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广大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637763
  • 页数:8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大气污染源治理的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为主要内容,对综合防治措施作了一般性介绍,对大气稀释净化方法阐述了其原理和基本知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目录

1-1 大气及大气污染 1

1-1-1 大气及其组成 1

第一章 概论 1

1-1-2 大气污染 2

1-1-3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3

1-2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3

1-2-1 大气污染物 3

1-2-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6

1-2-3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 11

1-3 大气污染的影响 12

1-3-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1-3-2 对植物的伤害 18

1-3-3 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19

1-3-4 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20

1-4-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22

1-4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22

1-4-1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 22

1-5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 24

1-5-1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24

1-5-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5

1-5-3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6

1-5-4 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30

第二章 能源和大气污染 33

2-1 能源 33

2-1-1 能源的分类 33

2-1-2 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 35

2-1-3 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38

2-2 燃料的性质 39

2-2-1 煤 39

2-2-2 石油 47

2-2-3 气体燃料 51

2-3-1 完全燃烧所需空气量 55

2-3 燃料燃烧过程及计算 55

2-3-2 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 57

2-3-3 燃烧产物及过量空气系数的检测计算 63

2-4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67

2-4-1 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67

2-4-2 S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70

2-4-3 N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73

2-4-4 燃料燃烧的排放因子 79

第三章 气体、液体及粉尘的物理性质 83

Ⅰ 气体的物理性质 83

3-1 气体的组成及气体定律 83

3-1-1 气体的组成 83

3-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84

3-1-3 气体定律 87

3-2-2 气体的压力 92

3-2 几个气体参数的计算 92

3-2-1 温度 92

3-2-3 气体的湿度 93

3-2-4 气体的密度 95

3-2-5 气体体积的换算 96

3-2-6 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8

3-2-7 气体的黏滞性 99

3-2-8 气体的热容及定压热的计算 101

Ⅱ 液体的物理性质 106

3-3 液体的物理性质 106

3-3-1 液体的密度 106

3-3-2 液体的黏滞性 108

3-3-3 液体的热容 109

3-3-4 液体的表面张力 110

3-4 粉尘的粒径和粒径分布 111

Ⅲ 粉尘的物理性质 111

3-4-1 粒径的定义 112

3-4-2 颗粒的形状 115

3-4-3 粉尘的粒径分布 121

3-4-4 粒径分布函数 129

3-4-5 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 141

3-5 粉尘的物理性质 156

3-5-1 粉尘的密度 156

3-5-2 粉尘的比表面积 158

3-5-3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159

3-5-4 粉尘的含水率 160

3-5-5 粉尘的润湿性 161

3-5-6 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 162

3-5-7 粉尘的黏附性 166

3-5-8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169

4-1 大气污染物的一般净化方法 171

第四章 净化装置的分类、性能和选择 171

4-2 净化装置的分类 172

4-2-1 除尘装置 172

4-2-2 吸收装置 173

4-2-3 吸附装置 174

4-2-4 催化转化装置 175

4-3 净化装置的性能 175

