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第2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第2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晏清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01000039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严复文选下一篇:人工心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第2版》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7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1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达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14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18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1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18

二、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20

三、辩证唯物论的哲学物质范畴 22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6

一、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26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7

三、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性 30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2

一、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 32

二、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5

三、时间空间的无限性 36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 38

第四节 辩证唯物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 38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 40

第二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4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44

第二节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47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8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8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50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51

一、辩证唯物论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基本理论立场 51

二、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52

三、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 56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58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5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58

二、联系的多样性 60

三、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科学的发展 61

四、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6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65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变化 65

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66

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8

第三节 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9

一、质 72

第四章 质量互变规律 72

第一节 质、量、度 72

二、量 74

三、度 75

第二节 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77

一、量变和质变 77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78

三、批判否认质量互变规律的形而上学观点 80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和质变量变的复杂性 81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 81

二、量变质变的复杂性 82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5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85

一、矛盾的同一性 86

二、矛盾的斗争性 88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90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2

一、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2

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96

三、对立面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 99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4

一、矛盾的普遍性 104

二、矛盾的特殊性 10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11

四、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114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7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17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117

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119

三、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121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23

一、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辩证内容 123

二、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辩证形式 12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9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129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31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33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33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34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136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38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3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39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4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4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44

第四节 形式和内容 145

二、形式和内容的辩证证关系 146

一、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46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48

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49

二、科学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151

第八章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54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唯心论的对立 154

第二节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 156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57

二、辩证唯物论对不可知论的批判 158

第三节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旧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161

第四节 辩证唯物论对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规定 163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67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 167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167

二、实践的主要特征 169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71

第二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72

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173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78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运动 178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运动 185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188

第十章 真理 191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91

一、真理的客观性 191

二、真理和谬误 195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99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99

二、国家的本质 201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02

三、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批判 204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06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6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08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210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13

一、必然和自由 213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216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218

第十一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22

第一节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地形成的 222

一、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23

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225

第二节 人们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历史 228

一、地理环境 229

二、人口因素 234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37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遵循其自身固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239

一、生产力 245

第十二章 社会基本矛盾 245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45

二、生产关系 250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53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60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6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7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74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77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80

第十三章 阶级、国家、革命 285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85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86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88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293

四、阶级的消灭 297

第二节 国家 299

一、国家的起源 299

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国家的消亡 304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06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307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 308

三、社会革命的任务和形式 311

四、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313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 315

第一节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315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 316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 317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22

一、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 323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24

三、社会意识诸形式 326

第三节 科学 334

一、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334

二、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36

三、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340

第四节 社会的精神文明 344

第十五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48

第一节 在谁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348

第二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51

一、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351

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55

第三节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57

一、杰出人物是历史的产物 359

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360

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 362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