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民政通史  下
中国民政通史  下

中国民政通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3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昭华,王涵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8715853
  • 页数:12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上起原始社会,下迄当代各个时期中国民政的实践,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中国民政通史 下》目录
标签:政通 编著

下卷 647

第十章 元 647

二、武力上的控制政策 648

一、对汉族地主的笼络政策 648

第一节 元朝统治的基本政策 648

第二节 暴力征服与对外侵略 649

四、利用宗教的麻痹政策 649

三、种族分化和压迫政策 649

第三节 千户的编制与分封 651

第五节 元朝的国家机构 652

第四节 元代皇权 652

一、中央机构 653

(一)行省制的由来 655

二、地方机构 655

(二)行省制的创立过程 656

第六节 元朝地方管理与行政区划 657

(三)行省的职权和机构 657

第七节 元朝官吏制度与致仕规定 661

第八节 元朝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 662

(一)中央政府 664

二、户政管理机构 664

第九节 元代户政 664

一、元代人户分布 664

(二)户籍制度类别 665

(一)户籍编制与户帖制度 665

(二)地方政府 665

(三)乡都 665

(四)村社 665

(五)里甲 665

三、户籍制度 665

一、兵制 667

第十节 元代兵制及优抚措施 667

四、检括户口 667

一、自然灾害 668

第十一节 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 668

二、优抚措施 668

(一)优待军官 668

(二)优待抚恤士兵 668

(三)救济安抚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和军户 668

(一)严重的河患 676

二、严重的河患与贾鲁治河 676

(二)贾鲁治河 678

(一)游牧观念的转变与反复 680

三、农田水利的恢复与发展 680

(二)农田水利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681

(二)开凿胶莱运河、坝河,打通京杭大运河 684

(一)河海水陆运输 684

四、南粮北运渠道建设 684

(二)临灾治标措施 686

(一)巫术救灾 686

五、荒政 686

(四)积极的防灾办法 688

(三)灾后补救办法 688

(一)收继婚 690

一、蒙古族的婚姻、家庭 690

第十二节 社会救济 690

第十三节 元代婚姻、家庭状况 690

(二)多妻制 691

(一)休书与婚书 692

二、汉族的婚姻家庭 692

(三)冥婚与赡老哺幼 692

(二)收继婚、守节与分家 693

三、其他民族的婚姻家庭 694

(二)婚姻法律的若干规定 695

(一)严格的等级制度 695

四、严格的等级制度与婚姻法律的若干规定 695

五、婚姻习俗 696

一、蒙古民族的传统丧葬习俗 698

第十四节 元代丧葬习俗 698

二、皇帝的葬地——起辇谷 700

三、宫廷祭典 701

四、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 702

(一)蒙古族 706

一、元代各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706

五、官员守制问题 706

第十五节 民族分布与社会文化交流 706

(三)西北各地区民族 707

(二)汉族 707

(五)西南及南方各民族 708

(四)东北地区各民族 708

二、民族杂居状况 709

三、民族语言与社会文化交流 711

第十六节 民间社会礼俗 712

第十七节 伦理道德与社会禁约 713

一、蒙古人的传统道德观念 714

二、程朱理学影响下的汉族伦理道德观念 715

三、汉族道德观念的社会影响 716

四、民间禁忌 718

五、政府禁令 719

二、《救荒治民类要》 722

一、《大元一统志》 722

第十八节 颁行郭守敬《授时历》 722

第十九节 编发《大元一统志》、《救荒治民类要》 722

(二)论赋税与人口统计关系 723

(一)人口质量说 723

第二十节 规定官员士庶衣服车舆制度 723

第二十一节 元代民政思想 723

一、马端临 723

(一)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724

