语法 82

7.2.1 格语法概述 82

7.2.2 认知图景理论与格语法的异同 88

7.3 认知图景理论与配价语法 90

7.3.1 配价语法概述 90

7.3.2 认知图景理论与配价语法的异同 93

中编 认知图景理论运用 99

第八章 从认知图景看“出”类趋向动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99

8.1 “动词+‘出’类趋向动词”的句法特点 99

8.1.1 “动词+出”(简称“V出”)的情况 99

8.1.2 “动词+出去”(简称“V出去”)的情况 101

8.1.3 “动词+出来”(简称“V出来”)的情况 102

8.2 “动词+‘出’类趋向动词”的语义特点 102

8.2.1 “出/出去/出来”本身的语义特点及“V出/出来/出去”结构的语义特点 103

8.2.2 “V出/出来/出去”结构所涉及的语义成分 104

8.3 认知图景和“V出”等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104

8.3.1 认知图景与“V出”等的空间位移用法 105

8.3.2 “V出”等的引申用法 105

8.4 对“V+‘出’类”句法、语义特点的进一步解释 107

8.5 小结 109

第九章 从认知图景看“回”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110

9.1 “回”类趋向动词的句法特点 110

9.1.1 “回”的句法特点 110

9.1.2 “回来”的句法特点 113

9.1.3 “回去”的句法特点 115

9.2 “回”类趋向动词的语义特点 116

9.2.1 “回”类趋向动词所表示的意义 116

9.2.2 “回”类趋向动词所涉及的语义成分 118

9.3 “回”类趋向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与认知图景等的关系 119

9.4 对其他相关问题的解释 121

9.5 小结 123

第十章 从认知图景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问题 124

10.1 引言 124

10.2 对现有研究的一些反思 125

10.3 从认知图景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127

10.3.1 宾语与V整体的关系 128

10.3.2 宾语与X或者Y的关系 129

10.4 不及物动词所带宾语的种类 130

10.5 从认知图景看二语习得方面的相关问题 132

10.6 小结 133

第十一章 从认知图景看词义演变 134

11.1 “去”的意义演变及认知解释 134

11.2 “头”的意义演变及其认知解释 136

11.3 “舆”的意义演变及其认知解释 140

11.4 “乳”的意义演变及其认知解释 141

第十二章 从认知图景看汉语复合词的构成 144

12.1 “容器”类复合词的构成及其认知解释 144

12.2 “X的”类复合词及其认知解释 148

12.3 “退X”和“X退”复合词的构词分析 151

12.4 认知图景与“同实异名”现象研究 155

第十三章 认知图景与对外汉语教学 158

13.1 认知图景理论与汉语语汇教学 158

13.2 认知图景理论与词语的语法教学 160

13.3 认知图景理论与汉语的句式教学 162

下编 认知图景理论总结与展望 169

第十四章 认知图景理论总结与展望(代结束语) 169

14.1 认知图景理论总结 169

14.2 认知图景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170

14.3 认知图景可以用作不同语言对比时的参照坐标 172

14.4 认知图景理论的预测作用 174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