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事诉讼法教程
刑事诉讼法教程

刑事诉讼法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松华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2407697X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依据刑事立法的完善和发展,广泛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果及司法实践经验,着重培养学生驾驭法理和法律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目的。
《刑事诉讼法教程》目录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1

第一节 刑事诉讼 2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 2

二、刑事诉讼阶段 3

三、刑事诉讼的类型 4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 11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性质和内容 11

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12

三、刑事诉讼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 13

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 15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 15

二、刑事诉讼法的根据 16

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17

第二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与诉讼参与人 20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20

一、人民法院 21

二、人民检察院 23

三、公安机关 25

四、其他专门机关 26

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 27

一、诉讼参与人的概念 27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8

三、被害人 31

四、自诉人 34

五、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35

六、其他诉讼参与人 35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39

第一节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39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 39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40

第二节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41

第三节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2

第四节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43

第五节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44

第六节 审判公开 45

第七节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46

第八节 其他基本原则概述 47

一、依靠群众 47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47

三、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8

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48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8

七、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49

八、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49

六、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49

第四章 管辖 51

第一节 管辖概述 51

一、管辖的概念 51

二、确定管辖的原则 52

三、管辖的意义 52

第二节 立案管辖 53

一、立案管辖的概念 53

二、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53

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54

四、公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 56

六、立案管辖的特别规定 57

五、国家安全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 57

第三节 审判管辖 58

一、审判管辖的概念 58

二、级别管辖 58

三、地区管辖 60

四、特殊案件的管辖 62

五、专门管辖 63

第五章 回避 65

第一节 回避的概念和意义 65

一、回避的概念 65

一、回避的种类 66

二、回避的意义 66

第二节 回避的种类、理由和人员范围 66

二、回避的理由 67

三、回避适用的人员 69

第三节 回避的程序 69

一、回避的提起 69

二、回避的审查决定 70

三、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复议 72

第六章 辩护与刑事代理 75

第一节 辩护制度的概念与意义 75

一、辩护制度的概念 75

二、辩护制度的意义 76

第二节 我国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77

一、辩护的种类 77

二、辩护人的范围 78

三、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和责任 79

四、辩护人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 83

第三节 律师为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 84

一、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的程序 84

二、律师法律帮助的内容 85

三、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 86

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87

第四节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87

一、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87

第五节 刑事代理 88

一、刑事代理的概念 88

二、刑事代理的种类 89

第七章 刑事证据 93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94

一、刑事证据与一般证据的区别 94

二、刑事诉讼证据 95

三、证据的基本特征 95

四、证据的意义 97

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种类 98

一、物证、书证 98

二、证人证言 102

三、被害人陈述 103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05

五、鉴定结论 106

六、勘验检查笔录 108

七、视听资料 110

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 111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111

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112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112

四、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113

第八章 证明 117

第一节 刑事诉讼证明 117

一、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 117

二、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118

三、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119

四、证明要求 120

第二节 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 120

一、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原则 120

二、收集证据 122

三、审查判断证据 124

四、运用证据认定案情 126

第九章 强制措施 132

第一节 强制措施的概述 132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 132

二、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 134

三、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 134

第二节 拘传 135

一、拘传的概念和特点 135

二、拘传的情形 135

三、拘传的程序 135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和种类 138

四、拘传和刑事传唤的区别 138

第三节 取保候审 138

二、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 139

三、取保候审的程序 140

第四节 监视居住 142

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和适用对象 142

二、适用监视居住应注意的问题 143

三、监视居住的程序 143

第五节 拘留 144

一、拘留的概念和特征 144

二、拘留的对象和条件 145

三、拘留的程序 146

四、拘留与扭送的区别 149

五、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 149

六、错误拘留的赔偿 150

第六节 逮捕 151

一、逮捕的概念和特征 151

二、逮捕的条件 151

三、逮捕的程序 152

四、错误逮捕的赔偿 155

五、运用拘留、逮捕应注意的问题 156

一、概述 157

第七节 强制措施的撤销与变更 157

二、五种强制措施的撤销与变更 158

第十章 附带民事诉讼 160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160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160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161

三、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 162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163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 163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164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165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165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 166