4-3-1 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一般表示方法 175

4-3-2 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176

4-3-3 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 180

4-4 净化装置的选择 180

4-4-1 净化装置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及一般步骤 181

4-4-2 净化装置的选择 182

4-4-3 净化装置的费用 188

5-1-1 马赫数(Ma) 194

第五章 颗粒物控制机理 194

5-1 无因次准数 194

5-1-2 雷诺数(Re) 195

5-1-3 努森数(Kn) 195

5-1-4 肯宁汉修正因子(C) 196

5-1-5 惯性碰撞参数 197

5-2 流体阻力和颗粒的沉降 197

5-2-1 流体阻力 198

5-2-2 重力沉降 200

5-2-3 空气动力学直径 202

5-2-4 离心沉降 203

5-2-5 扩散沉降 204

5-2-6 静电沉降 207

5-3 非稳定态运动 208

5-3-1 弛豫时间 208

5-3-4 迁移距离 209

5-3-2 加速的颗粒 209

5-3-3 减速的颗粒 209

5-4 惯性沉降 210

5-4-1 惯性碰撞 210

5-4-2 冲击 212

5-4-3 拦截 213

5-4-4 多种捕集机制的综合 214

5-5 泳力 215

5-5-1 扩散泳 215

5-2-2 热泳 216

5-5-3 光泳 217

5-5-4 边界层厚度 217

5-6 高温和高压的影响 218

6-1-1 扩散速率方程式 221

第六章 气体控制机理 221

6-1 气体扩散 221

6-1-2 扩散系数 224

6-2 气体吸收原理 226

6-2-1 气液相平衡关系 227

6-2-2 吸收机理 230

6-2-3 吸收速率方程式 231

6-2-4 传质系数 234

6-2-5 吸收操作线方程 236

6-2-6 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 238

6-3 化学吸收 241

6-3-1 化学反应对吸收的影响 241

6-3-2 伴有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关系 243

6-3-3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速率 245

6-3-4 吸收操作线方程及吸收剂用量 253

6-4-1 吸附及吸附类型 256

6-4 气体吸附 256

6-4-2 吸附剂 257

6-4-3 吸附平衡和吸附等温线方程 260

6-4-4 吸附速率 265

6-4-5 吸附剂脱附方法 267

6-4-6 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 268

6-5 气体催化转化 270

6-5-1 固体催化剂 270

6-5-2 催化作用 273

6-5-3 化学反应速度与动力学方程 274

6-5-4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 277

第七章 机械式除尘器 284

7-1 重力沉降室 284

7-1-1 沉降室的捕集效率 284

7-1-2 沉降室的设计 287

7-2 惯性除尘器 289

7-3 旋风除尘器的基本原理 291

7-3-1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流型简介 291

7-3-2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292

7-3-3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298

7-4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型式和性能 301

7-4-1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型式 301

7-4-2 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 303

7-5 组合式多管旋风除尘器 306

7-5-1 串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型式 306

7-5-2 并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型式 306

7-6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308

7-6-1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 308

7-6-2 旋风除尘器的应用 311

8-1-1 滤尘机制 312

第八章 过滤式除尘器 312

8-1 袋式除尘器的基本原理 312

8-1-2 滤尘效率 313

8-1-3 压力损失 317

8-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和结构型式 319

8-2-1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319

8-2-2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型式 323

8-3 常用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 327

8-3-1 简易清灰袋式除尘器 327

8-3-2 机械振动清灰袋式除尘器 327

8-3-3 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 328

8-3-4 逆气流反吹类袋式除尘器 333

8-3-5 其他类过滤式除尘器 338

8-4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341

8-4-1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 341

8-4-2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 342

