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土壤学  北方本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土壤学  北方本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土壤学 北方本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成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7109005135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土壤学 北方本》目录

绪言 1

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1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肥力的发展 1

三、土壤科学的发展 2

四、土壤学的基本任务 5

第一章 土壤母质及矿物质 7

第一节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7

一、主要成土矿物及性质 7

二、成土的主要岩石及性质 8

第二节 岩石矿物的风化与母质的形成 10

一、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10

二、土壤母质 12

第三节 土壤矿物质组成及特性 14

一、土壤粒级 14

二、土壤质地 17

第二章 土壤形成过程 24

第一节 自然土壤形成过程 24

一、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 24

二、大小循环矛盾统一是自然土壤形成的本质 26

三、生物在自然成土因素中的主导作用 26

四、土壤统一形成学说 28

五、自然土壤的土体构造 29

第二节 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30

一、农业土壤形成的实质 30

二、农业土壤形成的特点 31

三、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 32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34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34

一、有机质的来源、类型、成分及对肥力的影响 34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36

一、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38

第二节 土壤腐殖质 38

二、腐殖质的种类和性质 39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42

一、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42

二、有机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43

三、腐殖质调节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 43

四、有机质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作用 43

五、有机质对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 43

六、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3

七、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的间接作用 43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45

第一节 土壤孔性 45

一、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度 45

二、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47

三、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 49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50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 51

二、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52

三、团粒结构的形成 54

四、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56

五、不良结构的改造 58

第三节 土壤耕性 59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59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60

三、注意土壤耕作,改良土壤耕性 63

第五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66

第一节 土壤水分状况 66

一、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66

二、土壤水分类型与性质 66

三、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69

四、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发展简介 71

五、土壤水分运动 73

六、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及其调节 79

七、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 82

第二节 土壤空气 84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特点 84

二、土壤空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 84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87