二、邓牧 724

(二)“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 725

第十一章 明 726

第一节 明初的形势和朱元璋的政策 727

第二节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31

第三节 明朝中叶的土地兼并与农民流亡 733

第四节 嘉靖时期的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整顿内政的措施 735

第五节 明代的皇权 736

一、分封宗藩制度 739

第六节 明代的分封宗藩制度与削藩和“靖难” 739

第七节 明朝的国家机构 741

二、削藩和“靖难” 741

一、中央行政系统 742

二、地方行政系统 745

三、军事系统 746

四、监察系统 747

第八节 明朝地方管理和区划设置 748

五、廷议制度 748

第九节 明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750

二、西北边疆 751

一、北部边疆 751

四、西南边疆 752

三、西部边疆 752

六、东北边疆 753

五、东部边疆 753

一、官吏的考选制度 754

第十节 明朝的官吏制度 754

四、官吏致仕制度 756

三、品级俸禄制度 756

二、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制度 756

第十一节 明朝的土田制度 757

一、原始史料辑录 761

第十二节 明朝户政管理 761

三、建立户帖、黄册制度 762

二、户政管理机构 762

二、人民负担的奇重 763

一、明代赋役制度 763

四、对于几种特殊人户的宽恤 763

第十三节 明代赋役制度与人民负担的奇重 763

一、明朝兵制 765

第十四节 明朝的兵制及其优抚措施 765

(二)抚恤阵亡、伤残官兵 767

(一)优待官兵及其家属 767

二、明代优抚措施 767

一、明代自然灾害和灾害性现象 768

(一)水潦 768

(三)奖励军功,封职赠爵 768

(四)慰劳军队 768

(五)退休待遇 768

第十五节 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 768

(二)恒雨 772

(四)恒旸(旱) 774

(三)恒阴 774

(五)恒燠(冬旱) 776

(六)地震 777

(七)山颓 781

(八)冰雹 782

(十一)雷震 784

(十)恒寒 784

(九)雨雪陨霜 784

(十三)风霾晦冥 786

(十二)恒风 786

(十四)蝗蝻 787

(十五)年饥 788

(十七)火灾 790

(十六)疾疫 790

二、明初的强本措施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793

(一)太湖流域农田水利 794

三、农田水利建设 794

(二)沿江圩垸农田水利 795

(四)长江上游四川、云南的农田灌溉 796

(三)浙闽地区农田灌溉 796

(六)北方农田水利 797

(五)汉水流域农田灌溉 797

(一)明朝前期河患及其治河 798

四、明朝河患与治河防洪 798

(二)明朝后期河患与万恭、潘季驯治河 800

五、重开和整治京杭大运河 803

六、海塘海堤建设 805

(一)统治者重视荒政 806

七、明代荒政 806

(二)救灾议论笃切 808

(三)经验总结可参 811

(五)救荒措施 812

(四)仓储设置简练实用 812

二、尊高年 815

一、明朝社会救济设施 815

第十六节 明朝社会救济设施及其他社会政策 815

四、治豪猾 816

三、放还奴婢 816

七、徙民 817

六、禁自宫 817

五、瘗遗骸 817

(八)从军 818

(七)王亲 818

八、复除优免 818

(一)帝乡 818

(二)大臣 818

(三)圣贤后裔 818

(四)京民 818

(五)京官、外官 818

(六)致仕 818

(十六)匠役 819

(十五)节妇 819

(九)养民 819

(十)老民 819

(十一)监生、生员 819

(十二)移徒 819

(十三)被兵 819

(十四)流民 819

(二)女教著述 820

(一)极力奖励贞节 820

(十七)养马户 820

(十八)土官 820

第十七节 明朝婚姻制度及有关规定 820

一、极力奖励贞节与有关女教的著述 820

二、一夫一妻制与无子准许纳妾 821

(二)定婚 822

(一)长幼同堂不准别籍异财 822

三、《明律》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规定 822

四、明礼对于婚礼的规定 823

(十)其他 823

(三)主婚 823

(四)同姓不婚 823

(五)禁止收继婚 823

(六)不准良贱为婚 823

(七)蒙古色目人婚姻 823

(八)出妻 823

(九)嫁娶违律 823

五、处女检查之滥觞 824