8-5 颗粒层除尘器 343

8-6 小型除尘机组 345

8-6-1 小型除尘机组的构成 345

8-6-2 类型 346

第九章 电除尘器 348

9-1 概述 348

9-1-1 电除尘器的除尘过程 348

9-1-2 电除尘器的分类 349

9-2 电晕的发生 350

9-2-1 电晕放电 350

9-2-2 电子的附着和空间电荷的形成 351

9-2-3 起始电晕电压 352

9-2-4 气体组成的影响 353

9-2-5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355

9-3 电场 355

9-4 粒子荷电 358

9-4-1 电场荷电 359

9-4-2 扩散荷电 361

9-4-3 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的综合作用 361

9-5 粒子的捕集 364

9-5-1 粒子驱进速度 364

9-5-2 分级效率方程(多依奇方程) 364

9-5-3 分级效率计算 365

9-5-4 影响捕集效率的因素 366

9-5-5 总捕集效率 368

9-6 理论分级效率方程的修正 371

9-6-1 非均匀速度分布 371

9-6-2 气流旁路 374

9-6-3 粉尘返流 376

9-6-4 按除尘器长度区段的计算模型 377

9-7-1 电晕电极 378

9-7 电除尘器的结构 378

9-7-2 集尘电极 380

9-7-3 电极清灰装置 382

9-7-4 气流分布装置 384

9-7-5 电除尘器高压绝缘、密封及隔流 386

9-8 粉尘比电阻 387

9-8-1 粉尘层的导电机制 387

9-8-2 比电阻对电除尘器运行的影响 388

9-8-3 捕集高比电阻粉尘的措施 390

9-9 电除尘器的供电 391

9-9-1 供电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影响 391

9-9-2 火花放电与电压波形的影响 392

9-9-3 高压供电装置 394

9-10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396

9-10-1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 396

9-10-2 电除尘器的应用 400

第十章 湿式气体洗涤器 402

10-1 概述 402

10-1-1 洗涤器的分类 402

10-1-2 洗涤器的性能和净化效率 402

10-1-3 洗涤器的净化机制 406

10-1-4 洗涤器的选择 406

10-2 重力喷雾洗涤器 406

10-3 旋风洗涤器 410

10-4 自激喷雾洗涤器 413

10-5 填料塔 414

10-5-1 填料塔的结构 414

10-5-2 填料塔的液泛速度、直径和压力降的确定 416

10-5-3 低浓度气体吸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420

10-5-4 化学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426

10-5-5 填料塔除尘效率的推算 429

10-6 板式塔 430

10-6-1 筛板塔概述 430

10-6-2 理论塔板数及塔板效率 434

10-6-3 塔径、塔高和塔板间距的计算 435

10-6-4 塔板压力降的计算 437

10-6-5 板式塔除尘效率的推算 439

10-7 文丘里洗涤器 440

10-7-1 文丘里洗涤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40

10-7-2 文丘里管的凝聚效率 443

10-7-3 文丘里管的压力损失 449

10-7-4 文丘里吸收器 454

第十一章 吸附装置和催化转化装置 456

11-1 吸附净化法 456

11-1-1 概述 456

11-1-2 吸附法净化流程 457

11-2 固定床吸附器 458

11-2-1 固定床吸附器 458

11-2-2 固定床吸附器设计与运行中的一些概念 459

11-2-3 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 462

11-2-4 吸附装置的放大 465

11-3 其他类型吸附器 465

11-3-1 移动床吸附器 465

11-3-2 回转式吸附器 466

11-3-3 流动床吸附器 466

11-3-4 沸腾床吸附器 467

11-4 吸附装置设计与选择中的一些问题 468

11-4-1 吸附剂的选择 468

11-4-2 吸附流程与吸附器的选择 469

11-4-3 吸附器净化效率的计算 470

11-5-1 废气催化净化机理 472

11-5 催化转化装置 472

11-5-2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结构类型及选择 473

11-5-3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475

第十二章 工业炉窑烟气除尘 482

12-1 电力工业燃煤锅炉烟气除尘 482

12-1-1 电力工业燃煤锅炉烟气控制目标和对策 483

12-1-2 火电厂燃煤锅炉烟尘特征 484

12-1-3 火电厂燃煤锅炉烟气除尘技术 488

12-2 钢铁工业炉窑烟气除尘 489

12-2-1 钢铁工业炉窑烟气控制目标和对策 490

12-2-2 烧结机烟气除尘 493

12-2-3 炼铁高炉废气除尘 497

12-2-4 炼钢转炉烟气净化和综合利用 500

12-2-5 炼钢电炉烟气除尘 505

12-3-1 有色冶金工业炉窑烟气除尘概述 512

12-3 有色金属工业炉窑烟气净化 512

12-3-2 铝工业炉窑冶炼废气净化 514

12-3-3 重有色金属冶炼废气净化 519

12-4 建材工业炉窑烟气净化 527

12-4-1 建材工业炉窑烟气控制目标和对策 527

12-4-2 水泥工业炉窑烟气除尘 529

12-4-3 平板玻璃工业炉窑烟气净化 532

第十三章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净化与利用 535

13-1 概述 535

13-1-1 含二氧化硫烟气的来源及危害 535

13-1-2 二氧化硫的性质 535

13-1-3 二氧化硫烟气净化与利用概况 536

13-2 石灰石/石灰法 538

13-2-1 石灰石/石灰直接喷射法 539

13-2-2 炉内喷钙-炉后增湿活化法(LIFAC) 540

