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小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
小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

小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行奇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679938
  • 页数:2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13章,分别介绍小麦品种的种类、引种试验和审定,小麦品种混杂退化及防治措施,常规小麦种子生产技术,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小麦田间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小麦种子检验、贮藏与加工、经营与管理。
《小麦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目录

绪论 1

一、种子生产的意义和任务 1

二、小麦种子生产的特点 3

三、种子生产发展概况 5

第一章 小麦品种的种类、作用与评价 9

第一节 小麦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 9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9

二、小麦品种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9

三、小麦品种的地区性和时间性 13

第二节 小麦品种的种类 14

一、按育种和繁殖特点分类 14

二、按冬春性分类 16

三、按水肥需求特性分类 18

四、按小麦品质分类 20

五、按熟期早晚分类 22

六、按适应性宽窄分类 23

七、按推广面积大小分类 24

第三节 小麦品种的评价方法 25

一、定性评价法 26

二、定量评价法 27

第四节 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 30

一、品种合理布局 30

二、品种合理搭配 30

四、种子更新 31

三、良种良法相结合 31

五、品种更换 32

六、优化组建品种群 33

第二章 小麦引种 37

第一节 小麦引种的意义 37

一、小麦引种的涵义 37

二、小麦引种的意义 37

第二节 引种的基本原理 40

一、气候相似性原理 41

二、生态条件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 41

第三节 影响小麦引种成功的因素 42

一、温度 42

四、海拔 43

五、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43

二、光照 43

三、纬度 43

六、品种发育特性 44

第四节 我国小麦生态区划与小麦品种生态型 44

一、我国小麦品种生态区划 44

二、我国小麦品种生态类型 50

第五节 引种的工作环节 51

一、引种计划的制定和引种材料收集 52

二、引种材料的检疫 52

三、引种材料的试验鉴定和评价 52

五、加速繁育和调种 53

四、对引进品种进行防杂保纯 53

第六节 小麦引种的一般规律 54

一、同一生态地区内相互引种比较容易成功 54

二、纬度相近的地区间相互引种比较容易成功 54

三、南北远距离引种需要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 54

第三章 小麦品种试验和审定 56

第一节 小麦品种中间试验的种类和意义 56

一、小麦品种中间试验的种类 56

二、小麦品种中间试验的意义 57

第二节 小麦品种区域试验 58

一、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地位、作用及任务 58

二、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程序和方法 60

三、小麦区域试验记载标准 68

第三节 小麦品种审定与推广 73

一、品种审定的组织机构及其任务 73

二、品种审定的作用和任务 74

三、品种审定的程序和方法 76

四、小麦品种推广 78

第四章 小麦种子生产的理论基础 82

第一节 植物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82

一、细胞的构造及功能 82

二、细胞分裂 83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84

一、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 84

二、分离规律 85

三、独立分配规律 87

四、连锁遗传规律 88

第三节 其他遗传规律 89

一、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89

二、染色体变异 92

三、细胞质遗传 94

第四节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95

一、质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95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95

三、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现型效应 96

第五节 双受精和直感现象 97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97

四、花粉直感 98

三、种子组成的来源差异 98

二、双受精 98

第六节 自交与异交的遗传效应 99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99

二、异交的遗传效应 100

第七节 作物品种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00

一、群体的遗传组成 100

二、品种群体的遗传平衡 101

三、影响品种群体平衡的因素 102

第五章 小麦品种混杂退化及防止措施 105

第一节 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与危害 105

一、小麦品种混杂与退化的概念 105

二、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危害 105

一、机械混杂 106

第二节 小麦品种发生混杂退化的原因 106

二、生物学混杂 107

三、剩余变异 108

四、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109

五、自然选择的作用 109

六、人工选择的影响 109

第三节 防杂保纯的遗传学原理 110

一、遗传平衡与混杂退化的关系 110

二、不利基因的淘汰 110

三、严防机械混杂 112

二、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制 112

一、高度重视,从严管理 112

第四节 防止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的措施 112

四、严防生物学混杂 113

五、搞好保纯繁殖 113

六、搞好提纯复壮 114

七、严格去杂去劣 114

八、加强种子田栽培管理 114

第五节 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 114

一、我国小麦生产用种现状 114

二、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的意义 115

三、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的措施 116

第一节 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任务 118

一、建设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的意义 118

第六章 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118

二、种子生产基地的主要任务 119

第二节 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 120

一、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的程序 120

二、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20

三、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的形式 122

四、种子生产基地规划 123

五、巩固和完善种子生产基地的措施 125

第三节 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的管理 126

一、种子生产基地的计划管理 126

二、种子生产基地的技术管理 128

三、种子生产基地的质量管理 130

二、提高新品种经营效益 133

四、延长新品种的使用寿命 133

三、加快新品种推广速度 133

第七章 加速小麦种子生产 133

一、充分发挥新品种增产作用 133

第一节 加速小麦种子生产的意义 133

第二节 加速小麦种子生产的方法 134

一、稀播繁殖技术 134

二、MNF高倍繁殖技术 135

三、宽行繁殖技术 138

四、剥蘖繁殖技术 140

五、超前繁殖技术 140

六、加代繁殖技术 140

七、精量播种技术 142

八、半精量播种技术 144

第一节 小麦的花器构造和开花结实习性 147

一、小麦的花器构造 147

二、小麦的开花结实习性 147

三、小麦的授粉方式 147

第八章 常规小麦种子生产技术 147

四、小麦品种授粉方式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151

第二节 小麦种子生产的技术路线 151

一、循环繁殖法 151

二、重复繁殖法 152

三、其他繁殖法 153

一、国外小麦种子分类 155

二、我国小麦种子分类 155

第三节 小麦种子级别的分类 155

三、四级种子繁殖程序 156

第四节 小麦育种家种子生产方法 160

一、小麦育种家种子应具备的特点 160

二、小麦育种家种子生产的程序和方法 161

三、小麦育种家种子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163

四、小麦育种家种子的扩繁与利用 164

第五节 小麦原种生产方法 164

一、三圃制 165

二、二圃制 167

三、一圃制 167

四、设置保种圃法 170

五、免去杂法 172

二、种子田的栽培管理 176

一、种子田的选择和面积 176

六、单系法 176

第六节 小麦良种生产方法 176

第九章 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 180

第一节 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 180

一、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 181

二、杂种主要经济性状的表现 181

三、杂种二代的优势表现 183

四、影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问题 183

第二节 小麦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及遗传 184

一、可遗传的雄性不育类型 184

二、非遗传的类型 185

三、孢子体不育与配子体不育 185

四、小麦雄性不育的形态特征 186

五、恢复性的遗传 187

第三节 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的途径 187

一、三系法 187

二、两系法 188

三、化学杀雄法 191

第四节 小麦“三系”繁殖及杂交制种 196

一、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原则 196

二、优良不育系和恢复系的标准 196

三、小麦“三系”原种生产方法 197

四、小麦“三系”的花器生物学特性 198

五、大面积制种技术 1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