六、“女子无才便是德” 825

(二)品官丧礼 826

(一)士庶人丧礼 826

第十八节 明代丧礼及其墓葬文化 826

一、明代丧礼规定 826

(一)朱元璋亲撰“皇陵碑” 827

二、明代墓葬文化 827

(二)虎踞龙盘明孝陵 828

(三)皇宫皇陵,生前死后 829

(四)明陵尚行人殉事 832

第十九节 整顿民俗 833

第二十一节 参用西历修改《大统历》 834

第二十节 西方地图法传入中国 834

(一)“天地之盗”说 835

一、刘基 835

第二十二节 明代民政思想 835

(一)增加人口论 836

二、丘濬 836

(一)“良知”、“天理”说 837

三、王守仁 837

(二)加强人口管理,正确掌握人口数量的主张 837

(二)社会控制论 839

四、徐光启 840

(三)社会组织论 840

(二)“均民务本”,合理分布人口的主张 841

(一)人口增加论 841

(一)四任总河的始末与治河减灾的贡献 842

五、潘季驯 842

六、宋应星 844

(二)道德救世,敦厚风俗 845

(一)东林党人的兴起 845

七、东林党 845

(四)恤穷民,体富民 846

(三)严惩贪官,取缔矿监税使 846

第十二章 清 847

第一节 入关前的政治制度 848

第三节 清代中央机构 852

第二节 清朝的皇权 852

(一)内阁 853

一、中央中枢机关——内阁、军机处及有关机关 853

(二)军机处及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制 855

(三)与内阁、军机处有关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 856

(六)资政院 858

(五)弼德院 858

(四)责任内阁 858

(一)掌全国文职官任免的吏部 859

二、分掌国政的各部院衙门 859

(七)政务处 859

(八)考察政治馆——宪政编查馆 859

(二)分掌财政金融的机关 860

(三)分掌礼仪祭祀的机关 861

(四)分掌文教卫生的机关 863

(五)分掌民族、外交的机关 864

(六)分掌民政、警务的机关 866

(七)分掌工交农商的机关 868

(一)掌辖军事政令的机关 870

三、军事机构 870

(三)掌辖警跸护卫的机关 871

(二)掌辖旗务的八旗都统衙门 871

(四)掌辖地方治安防务的机关 872

(五)掌辖军队训练的机关 873

(二)内务府 874

(一)宗人府 874

四、掌管皇族和宫廷事务的机构 874

(四)承应帝后出巡、打猎、演艺及护卫的机关 875

(三)銮仪卫 875

(二)大理寺——大理院 876

(一)刑部——法部 876

五、司法监察机构 876

(一)盛京内务府 877

六、特设机构 877

(三)修订法律馆 877

(四)都察院 877

第四节 地方管理与行政区划 878

(四)陵寝工部衙门 878

(二)盛京五部 878

(三)陵寝礼部衙门 878

一、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与改革 883

第五节 康雍乾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883

二、权力的集中和八旗旗主势力的削弱 884

四、文字狱 885

三、对汉族地主和其他民族上层分子的笼络 885

五、军队、法律和保甲法 886

二、北部、西北部 887

一、东北地区 887

第六节 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887

四、西南边疆 888

三、西部边疆 888

二、任官制度 889

一、科举制度 889

五、东部边疆 889

第七节 清朝的文官制度与官吏致仕制度 889

三、官吏任用制和考课制 890

一、清初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891

第八节 清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891

四、爵禄品级制度 891

五、官吏致仕制度 891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893

三、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 895

一、清朝与其以前中国历代人户情况 896

第九节 清代户政 896

(一)户口编审 898

二、清代户口户籍制度 898

(二)户籍编审 899

(一)门牌 901

三、保甲编查 901

(三)立牌与编保程序 902

(二)保甲册 902

(二)巡警部 903

(一)户部 903

四、清代户政管理机构 903

(一)人口增长与人口迁徙 904

五、清代人口与社会问题 904

(三)民政部 904

(二)妇女、儿童与老人 911

一、清朝兵制 916

第十节 清朝的兵制与优抚办法 916

(一)军士俸饷 917

二、清朝的优抚办法 917

