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通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昭华,王涵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8715853
- 页数:646 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 1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概况 1
上卷 1
民政考 1
一、原始乱婚时期 2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2
二、血缘婚时期 3
四、对偶婚时期 4
三、族外婚时期 4
五、个体婚(一夫一妻)时期 5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丧葬习俗 6
第四节 黄帝修德振兵,抚保民生 8
第六节 虞廷九官,初设司徒 9
第五节 尧亲九族和万国,敬授民时 9
第八节 禹治洪水,划“九州” 10
第七节 减灾避害的强烈愿望和与自然抗争的有关传说 10
三、散发粮肉、救济灾民 13
二、治水除害 13
第九节 原始社会的救灾活动 13
一、移民避水 13
第十节 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度 14
四、抢种播谷、教民自教 14
第一节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与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15
第二章 夏商 15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王权和国家机构 16
二、宗教事务机关 18
一、行政管理机关 18
一、一夫一妻制与多妻制并存 19
第四节 夏商时期的婚姻形式 19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与行政区域划分 19
二、血缘婚和族外婚的遗迹 20
三、奴隶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婚姻境况 21
二、殷商时期实行墓葬,并有棺椁 22
一、丧期三年 22
四、以俪皮为礼的买卖婚姻的出现 22
第五节 有关丧葬习俗的记述 22
第六节 殷墟考古中所见的墓葬形态 23
四、始有墓铭 23
三、进行墓葬,留有坟头 23
第八节 夏商时期的水患与治水 26
第七节 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 26
第九节 商代天命主义禳弭思想与巫术救灾活动 27
三、甲骨文中卜辞有关水患灾害的遗迹 27
一、大禹治水以后,古代文献里尚有治理黄河水患的记载 27
二、商代多次迁都,都与水灾有关 27
第十节 推行养老制度 28
第十一节 殷代的历法 29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 30
第三章 西周 30
一、周初由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引发的纷争及嫡长子继承王位制度的确定 31
第二节 西周的王权 31
二、王权的巩固与扩大 32
(一)王室外廷政务官 33
一、内服卿事寮 33
第三节 西周的国家机构和民政职官 33
三、民政职官 34
二、外服诸侯 34
(二)王室外廷事务官 34
(三)王室内廷事务官 34
一、分封制 35
第四节 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35
二、宗法制 36
第五节 西周的礼乐制度 37
三、等级制 37
第六节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井田制度 38
二、尚德 40
一、敬天 40
第七节 周公治国敬天尚德保民的总政策 40
三、保民 41
第八节 行政区划 42
第十节 优待抚恤战争伤亡思想的萌芽与简单的优抚待遇 43
第九节 基层社会组织 43
第十一节 治理殷遗民的分化瓦解政策 44
二、从事救灾的机构及其职掌 46
一、连年大旱与严重的地震 46
第十二节 西周的自然灾害及救灾措施 46
(一)农本政策 47
三、防灾减灾措施 47
(四)建设引水沟洫 48
(三)重视气象灾害 48
(二)设置农业管理职官 48
(七)种植树木 49
(六)始有平籴 49
(五)储粮备荒 49
(三)蠲免停缓 50
(二)移民就粟与移粟就民 50
四、救灾办法 50
(一)巫术 50
二、养老政策 51
一、社会救济 51
(四)散利 51
(五)治蝗除虫 51
第十三节 社会救济与养老政策 51
(二)互助 52
(一)生殖 52
第十四节 婚姻制度与婚姻管理 52
一、婚姻制度和婚姻目的 52