13-2-3 喷雾干燥法(SDA) 542

13-2-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 544

13-2-5 增湿灰循环脱硫法(NID) 546

13-2-6 湿式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548

13-2-7 石灰-亚硫酸钙法 551

13-3 氨法 552

13-3-1 氨-酸法 552

13-3-2 氨-亚硫酸铵法 556

13-3-3 氨-硫铵法 558

13-3-4 新氨法(NADS)脱硫工艺 559

13-4 钠碱法 561

13-4-1 亚硫酸钠循环法 561

13-4-2 亚硫酸钠法 565

13-4-3 钠盐-酸分解法 566

13-5 其他湿法脱硫技术 567

13-5-1 海水脱硫法 567

13-5-2 双碱法 568

13-5-3 碱性硫酸铝-石膏法 569

13-5-4 氧化镁法 571

13-5-5 氧化锌法 573

13-5-6 氧化锰法 574

13-6 活性炭吸附脱硫技术 575

13-6-1 活性炭制酸法 575

13-6-2 磷铵肥法(PAFP) 577

13-7 催化氧化脱硫技术 579

13-7-1 干式催化氧化法 579

13-7-2 液相催化氧化法 582

13-8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 584

13-8-1 电子束照射法(EBA) 584

13-8-2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法(PPCP) 586

14-1 概述 589

14-1-1 氮氧化物的来源 589

第十四章 含氮氧化物废气的净化与利用 589

14-1-2 氮氧化物的性质 590

14-1-3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危害 591

14-1-4 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 592

14-2 催化还原法 592

14-2-1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592

14-2-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595

14-3 液体吸收法 597

14-3-1 液体吸收法的分类和一般原理 598

14-3-2 稀硝酸氧化法 599

14-3-3 氨-碱溶液两级吸收法 600

14-3-4 亚硫酸氨法 603

14-3-5 硝酸氧化-碱吸收法 604

14-4 吸附法 606

14-4-1 分子筛吸附法 606

14-4-4 泥煤吸附法 610

14-4-2 硅胶吸附法 610

14-4-3 活性炭吸附法 610

14-5 电子束氨法 611

第十五章 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 614

15-1 概述 614

15-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 614

15-1-2 VOCs的危害 614

15-1-3 污染物的来源 616

15-2 冷凝法净化VOCs废气 617

15-2-1 冷凝原理 617

15-2-2 冷凝法净化VOCs废气工艺流程 618

15-2-3 冷凝计算 618

15-3 吸收法和吸附法净化VOCs废气 622

15-3-1 吸收法净化VOCs废气 622

15-3-2 吸附法净化VOCs废气 624

15-4-1 燃烧动力学 627

15-4 燃烧法净化含VOCs废气 627

15-4-2 燃烧工艺 629

15-5 生物法净化VOCs废气 634

15-5-1 生物法处理VOCs概述 634

15-5-2 生物法净化VOCs废气的原理 635

15-5-3 生物法净化VOCs废气的工艺 635

15-5-4 生物(滴)滤床动力学 639

15-6 净化方法的选择 640

15-7 净化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新技术 641

15-7-1 膜分离法 641

15-7-2 非平衡等离子体法 642

15-7-3 光催化氧化法 643

16-1 机动车排气及主要污染物 645

16-2 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其污染物的形成 645

第十六章 机动车污染的控制 645

16-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646

16-2-2 汽油发动机中污染物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648

16-3 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其污染物的形成 654

16-3-1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654

16-3-2 柴油发动机中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655

16-4 机动车排气中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659

16-4-1 汽油车排气中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659

16-4-2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669

16-5 车用燃料的改进与替代 674

第十七章 大气污染净化系统的设计 677

17-1 污染物捕集装置的设计 677

17-1-1 污染物捕集装置的基本型式 677

17-1-2 集气罩的性能 681

17-1-3 集气罩的设计 683

17-2-1 管道布置的一般原则 689

17-2 管道系统的设计 689

17-2-2 管径的选择 690

17-2-3 管道内流动流体的压力损失 691

17-2-4 风机和泵的选择 696

17-2-5 除尘管道系统的设计 697

17-3 卸尘装置 699

17-4 净化系统的防爆、防腐及防磨 702

17-4-1 净化系统的防爆 702

17-4-2 净化系统的防腐 704

17-4-3 粉尘对金属的磨损与防磨措施 705

