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遥感及GIS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
遥感及GIS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

遥感及GIS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让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63845X
  • 页数:1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木材中的裂纹及其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水分吸着过程中木材的断裂模式;水分解吸过程中木材的断裂模式;裂纹对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木材弹性常数的测定;木材的裂纹演化与扩展行为的研究;木材断裂面微观形态的研究。
《遥感及GIS的理论与实践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目录

1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进展概况 1

1.1 国内外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

1.2 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的若干问题 4

1.2.1 生态风险评价 4

1.2.2 生态功益评价 8

1.2.3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12

1.2.4 生态价值与生态安全 13

1.3 典型区脆弱生态环境背景 15

1.4 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的进展 17

1.4.1 关于人与环境问题 17

1.4.2 关于水资源及其相关问题 18

1.5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1

2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方法及途径 23

2.1 遥感研究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式 23

2.1.1 脆弱生态环境遥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3

2.1.2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24

2.1.3 卫星遥感与数字地球 28

2.1.4 信息源特征 29

2.2 GIS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特点及趋势 30

2.2.1 GIS的发展及其与地学分析的关系 30

2.2.2 GIS地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32

2.3 地球信息科学的方法论 36

2.3.1 制图学的发展与方法的应用 36

2.3.2 数字地球研究的启示 39

2.3.3 地球整体性的认识和研究 40

2.4 3S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潜力与特点 43

2.4.1 3S一体化的内涵及特点 43

2.4.2 GPS与RS关系 44

2.4.3 GPS与GIS关系 45

2.4.4 资源环境研究与3S技术不可分割 45

2.4.5 地学信息虚拟分析得以深化 46

2.4.6 定量化研究及数值模拟不断加强 46

2.4.7 3S一体化技术日趋完善 47

2.5 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 48

2.5.1 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特点 48

2.5.2 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 50

2.5.3 景观动态的研究 50

3 内陆河流域脆弱生态环境特征 52

3.1 脆弱生态环境的一般特征 52

3.1.1 干旱的气候及频繁的灾害 52

3.1.2 短缺的水资源与恶化的水环境 53

3.1.3 退化的天然植被 56

3.1.4 贫脊的土壤 57

3.1.5 普遍发生的土地荒漠化 58

3.1.6 受阻的生态过程 58

3.2 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特点 59

3.2.1 独特的生态景观分布模式 59

3.2.2 脆弱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 59

3.3 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60

3.3.1 实行脆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 60

3.3.2 加强流域水资源宏观管理与调控 61

3.3.3 建设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 61

4 典型区脆弱生态环境遥感制图与分析 63

4.1 天然植被变化的遥感分析 63

4.1.1 天然植被生存环境的变化 63

4.1.2 天然植被面积的变化 65

4.1.3 天然植被分布格局的变化 68

4.1.4 生态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 70

4.2 土地沙质荒漠化变化遥感分析 71

4.2.1 研究途径及方法 71

4.2.2 专题图件编制 72

4.2.3 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74

4.3 生态景观特征遥感分析 79

4.3.1 图像预处理 79

4.3.2 景观特征值的计算 80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82

4.4 和田绿洲空间格局遥感分析 84

4.4.1 和田绿洲自然环境背景 84

4.4.2 生态脆弱性的现状 85

4.4.3 生态脆弱性成因分析 88

4.4.4 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91

5 脆弱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93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区划 93

5.1.1 中国西部生态区划的启示 95

5.1.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分区 98

5.2 生态脆弱性评价依据与原则 100

5.2.1 主导因素原则 100

5.2.2 科学性与实践性原则 100

5.2.3 简单性及实用性原则 101

5.2.4 系统性及规范性原则 101

5.3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101

5.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01

5.3.2 确定指标权重及界定阈值 105

5.3.3 定量计算生态脆弱性指数 105

5.3.4 制定评价标准 107

5.4 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特征分析 109

5.4.1 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布特征 109

5.4.2 源流区生态脆弱性特征 110

5.4.3 干流区生态脆弱性规律 112

5.5 脆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与启示 113

6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116

6.1 生态系统受损的一般状况 117

6.2 生态系统退化的一般模式 117

6.3 典型受损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119

6.3.1 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类型 119

6.3.2 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120

6.3.3 荒漠生态系统的退化 123

6.3.4 自然绿洲生态系统的退化 125

6.4 生态系统调控的一般方式 126

6.4.1 生态系统退化及稳定性的特征 126

6.4.2 退化生态系统的调控 127

7 脆弱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129

7.1 系统设计的一般原理 129

7.2 系统基本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131

7.3 系统的主要功能 132

7.3.1 文件档案子系统 133

7.3.2 专题属性子系统 133

7.3.3 地图信息子系统 133

7.3.4 遥感信息子系统 133

7.4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134

7.4.1 系统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134

7.4.2 系统应用 135

8 脆弱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 137

8.1 研究方法及思路的特点与理论创新 137

8.2 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138

后记 141

参考文献 1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