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岳,任光照,谢新民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8432983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了制造业管理中ERP的原理,并辅以大量世界上的典型实例,是一本概念新,内容丰富的教学辅导书和专业指导图书。管理专业师生及管理人员等。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贡献 1

一、水利的战略地位与贡献 2

(一)水利建设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

(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 3

(三)城市水利发展提高了城市的战略地位和工业化水平 4

(四)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

(五)牧区水利建设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 8

(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条件 9

(七)小水电改善了缺电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与环境 10

(八)水利改革和水法制与水利管理工作明显加强 13

二、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14

(一)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 14

(二)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 16

三、水利建设获得的启示 17

第二章 水利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

一、水利建设现状 20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一)全国水资源条件 21

(二)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

(三)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水平 27

(四)分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29

一、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用水需求呈增长趋势 37

第三章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若干水问题 37

二、生活用水面临水量和水质双重挑战 39

三、水资源浪费与污染并存,加剧了供需矛盾 40

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洪涝和缺水形势严峻 43

五、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农业节水任务艰巨 46

六、水利设施标准低和隐患多,改造任务艰巨 47

七、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差异,加大了配置难度 48

八、拼资源和牺牲环境换发展,威胁可持续发展 49

九、气候变暖影响降水,可能改变水的地区分布 51

十、突破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改革任务艰巨 53

一、洪涝灾害情况 56

(一)洪灾发生频次高 56

第四章 水旱灾害与水环境恶化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6

(二)洪灾损失大 57

(三)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 58

二、干旱缺水灾害情况 72

(一)干旱灾害的特点 72

(二)干旱灾害上升的原因 74

三、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75

(一)洪涝灾害的影响 75

(二)干旱灾害的影响 79

四、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83

(一)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 83

(二)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85

五、水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86

(一)水资源与经济结构和布局严重失衡 90

六、水资源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90

(二)北方地区缺水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91

(三)雨水资源条件影响农业生产力布局 92

(四)水资源短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96

(五)我国未来缺水趋势分析 99

(六)废污水排放量增长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103

(七)用水效率和效益都比较低 105

(八)北粮南运加剧了北方水资源的短缺 110

第五章 国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配置分析 116

一、国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战略配置 116

(一)国民经济及其经济结构 116

(二)水资源的战略配置 118

(一)粮食产量与主要农产品波动分析 121

二、农业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配置 121

(二)主要农产品区域分布和水资源条件 124

(三)农产品区域布局与水资源配置现状 126

三、水资源配置目标和任务与总体战略 131

(一)水资源配置的目标 131

(二)水资源配置的任务 132

(三)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132

四、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战略 132

(一)总体思路 132

(二)总体战略 133

五、水资源配置分区重点 134

一、世界防洪现状与发展趋势 136

第六章 我国水情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36

二、世界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趋势 138

三、我国水情变化趋势 141

(一)洪涝灾害变化趋势 141

(二)干旱灾害变化趋势 143

四、防洪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45

五、干旱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46

六、干旱缺水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148

七、农业灌溉用水不再增加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150

八、水资源高效利用对供水成本的影响 153

第七章 未来总用水量需求预测分析 155

一、按照人均用水量需求预测 157

(一)生活需水量 158

二、按生活、工业、农业以及生态与环境用水需求预测 158

(二)工业需水量 162

(三)农业需水量 163

(四)生态与环境需水量 164

三、按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需求预测 165

四、全国总用水量需求预测与可行性分析 167

五、全国总用水量需求配置的优先次序 168

六、协调好“三生”用水关系 169

第八章 水利与国民经济分区发展战略 171

一、按经济分区,制定水利发展战略 171

(一)西部地区 171

(二)中部地区 175

(三)东部地区 178

(四)东北地区 180

二、按农业分区,制定水利发展战略 182

(一)东北区 182

(二)黄淮海区 183

(三)京津区 183

(四)长江中游区 184

(五)东南沿海区 184

(六)西北区 185

(七)西南区 186

(八)青藏区 187

第九章 水利与和谐社会 188

一、和谐社会的由来 189

二、和谐社会的标志 190

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组成 191

四、和谐社会与保障水安全 194

五、和谐社会与人水和谐 197

六、人水和谐与治水理念 199

第十章 水利与绿色国民经济 202

一、GDP的概念及其内涵 202

二、绿色GDP的概念及其内涵 204

三、GDP与绿色GDP的相互关系 205

四、我国正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207

五、水资源和水环境与绿色GDP的关系 210

六、水利对绿色GDP的影响 214

一、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218

第十一章 关于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 218

二、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水利发展进程与实践 221

三、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 223

四、国家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24

(一)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225

(二)资料来源及指标确定方法 225

(三)水利现代化的定性目标 225

(四)水利现代化的定量指标 226

(五)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组成 227

五、国家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 227

六、国家水利现代化评价成果 233

八、国家各行政区水利现代化的综合评价 234

七、国家水利现代化的综合评价 234

九、我国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 237

十、关于水利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的几个问题 239

第十二章 主要对策与措施 242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 245

(一)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 247

(二)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249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50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250

(二)水利要纳入循环经济的范畴 253

(三)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255

(四)水利要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55

(一)城镇饮用水安全 258

三、切实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并放在水利工作的首位 258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 259

四、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 259

(一)农业节水是战略重点 262

(二)节水要作为工程纳入基本建设 263

五、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 265

(一)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265

(二)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266

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67

(一)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三农”的战略重点之一 267

(二)提高灌区农业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 268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69

(四)做好库区移民安置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270

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71

(一)保护水土资源 272

(二)提高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72

(三)加强中低产田改造 273

八、农业节水作为战略重点,缓解水资源的短缺 275

(一)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275

(二)加大农业节水力度 276

九、加强综合利用,寻求多种水源 277

(一)寻求多种水源 277

(二)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 278

(三)通过跨流域调水增加新的水源 278

(一)突出重点领域 279

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279

(二)抓住工作重点 280

十一、寻求替代战略,解决缺水地区用水矛盾 280

(一)国际贸易 281

(二)国内贸易 282

十二、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283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84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 285

十三、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改善生态与环境 285

(一)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286

(二)加强坡耕地治理 287

(一)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288

十四、建立水资源战略储备,提高风险应变能力 288

(二)建立风险应急机制,提高风险应变能力 289

十五、落实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补偿政策,建立农业节水 290

基金 290

(一)落实占用灌溉水源的补偿政策 291

(二)制定新的补偿和哺农政策 291

十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291

十七、改革投入体制,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296

十八、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300

(一)深化水利改革,实现水务的统一管理 300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301

参考文献 3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