第十八章 净化系统的测试 707

18-1 测定位置的选择和测点的确定 707

18-1-1 测定位置的选择 707

18-1-2 测点的确定 707

18-2-1 管道中气体温度的测定 710

18-2 管道中气体温度和湿度的测定 710

18-2-2 管道中气体湿度的测定 711

18-3 管道中气流压力、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715

18-3-1 管道中气流压力的测定 715

18-3-2 管道中气体流速和流量的计算 717

18-4 管道中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 718

18-4-1 过滤称重法 718

18-4-2 光电透射法 728

18-5 管道中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 730

18-5-1 采样方法 730

18-5-2 采样装置 730

18-5-3 采样中应注意的问题 734

18-6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 734

18-6-1 处理气体量的测试 734

18-6-2 压力损失的测试 735

18-6-3 净化效率的测试 736

18-6-4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次数 737

18-6-5 污染物浓度和净化效率的测试误差 738

第十九章 大气扩散 740

19-1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740

19-1-1 气温的垂直分布 740

19-1-2 干绝热直减率 741

19-1-3 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据 742

19-1-4 位温及位温梯度 744

19-1-5 逆温 744

19-1-6 气温层结与烟流形状 745

19-2 大气边界层的风场 746

19-2-1 风场的概念 746

19-2-2 大气边界层的理想风场 747

19-2-3 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748

19-2-4 平均风速的风速廓线模式 749

19-2-5 风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750

19-2-6 地方性风场 752

19-3 点源大气扩散的高斯模式 753

19-3-1 高斯模式的坐标系及假设 753

19-3-2 无界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754

19-3-3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755

19-4 有效源高的估算 757

19-4-1 有效源高 757

19-4-2 烟流抬升高度的计算公式 757

19-4-3 地面绝对最大浓度 761

19-5 我国HJ/T2.2-93推荐的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方法 762

19-5-1 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一般方法 762

19-5-2 封闭型扩散模式 766

19-5-3 熏烟型(漫烟型)扩散模式 768

19-5-4 小风和静风时的点源扩散模式 769

19-5-5 颗粒物的倾斜烟云模式 771

19-6-1 线源扩散模式 773

19-6 非点源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模式 773

19-6-2 面源扩散模式 774

19-6-3 体源扩散模式 776

19-7 烟囱高度的设计 776

19-7-1 烟囱高度计算方法 776

19-7-2 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777

19-8 厂址选择 778

19-8-1 背景浓度 779

19-8-2 对风的考虑 779

19-8-3 对气温层结的考虑 780

19-8-4 对地形的考虑 780

附录 782

一、常用常数 782

二、各种单位与国际单位(SI制)的换算表 783

三、空气的物理参数(101325Pa) 786

四、水的物理参数 789

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摘自GB3095-1996) 790

六、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自GB16297-1996) 791

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3271-2001) 805

八、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9078-1996) 807

九、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3223-1996) 811

十、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6171-1996) 813

十一、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4915-1996) 815

十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摘自GB14554-93) 818

十三、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819

十四、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621-93) 821

十五、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摘自GB18484-2001) 822

十六、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摘自GB18485-2001) 824

十七、几种气体或蒸气的爆炸特性 825

十八、几种粉尘的爆炸特性 8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