(一)婚姻的必经途径 53
二、婚姻管理 53
(三)同姓不婚的规定 54
(二)结婚的六项程序 54
(四)婚姻行政管理 55
一、丧礼 56
第十五节 丧葬习俗与丧葬礼仪 56
(五)妻子、儿女没有财产支配权 56
(二)埋葬之礼 57
(一)葬前之礼 57
二、“西周节葬不非殉” 58
三、“列鼎”墓葬 59
一、户政管理机构或职官 60
第十六节 创行户政管理制度 60
四、普查户口 61
三、划分职业类别 61
二、城乡对立与城乡户口的区分 61
第十七节 端民正俗 62
五、实行三年普查户口的“大比”制度 62
第十九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64
第十八节 名姓氏族之辨 64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 66
第四章 春秋 66
第二节 王权下移与诸侯争霸 67
第三节 春秋列国的国君与国家机构 69
二、宫廷内务官 70
一、朝廷治事官 70
第四节 地方政权中出现县、郡体制与城邑的扩展 71
一、各诸侯国对土地的重视 72
第五节 各诸侯国对土地的重视与井田制度的破坏 72
二、井田制度的破坏 73
(三)晋国“作爰田,作州兵” 74
(二)齐国“相地而衰征” 74
(一)周宣王开始“不籍千亩” 74
第六节 宗法制度的破坏 75
(四)鲁国“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 75
一、户政管理机构 76
第七节 户政管理 76
三、书社制度及户口登记 77
二、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77
(一)“食田” 78
二、优待抚恤办法 78
第八节 优待抚恤政策 78
一、春秋时期兵役制度 78
第九节 春秋盛行上巳日之会 79
(三)奖励军功 79
(二)“赏田” 79
三、民本思想的滥殇 80
二、吉凶在人不在天 80
第十节 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潮与民本思想的滥殇 80
一、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潮 80
(二)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的主张 81
(一)关于知民心、顺民心的论述 81
第十一节 春秋期间的一些重要民政思想 81
一、管仲 81
(三)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 82
(四)国富与民生说 83
(六)地方基层组织与其社区功能 84
(五)“九惠之教” 84
(一)消除社会冲突办法——寡欲、无知、知足 85
二、老聃 85
(七)“衣食足,知荣辱” 85
(八)“德有六兴” 85
(二)治理社会的方策——愚民、无为 86
(三)社会控制方法——弱用之术 87
(五)理想的社会模式 88
(四)社会稳定机制——无为、不争、不战 88
(一)维护社会秩序的途径——“礼治”与“正名” 89
三、孔丘 89
(二)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90
(三)人际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 91
(五)“为政以德”,反对单纯暴力统治 92
(四)避免贫富不均,实行惠民政策 92
(六)轻天而重人 93
(八)理想的社会模式 94
(七)“使民以时”与“薄敛”的主张 94
第一节 王权的变化与国家机构的发展 96
第五章 战国 96
第二节 郡、县体制的确立,郡、县、乡、里四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形式与城市的兴起 98
(一)“集诸国刑典”编著《法经》六篇 101
一、魏国李悝变法 101
第三节 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与井田制度的彻底破坏 101
一、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 101
二、井田制度的彻底破坏 101
第四节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101
(三)“夺收爵禄” 102
(二)“实广虚之地” 102
(二)实行“平籴法” 102
(三)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102
二、楚国吴起变法 102
(一)“明法申令” 102
(一)申不害的变法——“术” 103
三、韩国申不害与赵国慎到的变法 103
(四)“堵塞私门” 103
四、秦国商鞅的变法 104
(二)慎到的变法——“势” 104
(一)第一次变法 105
(二)第二次变法 106
一、战国时期的上计制度 107
第五节 户政管理措施 107
(一)颂扬自由恋爱的诗歌 108