(三)议叙军功,分别授职和赏银 918

(二)对兵丁及其家属的优待 918

(六)军官退休待遇 919

(五)对伤残官兵的抚恤 919

(四)对阵亡、病故官兵及其家属的抚恤 919

(一)《恤荫恩赏章程》 920

三、清亡前夕颁布《恤荫恩赏章程》和《退伍兵暂行办法章程》 920

(二)力争军心 922

(一)重视军民关系 922

(二)退伍安置 922

四、若干重要的优抚思想 922

(一)旱 923

一、清代灾害综述 923

(三)奖励军功,抚恤阵亡 923

第十一节 清代灾害与灾害的治理 923

(二)水 928

(三)霪雨 937

(四)雨雹 943

(五)霜灾 947

(六)雪冻 948

(七)地震 949

(八)山崩 955

(九)大风 956

(十)黑风暴 960

(十一)蝗灾 962

(十二)疫灾 964

(十三)火灾 966

(十四)饥歉 969

(一)清前期河患及靳辅、陈潢等人的治河活动 972

二、江河祸患与其治理 972

(二)清后期至清亡前的河患与治河 976

(三)其他江河灾患及其治理 978

三、漕运与京杭运河的盛衰 984

(一)黄淮海流域 988

四、农田水利建设 988

(二)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 990

(三)边疆地区 991

(一)天命主义的禳弭论 993

五、中国古代救灾思想理论的系统化 993

(二)消极的救济论 994

(三)积极的预防论 996

(一)灾伤蠲赈办法 998

六、清代救灾 998

(二)捕蝗活动 1004

(三)救灾政策的实施 1005

二、对旗人的特殊救济 1010

一、社会救济设施 1010

第十二节 社会救济与尊高年活动 1010

四、尊高年 1011

三、蠲免赋税 1011

(二)尊卑为婚 1012

(一)男女婚姻 1012

第十三节 清代婚姻制度 1012

一、婚姻制度的法律规定 1012

(一)涉及近亲、辈分等的嫁娶 1013

二、不能为婚的传统规定和习俗 1013

(三)娶出逃妇女 1013

(四)强占良家妻女 1013

(五)出妻 1013

(六)嫁娶违律 1013

(二)议期纳采 1014

(一)先使媒妁通书 1014

(二)按照礼法不应匹配的嫁娶 1014

(三)违时嫁娶 1014

三、品官士庶婚礼的规定 1014

(二)兼祧 1015

(一)典妻 1015

(三)结婚的前一天 1015

(四)结婚之日 1015

(五)未任职的品官之子的婚礼 1015

(六)士的婚礼 1015

(七)庶民的婚礼 1015

(八)庙见 1015

(九)结婚财礼的规定 1015

四、奇特的婚例婚俗 1015

(一)清人的婚配 1016

五、清代婚姻的实际 1016

(二)婚姻仪式 1018

(三)特殊的婚姻形态 1020

(二)《教女遗规》 1022

(一)《女学》 1022

六、女教之盛 1022

(六)《新妇谱》 1023

(五)《女四书》 1023

(三)《女教经传通纂》 1023

(四)《女学言行录》 1023

七、缠足裹脚与不缠足运动 1025

八、太平天国的妇女、婚姻家庭观 1025

(一)《女界钟》一书的出现 1026

九、《女界钟》一书的出现与清王朝覆灭前夕的妇女运动 1026

(二)清王朝覆灭前夕的男女平等运动 1027

(一)丧葬制度和仪式 1028

一、丧葬制度 1028

第十四节 清代丧葬制度与墓葬文化 1028

(二)迷信风水与停丧不葬 1031

(三)火葬 1032

(四)祭先人 1033

(一)孝陵地宫之谜 1034

二、墓葬文化 1034

(二)昭西陵传奇 1036

(三)鱼死网破各西东 1038

二、鸦片走私与烟毒泛滥 1040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和对外贸易 1040

第十五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的禁烟 1040

(一)京师查禁鸦片 1041

四、清廷不断查禁鸦片 1041

三、禁烟问题上的争论 1041

(六)广东制定查禁鸦片章程 1042

(五)查禁鸦片走私 1042

(二)严禁贩食鸦片 1042

(三)清政府颁定鸦片禁令 1042

(四)定失察鸦片烟条例 1042

六、英国侵略者发动战争 1043

五、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1043

(七)中国禁烟运动进入高潮 1043

七、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044

九、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1045

八、侵略者扩大战争,清政府妥协投降 1045

一、中央政府 1046

第十六节 太平天国革命与其推行的一系列制度 1046

十、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46

四、官吏制度 1047

