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明龙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1776814
  • 页数:6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区域经济运行、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等问题进行探索。
《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目录

序 1

第一章 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概论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演进 1

一、古代文献中有关区域经济活动的记载 1

二、农业区域发展理论 4

三、工业区域发展理论 6

前言 7

四、中心地发展理论 7

六、区域增长极理论 9

五、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 9

七、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 11

八、现代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1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与发展模式 12

一、影响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资源因素 12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17

三、区域发展模式 23

第三节 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与转移 28

一、现代化制造技术不断涌现 28

二、信息化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31

三、全球化发展战略趋向加强 38

四、链式化转移现象风起云涌 39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聚集与溢出效应 45

一、经济聚集内涵 45

二、经济聚集类型 46

三、经济聚集溢出效应的一般分析 47

四、经济聚集溢出效应的具体分析 48

第五节 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 53

一、经济区的内涵与类型 53

二、划分经济区的原则 55

三、划分经济区的指标 57

四、划分经济区的实践 58

第六节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60

一、大力培育植根于腹地的制造业 60

二、充分挖掘广大腹地的特色产业潜力 66

三、设法绕开或利用WTO的技术壁垒 67

四、推进中心地区城市化 70

五、增强资本引进和积累能力 73

六、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78

第二章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 80

第一节 家族企业现状与研究视角 80

一、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80

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视角 82

第二节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83

一、家族企业的界定 84

二、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 85

第三节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92

一、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优势 92

二、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势 94

第四节 制约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97

一、制约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因素 97

二、制约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 102

一、理性对待家族企业 108

第五节 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08

二、借鉴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 109

三、通过练好“内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10

四、运用产业集群增强家族企业的竞争力 119

五、突破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资源瓶颈 120

六、形成有利于家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122

第三章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126

第一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思维脉络 126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问题的提出 126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述评 128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含义 131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基本框架 131

第二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概述 131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特点——“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 135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意义 135

第三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 136

一、集群经济条件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136

二、集群经济条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促进其动态增长 138

第四节 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141

一、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142

二、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及现状 143

三、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 151

第五节 “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154

一、资源共享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155

二、技术战略互补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157

三、集群合作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163

第六节 促进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对策 165

一、促进资源共享协同的对策 165

二、促进技术战略互补协同的对策 168

三、促进集群合作创新协同的对策 171

第一节 中小企业集群理论概述 175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175

第四章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175

二、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 177

三、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依据 181

第二节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演变形式 185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185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演变形式 189

第三节 中小企业集群带来的竞争优势 191

一、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192

二、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 194

三、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 195

四、提高中小企业的营销效率 197

第四节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 199

一、家族制企业文化的封闭性 199

二、缺乏产业聚集的内在引力 200

三、产品信息不对称引发低水平过度竞争 201

四、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中介服务机构非常薄弱 201

五、成长环境不理想 202

第五节 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203

一、改变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 203

二、增强中小企业集群的内聚力 204

三、抑制低水平过度竞争 206

四、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207

五、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区域创新环境 208

第五章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212

第一节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212

一、研究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212

二、国外学者产业集群研究概述 214

三、国内学者产业集群研究概述 216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一般分析 218

一、产业集群内涵 218

二、产业集群分类 222

三、产业集群特征 223

四、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225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226

一、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226

二、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 228

三、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 230

四、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划分 232

五、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 233

六、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一般特征 235

七、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产品、企业、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的关系 239

一、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41

第四节 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241

二、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发展风险 242

三、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45

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其关键因子和主体 249

五、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51

第五节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255

一、绍兴县纺织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特征 255

二、绍兴县纺织业集群各阶段持续发展的原因 259

三、绍兴县纺织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63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综述 267

第一节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回顾 267

第六章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267

二、竞争力的内涵 271

第二节 产业集群产生的竞争力 272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类型 272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273

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来源 274

第三节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281

一、WEF和IMD竞争力模型 281

二、波特集群分析模型 282

三、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286

第四节 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 288

一、传统产业集群——意大利新产业区模式 289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硅谷模式 290

三、关于浙江民营企业集群模式 292

第五节 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294

一、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应遵循的原则 294

二、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95

第七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梯度转移 301

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起因和模式理论的回顾 301

一、西方农业劳动力转移起因理论纵览 301

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理论评述 303

一、梯度转移模式的基本框架 307

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梯度转移 307

二、梯度转移的必要性 309

三、梯度转移的可行性 312

第三节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因素 316

一、小城镇盲目发展,增加了梯度升级的难度 316

二、乡镇企业集聚困难重重,削弱了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317

三、小城镇的社会系统功能不完善,难以吸引人口聚集 318

四、大中城市的艰难发展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319

五、农业比较收益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合理性 320

六、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推延了梯度转移进程 320

七、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梯度转移 321

八、城乡分割的制度阻碍劳动力转移者实现真正的身份转变 322

第四节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对策 324

一、根据区位条件,有选择地发展小城镇 324

二、促进各类民营经济实体向小城镇集中,增强小城镇的发展实力 326

三、完善小城镇的社会系统功能,提高对劳动力和投资者的吸引力 327

四、实施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329

五、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331

六、实施梯度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由内而外的身份转变 333

七、创新农村土地制度,规范土地的使用与管理 334

八、正确对待农民的流动就业,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36

第八章 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 338

第一节 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依据 338

一、金融多元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38

二、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客观要求 340

第二节 两种不同金融体制的比较 342

一、金融垄断与金融多元化的比较 343

二、金融多元化的优越性 344

三、金融多元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47

一、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348

第三节 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必要性 348

二、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隐患 350

第四节 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现实条件 352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广阔性和分散性 352