一、西周期间颂扬自由恋爱的诗歌与春秋期间的爱情生活 108
二、秦国推行的其他措施 108
(一)“强国知十三数” 108
(二)基层编户组织实行“连坐法” 108
(三)严格实行居民变动情况登记制度 108
(四)实行居民分户政策,执行小家庭制度 108
第六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婚姻制度 108
(二)春秋期间的爱情生活 110
(一)媵妄制与多妻化 111
二、婚姻制度的延续与背离 111
(二)婚姻重恒与不恒的矛盾 112
(三)夫妻齐体的理想与男尊女卑的境况 113
(四)中苒之淫乱不伦 114
(一)主婚、执舅姑礼与登祢祭祖 115
三、婚姻管理的补充规定 115
(二)女子已嫁则要切实按照妇道行事 117
(一)女子未嫁时,就要讲究事父母之道,进行一些做媳妇的训练 117
(二)夫妻离异与七出三不去 117
四、妇道之形成 117
第七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自然灾害及救灾活动 118
(四)侍奉丈夫的要求也很严格 118
(三)在侍奉舅姑事宜上,冢妇与介妇尤有分别 118
(三)蝗灾 119
(二)旱灾 119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灾害 119
(一)水灾 119
(十)歉饥 120
(九)疫灾 120
(四)雹灾 120
(五)风灾 120
(六)火灾 120
(七)霜雪 120
(八)地震山崩地坼 120
二、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灾害观的进步 121
(一)堤防建设 123
三、春秋战国期间防灾减灾建设 123
(二)渠系工程 124
(三)人工运河 127
(四)开发利用地下水 128
(五)改良盐碱土地 129
(一)诸侯国称霸和列国间联合减灾避害的约定 130
四、救灾措施与中国救灾学说的初步形成 130
(二)救灾措施及中国救灾学说的初步形成 132
一、战国期间的军事制度与军队建设 138
第八节 战国期间的优抚工作 138
(一)魏国选拔武卒与诸侯国对甲士的培养教育 139
二、优化士卒素质与优待抚恤军人工作 139
(一)孙武 140
三、春秋战国期间的一些重要的优抚思想 140
(二)爱抚士卒 140
(三)犒劳将士 140
(四)奖励军功 140
(五)抚慰烈士军人家属 140
第九节 《颛顼历》问世 141
(四)韩非 141
(二)吴起 141
(三)墨翟 141
一、“礼崩乐坏”春秋墓 143
第十节 春秋战国期间的丧葬习俗与其变迁 143
二、违犯周礼,厚葬逾侈 144
(一)杀殉的衰亡与始作俑者 145
三、丧葬习俗的进步 145
(四)孔子反对厚葬,墨子主张薄葬,不宜久丧 146
(三)选葬地不占农田 146
(二)重神不重形 146
四、盗墓现象的出现 147
(五)火葬 147
第十一节 战国期间重要的民政思想 148
(一)社会生活观 149
一、墨翟 149
(三)社会问题 150
(二)社会组织观 150
(五)社会整合的步骤和方法 151
(四)社会控制办法 151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 152
(一)性善论与其伦理思想 153
二、孟轲 153
(二)论君臣、君民关系 154
(四)社会分工 156
(三)社会交往准则 156
(五)社会问题与整合方案 157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 158
(一)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159
三、庄周 159
(三)社会整合方案 160
(二)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 160
四、杨朱 宋? 尹文 162
(一)以“为我”与“贵己”为核心的杨朱社会思想 163
(二)杨朱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 164
五、荀况 165
(三)宋?、尹文的社会思想 165
(二)性恶论 166
(一)欲望论 166
(三)社会群体论 167
(五)社会整合措施 168
(四)论“礼”的社会功能 168
(六)理想社会论 169
(二)论人际关系本质 170
(一)性恶论 170
六、韩非 170
(三)社会变迁论 171
(四)社会控制论 172
(六)理想的社会模式 173
(五)“民众财寡”说 173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74
七、公孙鞅 174
(二)耕战思想 175
(四)人口思想 176
(三)法治思想 176
八、李悝 178
(五)基层社会组织设置 178
(一)以民为本说 179
九、晏婴 179
(一)尽地力说 179
(二)平籴备荒政策 179
(二)赈灾济民 180
(三)正视祷雨禳灾之无益 181