第十一章 期间、送达 171

第一节 期间 171

一、期间概述 171

二、法定期间 172

三、期间计算 176

四、期间恢复 176

五、刑事诉讼的中止、终止 177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 179

第二节 送达 179

二、送达回证 180

三、送达程序 180

第十二章 立案 182

第一节 立案的概述 182

第二节 立案的条件 184

一、有犯罪事实 184

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184

三、符合管辖的规定 185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185

一、立案材料的来源 185

二、接受立案材料 187

三、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188

四、对立案材料的处理 188

五、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的申请复议 190

六、人民检察院对立案的监督 190

第十三章 侦查 193

第一节 侦查的概述 193

一、侦查的概念 193

二、侦查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94

三、侦查的任务和原则 195

四、侦查的意义 196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 197

第二节 侦查行为 197

二、询问证人、被害人 198

三、勘验、检查 200

四、搜查 203

五、扣押物证、书证 205

六、查询和冻结 206

七、鉴定 207

八、通缉 208

第三节 侦查终结 210

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 210

二、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 210

四、撤销案件的条件 211

三、侦查终结应当遵守的程序 211

五、侦查羁押期限 212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212

一、人民检察院的侦查权 212

二、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案件的处理 213

第五节 补充侦查 213

一、补充侦查的概念和意义 213

二、补充侦查的种类 214

三、补充侦查的方式 215

一、提起公诉的概念 218

第十四章 提起公诉 218

第一节 提起公诉的概述 218

二、提起公诉的任务和意义 219

第二节 审查起诉 220

一、审查起诉的概念 220

二、审查起诉的内容 220

三、审查起诉的程序 221

第三节 提起公诉的决定 223

第四节 不起诉的决定 225

一、不起诉的概念 225

二、不起诉的种类 226

三、不起诉的程序 227

四、对被害人、不起诉人的救济 229

第十五章 审判概述 231

第一节 审判的概念及特点 232

一、刑事审判的概念 232

二、刑事审判的特征 232

第二节 审判原则 234

一、两审终审制 235

二、直接、言词原则 236

三、辩论原则 236

四、陪审原则 237

七、有利被告的原则 238

五、集中审理原则 238

六、证据裁判原则 238

八、一事不再理原则 239

第三节 审判组织 239

一、独任庭 239

二、合议庭 240

三、审判委员会 240

第四节 审判程序 241

第五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242

一、判决 242

二、裁定 244

三、决定 245

第十六章 第一审程序 247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48

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 248

二、第一审程序的意义 248

第二节 对公诉案件的审查 248

一、审查的概念和任务 248

二、审查的内容和方法 249

三、审查后的处理 249

一、组成合议庭 250

第三节 开庭前的审判准备 250

二、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并保障其辩护权的行使 251

三、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 251

四、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等诉讼参与人 251

五、先期公告 251

第四节 法庭审判 252

一、法庭审判的概念和特点 252

二、法庭审判的程序 253

三、其他相关问题 261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264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64

第五节 简易程序 264

三、简易程序的审理方式和审理期限 265

第六节 简化程序 268

一、适用的案件范围 268

二、适用的程序 268

第七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269

一、自诉案件的概念和特点 269

二、自诉案件的提起、审查和处理 269

三、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 271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述 275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275

第十七章 第二审程序 275

二、第二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 276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276

一、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 276

二、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 277

三、上诉、抗诉的理由 277

四、上诉、抗诉的期限 278

五、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 278

三、对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方式和程序 280

二、全面审查原则 280

一、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查 280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280

四、对第二审案件的处理 282

五、第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 286

第四节 上诉不加刑原则 286

一、上诉不加刑的概念和意义 286

二、上诉不加诉刑的适用问题 287

第十八章 死刑复核程序 289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89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 289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 290

二、死刑核准权的现状 291

第二节 死刑核准权 291

一、死刑核准权的概念 291

第三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293

一、向最高人民法院报请复核的程序 293

二、向高级人民法院报请复核的程序 300

第四节 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302

一、死缓案件的报请程序 302

二、死缓案件的复核与复核后的处理 303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305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305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305

第十九章 审判监督程序 305

三、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306

第二节 申诉的审查处理 307

一、申诉的概念 307

二、对申诉的审查处理 307

第三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309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309

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310

一、开庭前对案件的审查 311

二、重新审判案件的方式 311

第四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 311

三、重新审理案件的程序 313

四、重新审判后对案件的处理 314

第二十章 执行 318

第一节 执行概述 318

一、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318

二、执行的主体和依据 319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320

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320

二、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324

三、判处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的执行 326

四、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327

五、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 328

六、判处无罪、免除刑罚的执行 328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 329

一、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变更 329

二、暂予监外执行 330

三、减刑和假释 332

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和执行中的其他处理 336

一、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336

二、其他处理 337

参考书目 3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