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菅志翔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9792704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民委“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研究”课题调研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以作者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用实证研究方法描述了保安族族群意识的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人们族群意识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具体的族群关系情境中人们归属意识的决定因素、群体边界的变动和人们在群体关系层面的互动,揭示了“保安族何以成之为保安族”的社会机制,并探讨了“族群”与“民族”的关系、现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识演变等理论问题。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目录

第一编 问题·概念·理论·方法 3

第一章 一个“兄弟”的故事 3

第二章 一个“民族”的概说 8

保安族的人口及其分布 8

保安族的“民族”特点和特征 10

视野扩大以后的问题 11

第三章 “民族”是什么? 13

中国“民族”概念之由来 13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14

当代主要的民族理论 15

“民族”是什么? 18

第四章 “民族”和族群 22

谁对谁的“想象”? 22

族群是什么? 23

族群是一种社会组织机制 26

族群具有社会结构功能 27

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族群演变的机制 29

同化与分化:族群演变的形式 33

族群社会的象征理性和实践理性 35

现代社会的族群与民族 37

中国的“民族” 41

本项研究的概念 43

族群认同与民族意识 46

第五章 本项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对象 52

研究保安族的意义 52

研究设计 53

文献研究 56

实地调查 59

受访者的基本特征 60

第二编 成为民族的历史 69

第六章 回到历史的源头 69

历史地看族群 69

关于保安族来源的三种说法 70

今人对历史的倒叙式构建 71

社会学的族群历史研究 72

第七章 四寨子人 74

保安地方的地理位置及建制和人口沿革 74

生产方式、社会地位与群体边界 77

社会组织方式与群体边界 79

权力关系、文化与族群归属 81

出逃与归属 86

第八章 “半番子”和保安人 89

逃亡的穆斯林:路线与过渡群体 89

收容与权力、义务关系 91

社会适应中的他人定义 94

社会流动与族群身份认定 97

精英的归属意识 103

冲突与群体边界的表达形式 105

第九章 保安族的识别与命名 111

民族识别政策的由来及其执行 112

保安族的识别 114

保安族的命名 119

群体称谓的社会意义 122

第十章 自治与自觉 125

民族区域自治 125

自治:另一种国家构建 128

地方行政需要与民族政策提供的资源 132

自治与自觉 136

自治与族群关系 140

第三编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147

第十一章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147

主位族群认知方式的进入 147

民间的族群划分:“多数”与“少数” 149

“回民”与“回族” 158

“保安人”与“保安族” 164

“保安族”与“回族” 170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180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意识 190

最经常的身份意识 190

最重要的身份意识 198

最情境化的身份意识 205

人们的民族意识 212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220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220

社会化过程中的族群意识 222

居住格局中的族群边界 230

婚姻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234

社会交往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246

第十四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 256

人们的归属意识:穆斯林和中国人 256

百姓、公民与国家 257

“国法”与“教法” 261

国家与社会 263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性 267

人们理解的政策:宗教与国家 269

第四编 “民族”的“实践” 275

第十五章 民族意识与优惠政策 275

一种人人受益的身份 276

社会流动与民族身份选择 281

民族身份与社会发展机会 288

人们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291

民族身份的社会意义 299

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政策的理解 302

第十六章 “民族”的构建 306

主要的“民族”历史观 307

历史观的结构特征:谁确定了民族的历史? 320

历史构建与现实社会因素 326

哪里是真正的“保安三庄”? 331

语言是如何成为问题的 338

人们理解的“文化” 347

第十七章 仪式和庆典中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表达 350

民间的仪式和庆典 351

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355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仪式和庆典 358

重塑民族独特性:保安族的实践 361

认同与表达的困境 364

第五编 进一步的讨论 369

第十八章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369

族群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 369

当下现实中的自我、群体、社会、国家 373

兄弟·民族 376

族群关系政治与族群归属 378

第十九章 族群归属的困境与民族的未来 382

群体关系中身份意识的悖论 383

对同化的担忧及矛盾处境 387

现代性的同一性:族群文化和心理困境的时代因素 391

人的位置:传统传承的介质与现实生活的实践者 394

个人·社会·国家 396

附录 405

附录5-1访谈提纲 405

附录5-2保安族访谈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408

附录8-1马世恭自传 416

附录10-1甘肃省人民政府临夏区专员公署成立临夏县保安族自治乡报告 420

附录11-1土改以后民族团结的趋向何在(节选) 424

附录17-1保安族传统体育概况 427

附录17-2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暨第二届保安族艺术节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 429

附录17-3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保安族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词 435

参考文献 438

2006版后记 450

2017版后记 45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