一、秦朝社会概况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182
第一节 秦 182
第六章 秦汉 182
(二)经济方面 183
(一)政治方面 183
(四)文化方面 184
(三)军事方面 184
三、秦朝中央国家机构 185
二、创立皇帝制度和皇权 185
四、秦朝行政区划和地方机构、基层组织 187
五、“名田”制度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政策 190
(一)兵役制度 191
七、秦的兵役制度及其优抚政策 191
六、户政管理 191
(一)强化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政管理制度 191
(二)大规模的民户迁徙 191
八、一座修在地下的皇宫 192
(二)优抚政策 192
九、秦之急症暴虐,害民丧邦 193
十、秦代风俗 194
第二节 汉 195
一、西汉皇权 196
二、西汉国家机构与朝议制度 198
三、西汉的行政区划与地方设置 201
四、“汉承秦制” 204
(一)西汉初期“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 206
五、西汉初期“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和“休养生息”政策 206
(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209
(一)国有土地 211
六、汉代土地制度 211
(二)大土地私有制 212
(一)收集秦朝律令、版籍,整顿户口 214
七、汉代户政管理 214
(三)小土地私有制 214
(五)迁移内地居民充实边境 215
(四)完善上计制度 215
(二)设定名籍制度,进行户口登记 215
(三)“案户比民”,编制户口簿册 215
(一)两汉的兵制 216
八、汉代优抚安置制度 216
(六)强化户政管理机构 216
(三)抚慰出战军人,褒扬奠祭战亡烈士 217
(二)汉代的复员安置 217
十一、东汉皇权的发展变化 218
十、“二十四节气”定型 218
(四)东汉初开源节流精兵简政中派军屯田和复员地方军队 218
九、颁行《太初历》 218
十二、东汉的中央机构 219
十三、东汉的行政区划与地方设置 220
十四、刘秀诏令释放、保护奴婢 222
十七、秦汉期间的婚姻制度和政策 223
十六、张衡制成浑天仪与地动仪 223
十五、张衡撰写《浑天仪图说》和《灵宪》 223
(一)强调贞节与褒奖贞节 224
(二)禁锢妇女著作《列女传》和《女诫》的出现 225
(三)婚姻重亲的复燃与蓄姬纳妾的多妻现象 227
(四)“从一而终”与离婚再嫁 228
(五)婚姻法律的规定与行政管理 230
(六)议婚盛行议婚制与婚仪奢侈化 232
(七)提倡与重视胎教 234
(八)昭君出塞与政治联姻的方策 235
(一)秦汉的重农政策与汉代农业生产的起伏发展 237
十八、秦汉期间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治政策 237
(二)秦汉时期的自然灾害与其后果 240
(三)汉代黄河灾害与王景治河 248
(四)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建设 250
(五)秦汉时期航运事业的发展 253
(六)汉代农学著作和地动仪等科学仪器的研创 255
(七)汉代救灾政策措施 256
(一)恤鳏寡孤独 260
十九、汉代社会救济 260
(二)复除优免 261
(三)假民公田、假民田苑 262
(四)赐民爵 263
(二)致仕制度 264
(一)尊高年制度 264
(五)瘗遗骸 264
二十、汉代尊高年制度 264
(一)统治阶级的厚葬与薄葬 265
二十一、汉代丧葬习俗及其墓葬文化 265
(四)归葬 273
(三)墓祭 273
(二)汉墓墓型的演变 273
(一)中国年节的逐渐形成与二十四节气划分 274
二十二、汉代生活习俗 274
(二)通常的饮食文化 275
(四)长袍短服相得益彰 276
(三)民居丰富多彩 276
(一)李斯 277
二十三、秦汉时期的民政思想 277
(二)陆贾 279
(三)贾谊 280
(四)晁错 284
(五)刘彻 285
(六)董仲舒 288
(七)司马迁 290
(八)刘安 294
(九)刘向 298
(十)杨雄 299
(十一)王吉 300
(十三)王莽 301
(十二)崔寔 301
(十四)刘秀 302
(十五)班昭 304
(十六)王充 305
(十七)王符 308
(十八)王景 312
(十九)《太平经》 313
(二十)仲长统 315
(二十一)徐干 316
(二十二)《白虎通德论》 317
第一节 三国 319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319
(二)官僚机构 320
(一)魏国的皇权 320
一、魏 320
(四)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 322