二、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352

三、农村民间金融活跃 353

四、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条件渐趋成熟 354

第五节 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障碍 355

一、“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 355

二、“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357

三、缺乏有效的宏观环境约束机制 358

第六节 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对策 361

一、树立科学的金融观 361

二、推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结构创新 363

三、培育农村资本市场 378

四、建立农村信用资金回流机制 380

五、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381

第九章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改革 386

第一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研究概述 386

一、研究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原因 386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概念界定 388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弱市场化 391

第二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 391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隐形入市 393

第三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必然性 39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95

二、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客观需要 395

三、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必然选择 396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97

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397

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迫切需要 397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398

第四节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可行性 398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现实基础 402

第五节 制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因素 405

一、认识上的误区 405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405

三、农村土地市场发育不健全 408

四、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乏力 411

五、我国农村土地特殊的资源禀赋 413

六、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其他因素 414

第六节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415

一、提高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认识 415

二、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培育土地流转市场主体 416

三、健全农村土地市场 422

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力度 427

五、剥离土地承载的过多的社会功能,恢复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 429

六、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其他措施 430

第十章 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 433

第一节 欠发达区域跨域式发展的实质与内涵 433

一、欠发达区域跨越式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433

二、欠发达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实质与内涵 435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现实约束与路径选择 439

一、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现实约束 439

二、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选择 441

第三节 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选择 445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与类型 445

二、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动员组织 447

三、产业集群是一种强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组织 448

四、产业集群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组织 450

第四节 以产业集群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51

一、家族制企业与产业集群互动:连接县域微观和县域中观的传动机制 452

二、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耦合:欠发达县域发展的中观引擎 455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互动:连接县域中观和县域宏观的传动机制 461

二、增强可达性,扩展便利性,以城市化优化集群发展区位 463

一、转变观念,理顺体制,以政府的优质服务营造集群“栖息地” 463

第五节 发展产业集群,推进欠发达县域跨越式发展 463

三、深化分工,加强协作,以特色产业园推动集群升级发展 464

四、树立区位品牌、发展企业品牌俱乐部,实现集群与企业形象共升华 464

五、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以协会为龙头加强集群治理 465

六、完善信用体系,培育融资网络,以金融扶持助推集群发展 465

第十一章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466

第一节 两种不同类型区域经济的比较 466

一、行政区经济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466

二、经济区经济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468

三、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演进的机理 469

四、相关理论研究扫描 470

第二节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472

一、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意义 472

二、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基本趋势 473

三、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政策调控与组织创新 474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关系 476

一、长三角区域基本概况 476

二、长三角区域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关系 478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479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概念 479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目标和原则 480

三、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总体测度 481

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484

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486

第五节 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489

一、加速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489

二、加速长三角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 491

三、加速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 493

四、加速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 496

五、加速长三角区域信息一体化 497

六、加速长三角区域政策制度一体化 498

第十二章 经理股权激励机理的区域实证分析 501

第一节 经理股权激励概述 501

一、经理的内涵界定 501

二、经理股权激励的内涵界定 503

三、经理股权激励的意义 504

四、经理股权激励研究回顾与综述 506

第二节 经理股权激励的多阶段动态博弈分析 511

一、股权激励的治理思路分析 511

二、博弈模型假设 512

三、关于博弈模型的说明 513

四、采用逆推法分析博弈模型 515

五、博弈模型的进一步推论 518

第三节 浙江上市公司经理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 520

一、对浙江经理持股激励现状的总体考察 521

二、研究假设 525

三、模型描述与变量定义 527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8

五、小结与建议 531

第四节 浙江上市公司经理股权激励的对策分析 532

一、强制性持股激励效果的比较分析 532

二、强制性持股激励的制度设计 534

三、关于强制性持股激励的几点说明 536

第十三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538

第一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概述 538

一、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538

二、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概念 540

三、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 541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概述 544

第二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550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阶段性分析 551

二、城乡消费差距分析 555

一、适当收入差距的积极影响 560

第三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560

二、过大收入差距的消极影响 561

第四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562

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563

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565

三、城乡分割的财税体制 567

四、滞后的农村教育 571

五、薄弱的农村社会保障 574

六、农业的弱质性 575

一、转变二元经济结构 577

第五节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577

二、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口壁垒 581

三、统一城乡财税制度,加大农业投入 582

四、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586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87

六、提高农业效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89

主要参考文献 593

一、著作类参考文献 593

二、论文类参考文献 600

三、外文类参考文献 613

父亲的激励与这本书——后记 6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