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丛刊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丛刊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丛刊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文忠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32577198
  • 页数:2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礼记》和《诗大序》出发,对历代关于诗学的浩繁资料爬梳剔抉,去芜存精,勾勒出温柔敦厚这一重要诗学范畴的产生、发展、演变之轨迹;并从文化背景、诗歌理论、各种思潮及美学思想的变迁中,找出诗教兴衰的动因,于中总结出若干规律。同时,殚尽其力,比堪自先秦迄近代各家诗教的论述,以定是非优劣,匡谬扶正,不乏己见。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丛刊 温柔敦厚与中国诗学》目录

第一章 温柔敦厚的诗教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孕育、形成、发展与应用 1

一、“温柔敦厚”一词的来源及与“六义之教”的关系 1

二、温柔敦厚的哲学基础与美学内涵 4

三、温柔敦厚的意念及其美学思想的渊源 8

四、“温柔敦厚”与《诗大序》的融合 10

五、由“温柔敦厚”所引发的一场争论 13

六、温柔敦厚在《诗经》中的体现 16

七、温柔敦厚对汉代诗赋创作的影响 19

八、梁鸿的因诗获罪和诗教的虚伪性的暴露 23

第二章 温柔敦厚的诗教在魏晋南北朝的衰微 25

一、诗教衰微的社会原因及思想文化背景 25

二、温柔敦厚及其相关范畴在魏晋南北朝的应用 31

三、《文心雕龙》与《诗品》对温柔敦厚相关范畴的应用 34

第三章 唐代对温柔敦厚诗教的继承与发展 38

一、唐代政教中心说的复苏与诗教复苏的关系 38

二、杜甫与元结对诗教精神的弘扬 40

三、皎然论诗教 42

四、李益论诗教 44

五、刘峣、刘禹锡论诗教 46

六、白居易对诗教的继承与发展 47

七、元稹论诗教 55

八、元、白在诗歌创作上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突破 58

九、李行修论诗教 59

十、晚唐诗教的提倡者皮日休、吴融与黄滔等 62

第四章 宋代诗教的重振与转型 69

一、田锡论诗教 69

二、赵湘论诗教 71

三、智圆论诗教 73

四、梅尧臣论诗教 75

五、苏洵论诗教 76

六、邵雍、周敦颐、程颐论诗教 79

七、苏轼对温柔敦厚诗教的矛盾态度 82

八、黄庭坚论诗教 84

九、杨时论诗教 85

十、宋代诗教的转型与朱熹对诗教的圆成 86

十一、温柔敦厚及其相关范畴在宋代诗话中的反映 94

十二、温柔敦厚在宋代词论中的反映 100

第五章金、元的诗教 102

一、赵秉文论诗教 102

二、元好问论诗教 103

三、郝经论诗教 106

四、揭傒斯论诗教 108

第六章 明代诗教的波浪起伏 109

一、宋濂论诗教 109

二、刘基论诗教 110

三、高棅、方孝孺论诗教 113

四、吴讷、徐师曾论诗教 114

五、陈献章论诗教 116

六、杨慎论诗教 118

七、明代中葉诗教说的衰微 120

八、海瑞论诗教 122

九、明代后期文学新思潮对诗教的冲击 123

十、李贽对诗教的冲击 124

十一、焦竑论诗教 128

十二、诗教对汤显祖的影响 131

十三、以温柔敦厚进行诗歌审美的胡应麟 131

十四、袁宏道对诗教的冲击 133

十五、许学夷论诗教 135

十六、锺惺的“静好柔厚”说 138

十七、陈子龙论诗教 140

第七章 清代诗教的复兴与围绕诗教的论争 147

一、钱谦益论诗教 148

二、冯班论诗教 152

三、朱鹤龄论诗教 154

四、黄宗羲论诗教 155

五、施闰章论诗教 158

六、吴乔论诗教 160

七、王夫之论诗教 162

八、申涵光论诗教 164

九、汪琬论诗教 166

十、陈维崧论诗教 169

十一、葉燮在诗教问题上与汪琬的论争 172

十二、郑梁论诗教 179

十三、孔尚任论诗教 180

十四、赵执信论诗教 181

十五、沈德潜论诗教 182

十六、李重华论诗教 192

十七、田同之、张元论诗教 194

十八、程廷祚论诗教 195

十九、袁枚在诗教问题上与沈德潜的论争 199

二十、纪昀论诗教 204

二十一、蒋士铨、翁方纲论诗教 209

二十二、章学诚论诗教 211

二十三、焦循论诗教 220

二十四、潘德舆论诗教 221

第八章 近代诗教的馀响 233

一、龚自珍等人对诗教的冲击 233

二、魏源的以“言志”、“比兴”为诗教 235

三、林昌彝以“兴革政教”、“化民成俗”为诗教 236

四、刘熙载论诗教的“中和之美” 238

五、何绍基论诗教 240

六、谭献论诗教 241

七、冯煦对温柔敦厚美的类型的新认识 243

八、陈廷焯论温柔敦厚 244

参考文献 2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