四、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 87

五、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88

第三节 土壤热状况 88

一、土壤热来源 89

二、土壤的热特性 89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条件 91

四、土壤温度状况 91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92

六、土壤温度状况的调节 93

一、土壤中的各种胶体 94

第一节 土壤胶体 94

第六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94

二、土壤胶体的表面积和电性 101

第二节 土壤吸收性能 107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107

二、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性能 108

第七章 土壤的供肥性 116

第一节 土壤的供肥能力 116

一、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的数量 116

二、迟效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的速率 119

三、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 120

第二节 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 121

一、土壤中迟效养分的有效化过程 121

二、土壤胶体吸附离子的有效化过程 124

第三节 影响土壤供肥的化学条件 125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浓度 125

二、土壤的酸碱反应 126

三、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131

第四节 土壤供肥性的调节 132

一、增施有机和无机肥料,提高供肥性能 132

二、加强耕作和合理灌排,促进养分的转化供应 133

三、消除有毒物质,改善养分的供应状况 134

第八章 土壤培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136

第一节 土壤肥力是土壤属性的综合表现 136

一、土壤肥力概念的发展 136

二、目前对肥力的认识 138

第二节 肥沃土壤的标志 138

一、判断肥瘦的基本依据 138

二、肥土的标志 140

第三节 土壤培肥的基本途径 155

一、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155

二、利用生物改土 157

三、建立合理的轮作制 158

四、增肥改土 159

五、耕作改土 160

六、客土改土 161

第九章 土壤的分布和分类 163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163

一、自然因素 163

二、人为因素 168

第二节 成土过程 168

一、有机质聚积过程 169

二、粘化过程 169

三、钙化过程 169

四、盐化过程 170

五、碱化过程 170

六、白浆化过程 170

十、沼泽化过程 171

九、草甸化过程 171

七、潜育化过程 171

八、潴育化过程 171

十一、旱耕熟化过程 172

十二、水耕熟化过程 172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172

一、水平地带性 173

二、垂直地带性 174

三、区域性分布 174

第四节 土壤分类 175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 175

二、我国土壤分类概况 175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原则 176

第十章 东北地区土壤 182

第一节 黑土 182

一、黑土的成土条件 182

三、黑土的特征特性 183

二、黑土的形成和分类 183

四、黑土的利用和改良 186

第二节 黑钙土 188

一、黑钙土的成土条件 188

二、黑钙土的形成和分类 189

三、黑钙土的特征特性 189

四、黑钙土的利用改良 191

第三节 白浆土 192

一、白浆土的形成条件 192

二、白浆土的形成和分类 193

三、白浆土的特征和特性 194

四、白浆土利用改良 196

第四节 草甸土 198

一、草甸土的成土条件 198

二、草甸土的形成和分类 198

三、草甸土特征特性 199

四、草甸土利用改良 201

第五节 沼泽土 201

一、沼泽土成土条件 201

二、沼泽土的形成和分类 202

三、沼泽土的特征特性 202

四、沼泽土的利用改良 203

第十一章 华北地区土壤 205

第一节 潮土 205

一、黄潮土的成土条件和形成过程 205

二、黄潮土的基本性质 207

三、黄潮土的利用改良途径 208

第二节 棕壤 208

一、棕壤的地理分布和自然成土条件 208

二、棕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209

三、棕壤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生产性状 210

四、棕壤的类型 212

五、棕壤的利用改良 213

第三节 褐土 213

一、褐土的自然成土条件 213

二、褐土形成过程的特点 214

三、褐土的基本特征及生产性状 215

四、褐土的类型 217

五、褐土的利用和改良 218

第四节 黄绵土 218

一、黄绵土的母质特征 219

二、黄绵土的剖面特征 219

三、黄绵土理化性质 220

四、黄绵土培肥的途径 221

第十二章 西北地区的土壤 223

第一节 ?土 223

一、?土的分布 223

二、?土的发生及其特征 223

三、?土类别及其特性 225

四、?土的利用及改良 229

第二节 栗钙土 229

一、栗钙土的分布 229

二、栗钙土的形成 230

三、栗钙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 230

四、栗钙土的分类 231

五、栗钙土的利用改良 232

第三节 棕钙土 232

一、棕钙土的成土条件 232

二、棕钙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 233

三、棕钙土的分类 234

四、棕钙土的利用改良 234

第四节 灰钙土 235

一、灰钙土的形成 235

二、灰钙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 236

三、灰钙土的分类 237

第五节 灰漠土 238

一、灰漠土的形成 238

二、灰漠土的剖面特征及一般性状 239

三、灰漠土的分类 239

四、灰漠土的利用改良 240

第六节 棕漠土 241

一、棕漠土的形成 241

二、棕漠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 242

三、棕漠土的分类 243

四、棕漠土的利用改良 244

第七节 灌淤土 244

一、灌淤土的形成 244

二、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 246

三、灌淤土的分类 247

四、灌淤主的利用改良 249

一、板土的形成 250

第八节 板土 250

二、板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 252

三、板土的分类 255

四、板土的改良利用 256

第十三章 水稻土 257

第一节 水稻土的分布 257

第二节 水稻土的形成 257

一、水稻土形成的基本条件 257

二、水稻土形成过程的特点 258

第三节 水稻土特性的发展 259

一、有机质分解缓慢 259

二、水稻土化学特性的发展 259

第四节 水稻土的类型及其肥力状况 260

一、水稻土的层次特征 261

二、水稻土的分类 261

一、低产稻田的改良 262

第五节 水稻土肥力的培育 262

二、北方水稻土地区的关键问题 263

三、北方水稻土地区现存问题 265

第十四章 盐渍土及其改良利用 267

第一节 盐渍土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267

一、我国盐渍土的地理分布 267

二、盐渍土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267

一、盐渍土形成的自然条件 268

第二节 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及水盐运行规律 268

二、人类活动对盐渍土发生发育的影响——次生盐渍土的形成 271

三、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 271

第三节 盐渍土的特征和分类 273

一、盐化土壤与盐土 273

二、碱化土壤与碱土 275

第四节 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 276

一、综合治理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方针 277

二、盐渍土利用改良的主要措施 2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