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促进学习者发展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促进学习者发展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促进学习者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钟志贤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456204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总结教学设计发展历程与趋势的基础上,以信息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为参照系,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针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局限,构建了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促进学习者发展》目录

引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问题/目标 1

中文摘要 1

三 研究方法 2

四 内容结构 3

五 框架特征 3

六 研究意义 3

Abstract 4

一 自在孕育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 6

第一章 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学科发展背景 6

第一节 世纪检视:教学设计发展历程考察 6

二 诞生兴起期:20世纪40—60年代 8

三 正式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 10

四 转型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

五 教学设计发展历程总括 12

第二节 客观主义:传统的教学设计范型 13

一 客观主义的基本假设 13

二 典型的客观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15

一 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18

第三节 建构主义:发展中的教学设计范型 18

二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倾向:CLEs 20

第四节 发展走势: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嬗变 26

一 处在变革力量的激荡中 26

二 基本假设倾向建构主义 27

三 重心转向学习环境设计 28

四 重视以学习者为焦点 29

五 吸纳多学科研究领域养分 30

六 关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32

七 多元哲学倾向的模式构建 33

八 与变革的社会协同演进 34

第二章 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时代发展背景 36

第一节 特征描摹:知识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36

一 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 36

二 知识时代的典型特征 38

第二节 特征映射: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偏向模型 41

一 适应知识时代的人才素质研究 41

二 研究结果分析 42

三 一种可能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 43

一 模型的内涵 44

第三节 意义理解:模型的内涵与隐喻 44

二 模型的隐喻 49

第三章 模型建构: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55

第一节 现实审视: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反思 55

一 无法回避的现实思考 55

二 传统教学设计批判 58

第二节 本质揭示:设计与教学设计 61

一 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61

二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67

三 教学设计定义重构 71

第三节 模型建构: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76

一 框架与框架模型 76

二 框架模型的基本假设 78

第四章 促进学习者发展: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宗旨 82

第一节 发展指向: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 82

一 发展与高阶能力发展 82

二 核心能力:高阶思维 85

第二节 基本假设: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 90

一 高阶思维发展需要培养和训练 90

二 高阶思维发展需要高阶学习支持 90

三 设计/反思高阶思维教学 91

四 将高阶思维能力融合于具体的教学 92

五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促进高阶思维 93

第三节 路径探索:高阶学习、知识建构与问题设计 93

一 高阶学习与高阶思维发展 93

二 知识建构与高阶思维发展 95

三 问题/任务设计与高阶思维发展 98

第五章 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三大支柱 101

第一节 理念支柱:素质教育 101

一 素质教育的定义与核心理念 101

二 主体性教育 103

三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04

第二节 理论支柱:建构主义 106

一 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106

二 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 109

三 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113

四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 114

第三节 技术支柱:现代信息技术 117

一 技术的隐喻与作用 117

二 用技术学习 118

三 技术与课程整合 125

第一节 概念理解:连续统与连续统思维 129

一 连续统定义及其隐喻 129

第六章 连续统: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 129

二 连续统思维 131

第二节 思维映射: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 133

一 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连续统 133

二 基本连续统的类型和思维倾向 136

第三节 多维思考: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群 139

一 划分连续统的依据 139

二 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群 141

一 一种可能的教学连续统应用模型 152

第四节 实践视角:教学连续统应用模型 152

二 教学连续统应用模型的思维视角 154

第七章 概念框架: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157

第一节 意义阐释:学习环境的隐喻与定义 157

一 学习环境:一种发展中的教学隐喻 157

二 学习环境的定义 161

第二节 结构视图: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164

一 多种要素观分析 164

二 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165

第三节 多元统整: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框架 167

一 多元理论视角 167

二 情境认知理论 168

三 活动理论 171

四 分布式认知 173

五 一种可能的理论框架统合 175

第四节 学习给养:学习环境设计的宗旨 178

一 有意义的学习 178

二 支持有意义的学习 180

第八章 实践框架:学习环境设计的操作理解 182

第一节 建构视点:实践框架模型设计 182

一 一种可能的实践框架 182

二 实践框架的阐释 183

第二节 渗透融合:有效教学原则 185

一 有效教学原则研究 185

二 作为技术应用的框架 188

第三节 真实要素:任务、情境与问题 189

一 任务 189

二 情境 190

三 问题 193

第四节 要义诠释:相关构件分析 195

一 资源与工具 195

二 知识建构 196

三 学习共同体 199

四 互动 201

五 评价 203

第五节 角色重构:教师—学习者关系变革 205

一 教师的角色 205

二 学习者角色 207

三 教师—学习者关系 208

第九章 促进高阶能力发展: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构建 212

第一节 内涵剖析: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 212

一 概念分析与旨趣 212

二 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类型 215

第二节 语义网络:模式变革的取向与特点 218

一 学习模式变革的必然 218

二 变革的取向与特点 222

第三节 思维视域: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构建 228

一 模式构建的思维框架 228

二 用技术支持自主学习 230

三 用技术支持探究学习 232

四 用技术支持协作学习 235

五 用技术支持反思学习 237

一 使用者设计阐释 240

第一节 模式演进:使用者设计理念的兴起 240

第十章 使用者设计:教学设计的运作模式 240

二 使用者设计的意义 242

第二节 深度理解:走向使用者设计的理由 244

一 教育学知识的特点 244

二 理论的命运取决于情境的需要 244

三 教师的阐释学处境 246

四 教学设计是劣构问题求解的过程 248

五 教师的教学风格 249

六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50

一 反思与反思工具 252

第三节 反思工具:实现使用者设计的方法 252

二 普遍性的反思工具:促进有意义学习 255

三 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反思工具 256

四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反思工具 259

结语 主题阐释、研究结论与展望 264

一 主题阐释 264

二 研究结论 265

三 研究展望 271

参考文献 273

图表索引 287

后记 29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