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社区教育新视野
社区教育新视野

社区教育新视野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宏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13033808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理念、管理体制、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社区教育新视野》目录

第一章 创新理念:塑造新农村社区教育的灵魂 1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呼唤 1

一、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定位 1

二、新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 3

第二节 终身教育理念的观照 15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 15

二、新型农民的学习观 17

第二章 管理体制:健全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肌体 29

第一节 三级机构的建设 29

一、社区学院 30

二、镇(街)社区教育中心 33

三、市民学校 40

第二节 立体化的组织网络 43

一、网络构建的意义 44

二、组织网络的构建 45

三、组织网络的特点 50

第三节 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53

一、组织领导 53

二、政策制度 55

三、资金投入 56

四、协调管理 58

第四节 开放性的资源整合 59

一、物质资源 59

二、组织资源 61

第三章 运行模式:顺应农村城镇化的轨迹 64

第一节 生态型的模式要素 64

一、网络型的结构系统 65

二、基地型的组织形式 66

三、科研型的创新机制 69

四、多元化的载体建设 70

第二节 本土化的运行模式 72

一、以核心课程拓展为载体的运行模式 73

二、以学习型家庭建设为载体的运行模式 78

三、以区域组织共建为载体的运行模式 83

四、以民间社团组织学习为载体的运行模式 87

五、以学校社区化建设为载体的运行模式 98

第四章 培训体系:根植于新农村建设的沃土 105

第一节 培训体系的构建 105

一、构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105

二、培训体系的基本框架 109

第二节 培训的运作系统 110

一、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111

二、就业转移阳光工程 116

三、弱势群体援助工程 119

四、后备劳动力“双证制”工程 124

五、农民市民化工程 125

第三节 培训的支持系统 130

一、组织支持 130

二、策略支持 132

第四节 培训的监控系统 138

一、培训的实时监控 138

二、培训的结果考核 140

第五章 课程开发:注入新农村社区教育的活水 148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含义 148

一、社区教育课程的特点 148

二、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特点与类型 152

第二节 课程的开发策略 153

一、开发流程 153

二、开发策略 156

第三节 技能培训课程的开发 160

一、课程内容的设定 160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61

三、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163

第四节 农民市民化课程的开发 164

一、课程内涵 164

二、开发策略 165

三、农民市民化课程的实施 172

四、外来农民工教育课程 174

一、开发的原则 180

第五节 青少年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 180

二、开发的策略 181

第六章 信息化建设:搭建新农村社区教育的新平台 193

第一节 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93

一、背景分析 193

二、需求调研 196

三、优势分析 198

第二节 社区教育网站的构建 200

一、网站的基本结构 200

二、网站的建设 203

三、网站的评价 203

第三节 网络资源的利用 205

一、电大网络系统 205

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系统 208

三、农民信箱 209

四、其他网络资源 212

第四节 信息化的发展构想 217

一、总体构想 218

二、具体方案 218

三、基本策略 221

四、政策建议 222

第七章 学习型新农村:建设现代农民的理想王国 234

第一节 建设学习型新农村的意义 234

一、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 234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 235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经之路 235

第二节 建设学习型新农村的目标 236

一、总体目标 236

二、具体目标 237

第三节 建设学习型新农村的策略 238

一、实现三个结合 238

二、树立四个学习新理念 240

三、建立三大平台 244

第四节 建设学习型新农村的实践 258

一、学习型机关的创建 258

二、学习型企业的创建 260

三、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267

四、学习型村的创建 275

五、学习型学校的创建 279

六、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284

第五节 建设学习型新农村的启示与展望 287

一、学习型新农村的启示 287

二、学习型新农村的展望 2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