三、地方设置 1047

二、地方政权与基层组织 1047

六、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1048

五、《天朝田亩制度》 1048

(五)颁发“合挥” 1049

(四)不准买卖婚姻,提倡节俭办婚事 1049

七、婚姻制度 1049

(一)婚姻自由 1049

(二)一夫一妻制 1049

(三)保护和鼓励寡妇再嫁 1049

十、颁行《天历》 1050

九、严禁鸦片 1050

八、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1050

(一)减免租税,照顾穷人 1050

(二)安辑难民 1050

二、天文历算的科学成就 1051

一、颁行《时宪历》 1051

第十七节 清代天文历算的成就和地图的测绘 1051

一、四邻社团 1052

第十八节 清代社团活动 1052

三、《皇舆全图》开中国近代地图先河 1052

(一)联络乡谊的会馆 1053

二、同乡组织和文人组织 1053

(二)服务于专门行业的公所 1055

(三)文人结社 1056

(一)秘密宗教活动概况 1057

三、北方秘密宗教活动 1057

(二)清茶门教 1058

(三)收元会、混元会 1059

(二)会党成员的社会构成 1060

(一)秘密结社活动概况 1060

四、南方秘密结社活动 1060

(三)会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 1061

(四)会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1062

(一)清初的剃发易服令与汉人的反抗斗争 1063

一、服饰发型制度与俗尚 1063

(五)教与会活动的异同 1063

第十九节 衣食住行的习尚 1063

(二)清人服饰的变化 1066

(三)清代官服与服饰的等级性 1068

(一)清人一般饮食习惯及甘薯的食用 1070

二、饮食风格 1070

(二)宴饮的风气 1071

(三)茶馆、酒楼 1072

(一)住宅的规制与区划 1073

三、居住与交通 1073

(四)清人以吃食为主的消费 1073

(二)居室与园林的建设 1074

(三)城市管理 1075

(四)舆轿制度和交通方式 1076

一、以小型家庭为主体的家庭结构 1078

第二十节 清代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 1078

(一)以丈夫为主宰的夫妻关系 1080

二、父家长制与家内等级关系 1080

(二)“天合”的父子关系 1081

(三)兄弟、姐妹、姑嫂、妯娌关系 1082

(一)生产功能 1083

三、家庭功能和诸子继承制 1083

(三)教育功能 1084

(二)生育和传承功能 1084

(五)诸子继承 1085

(四)官僚家庭参与政治的功能 1085

(二)清人的宗族结构 1086

(一)清人的聚族而居 1086

第二十一节 清人的宗族社会生活 1086

一、聚族而居和祠堂之设 1086

(四)祠堂的组织 1087

(三)祠堂的建立 1087

(一)宗族祭祀 1088

二、在祠堂强化管理下的族人生活 1088

(二)公共经济和义赈 1089

(三)祠堂法规 1090

(五)纂修宗谱 1091

(四)学校教育 1091

(一)祠堂是政府的支柱 1092

三、宗祠和政府的关系 1092

(二)清朝政府对祠堂的支持和控制 1093

(一)皇帝 1095

一、特权等级 1095

第二十二节 清人的等级社会生活 1095

(三)官僚等级 1096

(二)贵族等级 1096

(四)绅衿等级 1097

(二)商人 1098

(一)地主 1098

二、平民等级 1098

(五)手工业者 1099

(四)佃农 1099

(三)自耕农 1099

(六)其他平民 1100

四、贱民 1101

三、雇工与“雇工人” 1101

(七)平民等级的特征 1101

(二)丐户、世仆、蛋户 1102

(一)奴婢 1102

(三)皂隶 1104

一、黄宗羲 1105

第二十三节 清代民政思想 1105

五、非等级的等级现象——满人的特权 1105

(二)均田、减赋和“工商皆本”的主张 1106

(一)人民为国家主人论 1106

(一)社会改革论 1107

二、龚自珍 1107

(三)封建制与郡县制结合,实行地方分治的主张 1107

(三)反对鸦片输入,坚决主张禁烟 1108

(二)“平均论”和“农宗论” 1108

三、魏源 1109

(四)解决人口经济问题的对策 1109

(一)社会进化论 1110

四、唐甄 1111

(三)社会改革的若干主张 1111

(二)因势变法论 1111

(二)“彼我同乐”的平等思想 1112

(一)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 1112

(三)“众惟邦本”的“富民”主张 1113

(二)风俗论 1114

(一)论社会矛盾 1114

五、顾炎武 1114