(三)文官制度 322
(五)曹魏的屯田制 323
(二)官僚机构 324
(一)蜀国的皇权 324
二、蜀 324
(二)官僚机构 325
(一)吴国皇权 325
(三)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 325
三、吴 325
一、皇权 326
第二节 两晋 326
(三)地方设置与行政区划 326
二、分封制度的重现 327
四、门阀制度与官吏任用 328
三、中央国家机构 328
五、两晋的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 329
六、北方人民的南迁与东晋的地方管理 330
(二)侨州、遥立州 331
(一)实州、郡、县 331
七、颁行占田、课田、户调法 332
一、南朝 334
第三节 南北朝 334
八、傅咸警言: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334
(一)宋 335
(二)齐 336
(三)梁 337
(四)陈 338
(一)北魏 339
二、北朝 339
(二)东魏、西魏、北齐 346
(三)北周 349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政管理 355
三、检定簿籍,制止户口隐瞒、假冒 356
二、实行土断法,整顿户口 356
一、大力检括户口,增加国家编户 356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357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及其优抚待遇 357
四、推行“三长制”,强化户口管理 357
五、北魏限制佛教,增加国家编户人口 357
二、同一时期的优抚待遇 358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治 359
(四)抚恤阵亡,优恤家属 359
(一)主张厚待军士,力图鼓舞士气 359
(二)主张寓兵于农,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 359
(三)奖赏军功 359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自然灾害 361
二、频发屡见的人为水害 373
三、排洪治涝 374
四、屯田养民 376
(一)江淮水系之间的淮南地区 378
五、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 378
(四)黄河流域 379
(三)江南及汉水流域 379
(二)淮北地区 379
(五)海河水系 380
(二)自黄河通向江淮的运渠 381
(一)黄河、海河、滦河间诸运渠白沟和枋堰 381
六、航运事业的发展 381
(三)自洛阳通向关中的运道 382
七、荒政救灾措施 383
(四)江南运道 383
(二)赈济 384
(一)重视农业生产 384
(五)蠲缓 385
(四)养恤 385
(三)调粟 385
一、盛行早婚 386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婚姻状况 386
(六)放贷 386
(七)节约 386
(一)联姻之重门第 387
二、联姻之重门第与婚礼的竞奢论财 387
(二)婚礼的竞奢论财 388
三、女子妒性的发展与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389
(三)联姻之重门第与婚礼的竞奢论财给男婚女嫁带来的问题 389
四、婚仪的简化与变通 391
(一)再嫁改嫁 392
五、再嫁、改嫁与置面首的婚俗 392
(二)置面首等多夫婚俗的出现 393
(一)自古名人坟墓多 394
二、墓葬文化 394
第八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丧葬习俗与其墓葬文化 394
一、丧葬习俗 394
(二)葬者,藏也 395
(三)先主武侯同閟宫 396
(五)北陵佛寺南陵兽 397
(四)漳河疑冢今安在 397
第九节 《元嘉历》、《大明历》与虞喜发现岁差 398
(一)人口观 399
一、曹操 399
第十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政思想 399
(四)厚待军士,鼓舞士气,安祭阵亡,优恤家属 400
(三)屯田积谷,养军济民 400
(二)人寿观 400
(二)“去私”、“息欲”“明制”的主张 401
(一)对清谈之风的批判 401
二、傅玄 401
(四)人口流徙与分民的主张 402
(三)精减官吏,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 402
(二)礼法社会功能说 403
(一)尊卑有序说 403
三、王弼 403
(四)社会变迁说 404
(三)社会控制说 404
(一)欲望论与养生论 405
四、嵇康 405
(三)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观 406
(二)“名教”治乱说 406
(二)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407
(一)君主有害论 407
五、鲍敬言 407
(一)社会控制论 408
六、葛洪 408
(三)理想的社会模式 408
(二)社会进化论 409
(一)重视人口数字 410
八、皇甫谧 410
七、陶渊明 410
(一)人口思想与“三长制”的主张 411
九、李冲 411
(二)研究人口增减的原因 411
(二)妥善安置流民的主张 412
(一)大力增殖人口的主张 412
十、周朗 412
十二、范缜 413
十一、郭祖深 413
(三)加强对人民教化的建议 413
(一)家庭伦理观 414
十三、颜之推 414
(一)发展农业生产,颁发均田令 418
十四、元宏 418
(二)人口观 418
(二)强化基层政权,改行三长制 419
(三)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封建化 420
一、三省制的确立 422
第一节 隋 422
第八章 隋唐五代十国 422
二、地方机构的变化与行政区划的改革 423
三、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度 425
五、隋文帝颁布均田令 426
(二)制止户口脱漏,大力检括户口 426
四、户政管理 426
(一)户政管理机构 426
八、杨坚改革兵制,进一步集中府兵的统率权 427
七、刘焯修成《皇极历》 427
六、隋代的赋役制度 427
(一)隋初的社会发展 428
九、隋初的社会发展与隋末内政方面的苛杂和繁役 428
(二)隋末内政方面的苛杂和繁役 429
十、裴矩撰成《西域图记》 430
一、唐代皇权 431
第二节 唐 431
(二)宰相、政事堂 433
(一)三师、三公 433
二、中央国家机构 433
(三)三省六部 434
(五)监察机关 436
(四)九寺五监 436
三、地方机构 437
四、行政区划 438
(一)选官 446
五、唐朝官吏制度 446
(四)致仕 447
(三)品阶爵勋 447
(二)考课黜陟 447
六、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448
(二)核实户口,定期造帐、造籍 449
(一)户口管理机构 449
七、唐代户政管理 449
(六)强化对州县官吏管理户口成绩的考核 450
(五)建立临时户口和外出居民申报制度 450
(三)大力制止和检括隐漏户口 450
(四)收抚流出户口 450
(二)唐代优抚 451
(一)唐代军事制度 451
八、唐代军事制度及其优抚工作 451
(一)唐初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 452
九、唐代社会的曲折发展 452
(二)永徽到开元初年的内政措施 453
(三)开元、天宝时期的内政军事形势 455
(四)唐后期的内政、经济 458
十、颁行《麟德历》、《大衍历》 460
二、五代的更迭 461
一、唐末方镇割据 461
第三节 五代十国 461
(九)后蜀 462
(八)前蜀 462
三、十国的兴亡 462
(一)吴越 462
(二)吴 462
(三)南唐 462
(四)闽 462
(五)南汉 462
(六)楚 462
(七)荆南 462
四、五代十国的区划设置 463
(十)北汉 463
一、隋唐五代的自然灾害 465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荒政及其救助 465
二、五代十国期间的黄河灾患 469
三、农田水利事业的普遍发展 471
四、开凿大运河 477
五、仓储建设 479
(二)转运仓 482
(一)正仓 482
(五)常平仓 484
(四)军仓 484
(三)太仓 484
六、荒政救灾 485
(六)义仓 485
(一)门第婚姻的衰落 490
一、门第婚姻的衰落与联姻中的严格等级限制 490
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婚姻制度 490
二、婚姻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备 492
(二)联姻中的严格等级限制 492
(三)禁止近亲结婚 493
(二)鼓励生育,提倡早婚 493
(一)婚姻由父母或尊亲属主持 493
(六)报婚书与受聘财同具有法律效力 494
(五)允许纳妾 494
(四)离婚的规定 494
四、再嫁、改嫁束缚的松弛与贞节观念的淡薄 495
三、婚仪隆重化与撒帐的婚俗 495
(七)骗婚的处理 495
(八)禁止重婚 495
(九)违律为婚的处理 495
(一)民族通婚的影响 497
五、民族通婚的影响与佛教盛行的后果 497
(二)佛教盛行的后果 498
六、《女孝经》、《女论语》等女教卷籍的刊行问世 499
七、缠足的兴起 500
二、丧葬风尚 501
一、丧葬制度 501