(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领土主权,反击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 1115

六、康熙 1115

(三)郡县论 1115

(二)民本思想 1117

(三)土地政策与农本思想 1119

(四)灭蝗治水等科学救灾防灾减灾思想 1120

(五)加强行政区划管理,领导绘制全国地图 1122

(六)注重军民关系,奖励军功,抚恤阵亡 1123

(一)治河减灾的经过与成就 1124

七、靳辅 1124

(一)社会平等论 1125

八、洪秀全 1125

(三)理想社会论 1126

(二)社会批判论 1126

九、洪仁玕 1127

(二)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神权和礼教 1128

(一)《资政新篇》的基本思想 1128

(一)反对侵略,坚持抗战的爱国思想 1129

十、林则徐 1129

(二)“用民心、恃民力”、“纾民力”的民为邦本思想 1131

(三)维新改良思想的先驱 1132

十二、包士臣 1133

十一、徐鼒 1133

十三、洪亮吉 1134

十四、李塨 1135

(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1136

十五、谭嗣同 1136

(二)冲决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自由思想 1137

十六、康有为 1138

(三)“人满”之说 1138

(二)托古改制论 1139

(一)社会改革论 1139

(三)历史进化论 1140

(四)理想社会论 1141

(一)社会进化论 1142

十七、严复 1142

(二)社会改革论 1143

十八、梁启超 1144

十九、章炳麟 1145

(二)理想社会论 1146

(一)社会进化论 1146

二十、薛福成 1147

二十一、汪士铎 1148

二十二、王韬 1149

一、北洋政府时期 1151

第一节 民国期间的地方机构和行政区划 1151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 1151

二、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1156

三、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157

第二节 官吏制度 1161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户口登记 1162

第三节 民国期间的户政管理 1162

(三)基层推行的保甲制度 1163

(二)制定户口法规,强化户口管理 1163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户口管理 1163

(一)中央和地方警察机构 1163

二、死亡抚恤 1164

一、优抚机构 1164

第四节 民国期间的优抚制度 1164

三、伤残抚恤 1166

一、灾情 1167

第五节 民国期间的灾情及救灾活动 1167

四、其他优抚规定 1167

二、严重的水患与江河失治 1170

三、农田水利建设 1171

(一)西北地区 1172

(三)晋豫鲁皖 1173

(二)海河流域 1173

(五)云贵川地区 1174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 1174

(七)两广地区 1175

(六)浙闽台地区 1175

四、民国年间的救灾活动 1176

(八)东北地区 1176

一、民初女权参政运动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冲击 1180

第六节 民国期间的婚姻制度及婚姻习俗 1180

二、刊物著述对封建伦理、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1181

(一)妇女解放和婚姻的早期规定 1182

三、婚姻管理 1182

(二)民国期间妇女、婚姻的立法 1183

(一)男家方面 1185

四、民国时期若干婚姻习俗 1185

(二)女家方面 1186

第七节 辛亥革命前后各地丧葬习俗 1187

一、南京临时政府期间 1188

第八节 民国时期的禁烟活动 1188

第九节 内务部咨各省颁布新历法 1189

二、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期间 1189

(一)开展生产救灾工作 1191

二、创建时期的救灾和建政两项中心工作 1191

第十四章 建国初期的民政工作(1949年-1966年) 1191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民政工作概述 1191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民政管理体系 1191