第六节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丧葬制度、风尚和墓葬文化 501
(一)死无葬身之地 502
三、墓葬文化 502
(二)关中十八陵一览 503
(三)九?山上建昭陵 504
(四)昭陵六骏天下奇 505
(五)没字碑头镌字满 506
(六)乾陵陪葬恩殊渥 507
(七)一杯黄土瘗风流 509
(八)南唐二陵好地宫 510
(九)王建和他的永陵 511
一、杨坚 512
(一)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三省六部体制 512
第七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政思想 512
(三)继续实行均田制,减轻租赋徭役 513
(二)简化行政区划,推行州县二级制 513
(五)兴建仓储救灾赈济 514
(四)大索貌阅,编整户籍 514
三、傅奕 515
二、杨尚希 515
(一)“矜恤民困”的“重民”思想 516
四、李世民 516
(二)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 517
(三)贞观集团与重民举贤的政治观 518
(一)增加人口的主张 519
五、刘晏 519
(一)排斥巫术送信,坚决灭蝗救灾 520
六、姚崇 520
(二)扩大人民就业的机会 520
(二)爱民厚生 521
(一)兴王道,正礼乐 521
七、王通 521
(一)少生少养论 522
八、王梵志 522
(三)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国方略 522
九、李峤 523
(四)吃素戒杀 523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主张 523
(三)反对夫权思想,抨击打骂妻子行为 523
(二)户口人丁论 524
(一)系统收集和整理中国古代人口资料,介绍人口管理沿革 524
十、杜佑 524
十一、陆贽 525
(二)人口、土地均衡论 526
(一)论人口、土地对封建统治者的重要性 526
十二、白居易 526
十三、《无能子》 527
(四)改革厚葬习俗 527
(三)增加农业人口,压缩“游惰”人口的主张 527
(一)论人性 528
十四、韩愈 528
(二)论社会问题 529
(四)论社会整合与理想社会 530
(三)革除弊政的主张 530
(一)社会改革思想 531
十五、柳宗元 531
(二)维护中央集权的郡县论 532
十六、刘禹锡 533
(三)社会控制论 533
十七、谭峭 534
(二)论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冲突 535
(一)论社会问题 535
(四)论社会整合 536
(三)论处世态度 536
(五)理想的社会构想 537
十八、柴荣 538
一、宋朝的基本国策与皇权 540
第一节 宋 540
第九章 两宋辽金西夏 540
二、宋代中央国家机构 541
(二)二府三司 542
(一)三师三公 542
(一)地方机构 543
三、宋代地方机构与行政区划 543
(三)三省、九寺、五监、三院 543
(四)监察机构 543
(二)行政区划 544
(二)任官制度 548
(一)科举制度 548
四、宋代文官制度 548
(一)官田的私田化与官租的私租化 549
五、两宋的土地关系、社会阶级结构及赋役剥削制度 549
(三)品级俸禄制度 549
(四)致仕制度 549
(二)社会阶级结构 551
(三)赋税徭役和其他征敛 552
(一)建立户口簿册和地籍,掌握户口实际情况 553
六、宋代户政管理 553
(三)实行保甲制度,加强户口管理 554
(二)实行推排制度,定期清查户口 554
(一)宋代军事制度 555
七、宋朝的军事制度及其军士待遇优抚安置措施 555
(四)以户口增减作为考核、升迁各级官员的标准 555
(二)宋朝的军士待遇及其优抚安置措施 556
(一)庆历新政 557
八、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557
(二)王安石变法 558
九、南宋的农业经济与土地兼并之祸 561
十、宋恩荫始行 563
十一、宋代“诸神”逐渐定形 564
一、辽国的皇权 565
第二节 辽 565
十二、颁行《统天历》 565
三、辽国的疆域和地方设置 566
二、官僚机构 566
四、辽国经济情况 567
五、燕云十六州与辽朝的农耕 568
八、检括户口 569
七、圣宗改革严酷的轻重不均的刑法 569
六、改革宫帐奴隶制 569
四、金国中央机构 570
三、猛安谋克制度 570
第三节 金 570
一、金国的皇权 570
二、勃极烈制度 570
五、金国地方设置和行政区划 571
七、屯田军及女真贵族对土地的大量掠夺 573
六、金国社会经济 573
(二)编制户口簿册 574
(一)划分户等、确定基本管理制度 574
八、金代户政 574
一、西夏皇权 575
第四节 西夏 575
(三)通检推排户口 575
(四)大批强制迁移居民 575
五、“凉州畜牧甲天下” 576
四、西夏的三种土地所有制 576