(三)禁烟禁毒 1192

(二)取缔妓女 1192

(二)承办地方政权建设工作 1192

三、为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建立新社会的秩序而斗争 1192

(一)资遣国民党军散兵游勇 1192

(四)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1193

(三)革命根据地建设 1193

(四)改造游民 1193

四、建立全国统一的优抚安置和社会救济福利工作 1193

(一)建立优抚制度 1193

(二)开展安置工作 1193

五、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发展 1195

(二)禁绝种植、禁绝贩运和制造、禁绝吸食三个环节同时并举 1196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1196

第二节 民政工作在社会改造中完成的历史任务 1196

一、禁烟禁毒 1196

三、游民改造 1197

二、新中国成立后取缔罪恶的娼妓制度 1197

(一)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确立 1198

一、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形成和演变 1198

第三节 基层政权建设 1198

(三)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1199

(二)区公所——乡政府体制的确立 1199

二、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巩固 1199

(一)乡镇政权组织的健全 1199

三、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演变 1200

四、城市基层政权体制的形成和演变 1201

(一)在建设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 1202

五、民政部门的民主建政职能 1202

第四节 行政区划管理 1203

(三)关于政权组织建设方面 1203

(二)选举事务方面 1203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204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204

一、行政区划调整 1204

二、行政区划地名调整 1205

(三)人民公社化后的八年 1205

(一)为便于行政管理进行的调整 1206

三、行政区域界线的调整 1206

(五)为解决自然资源权属争议进行的调整 1207

(四)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的调整 1207

(二)为贯彻民族政策进行的调整 1207

(三)为巩固国防进行的调整 1207

第五节 优抚安置工作 1208

(一)革命烈士褒扬 1209

一、优抚工作 1209

(二)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 1210

(三)对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家属和病故军人家属的抚恤 1211

(四)举办优抚事业单位 1212

(二)义务兵退伍安置 1213

(一)复员军人安置 1213

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213

三、军队干部离休退休安置 1214

(三)军供站的建立和发展 1214

第六节 救灾工作 1216

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依靠群众,是救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1217

三、组织生产自救 1218

二、抢救生命财产 1218

四、组织节约度荒 1219

六、国家的救济和扶持 1220

五、开展互助互济 1220

第七节 社会救济 1221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立和完善救济制度 122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紧急救济 1222

一、城市贫困户救济 1222

二、农村贫困户救济 1223

(三)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救济工作 1223

三、城乡特殊对象救济 1224

四、五保户供养 1225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 1227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 1227

第八节 城市社会福利事业 1227

一、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产生和发展 1227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救济福利事业 1227

三、儿童福利事业 1228

二、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 1228

四、精神病人福利事业 1229

(四)对于残疾儿童的工作方针 1229

(一)对一般孤儿的工作方针 1229

(二)对流浪儿童和顽劣儿童的工作方针 1229

(三)对婴幼儿工作方针 1229

二、中国福利生产的形成 1230

一、中国社会福利生产的萌芽 1230

第九节 社会福利生产 1230

三、社会福利生产的发展 1232

一、第一部《婚姻法》的公布 1233

第十节 婚姻改革与管理 1233

二、《婚姻法》的贯彻执行 1234

三、积极开展婚姻登记工作 1235

(三)从城市到农村 1236

(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1236

第十一节 殡葬改革与管理 1236

一、殡葬改革的提出 1236

二、建国初期殡葬改革的演进 1236

(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1236

第十二节 收容遣送 1237

三、殡葬事业单位建设与管理工作 12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