二、官僚机构 576
三、西夏疆域及其设置 576
一、自然灾害 577
第五节 两宋辽金期间的荒政与救灾 577
六、驰名的西夏青、白盐 577
七、“有仇必报”的风俗 577
二、北宋河患与其治河 584
三、金代河患及其治理 589
四、宋代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591
五、宋代圩田及其政治、经济作用 594
六、宋代农田水利建设 596
七、王安石变法中兴修农田水利和放淤灌淤高潮 599
八、两宋的运河网络 602
九、仓储制度 603
(二)义仓 604
(一)常平仓 604
(五)广惠仓 605
(四)惠民仓 605
(三)社仓 605
十、救荒办法与荒政 606
(七)平籴仓 606
(六)丰储仓 606
(一)救荒的具体措施 607
(二)常行的救荒政策 609
第六节 宋金的社会救济设施 612
(三)董煟的救荒全法及上官均的赈恤五术 612
第七节 两宋辽金的婚俗 613
(一)宋人嫁娶 614
一、宋、辽、金人的嫁娶婚俗 614
(二)辽金婚俗 615
(一)理学概要 616
二、理学对婚姻道德的影响 616
(二)理学家的妇女、婚姻、道德观 617
三、宋世对妇女离婚再嫁的态度 618
(二)议婚过早 619
(一)冥婚 619
四、民间特殊婚俗 619
(二)女子之心最为可怜 620
(一)妇女暮年生活最苦 620
(三)联姻重母党 620
(四)岳秦不婚 620
五、《世范》的问世及袁采的妇女生活、婚姻观 620
一、宋代丧葬习俗 621
第八节 宋代丧葬习俗与其墓葬文化 621
(三)家中若有小姑,做媳妇的日子难过 621
(四)寡妇再嫁而原有子女者难办 621
(五)后娶难 621
(六)议亲不可贪图阀阅、资产 621
(七)择妇择婿要自量 621
(八)幼小不议婚姻 621
(九)谨察媒妁之言 621
(十)妇女衣饰不宜过于华丽 621
(一)北宋八陵尽一犁 622
二、宋代墓葬文化 622
(二)东陵狮子西陵象 624
(三)偏安君王尸倒悬 625
(四)豪富之墓竞奢华 626
(一)礼论 627
一、李觏 627
第九节 宋代民政思想 627
(二)社会起源论 628
(四)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的主张 629
(三)社会批判论 629
(五)”驱游民”说 630
(六)理想社会论 631
(一)环境决定人性,“性不可善恶言” 632
二、王安石 632
(三)论生财理财 633
(二)论“改易更革” 633
(六)施行保甲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634
(五)发展农田水利,防御自然灾害 634
(四)论“无为而有为”的统治术 634
三、司马光 635
(七)关于人口质量的见解 635
(二)调剂人口密度的“均民”之说 636
(一)人口的多寡不能决定一国的贫富论 636
四、苏轼 636
(二)关于封建制度的论述 637
(一)两宋理学思潮及理学的基本论题 637
五、程颢、程颐 637
(三)关于封建道德的论述 638
(五)理学家的妇女、婚姻道德观 639
(四)关于人性的论述 639
(一)封建理学国家观与封建制度论 640
六、朱熹 640
(六)“酌古变今,均多恤寡”的主张 640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及对集权分权的意见 641
(四)天理即道德论 642
(三)人性论 642
(五)社会改革论 643
(一)限制君权与重民思想 644
七、叶适 644
(三)调整人口密度与实行“迁民”的主张 645
(二)谋求改革的功利思想 645
(二)压缩人口构成中消费人口比例的主张 646
(一)论物质生活资料与人口生息之关系 646
八、陈亮 646
- 《海岸带经济与管理》朱坚真,王锋主编;徐小怡,刘汉威,何时都副主编;朱坚真,王锋,徐小怡,刘汉斌,何时都,毛小敏,秦运巧等编著;张登义,鹿守本顾问 2013
- 《茄果类蔬菜科学施肥》张菊平,赵要尊,熊法亭编著 2013
- 《融进三千里江山的英魂》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编 2012
- 《微积分习题与试题解析教程 第2版》陈仲主编 2013
- 《妊娠与分娩》黄海珍编著 2001
- 《许浚与《东医宝鉴》》车武编著 2012
-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医大师经验良方赏析丛书 国医大师颜德馨经验良方赏析》卢祥之主编 2013
- 《2012年国家司法考试 卷4高分突破 第3版 2012年版》众合教育编;李建伟,邹建章,袁登明等编著 2012
- 《北仑范式 区域推进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索》刘华,李妮,吴文艳等编著 2013
- 《最新中学生获奖作文1000篇》张在军主编 2013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