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现代新儒家研究
现代新儒家研究

现代新儒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鹏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11052171
  • 页数:3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20世纪儒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予以描述,拟从坚持儒学立场者的研究、排拒儒学者的研究和持客观立场者的研究等方面展开,每一方面都将对其代表人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突出儒学研究的“沉浮”过程。
《现代新儒家研究》目录
标签:研究

绪言 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历程 1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界说 1

一、历史的儒学研究与创新的儒学研究 1

二、新儒家·新儒学·现代新儒学 1

三、现代新儒学的基本课题:回应现代、重建儒学 3

第二节 20世纪现代新儒学简述 4

一、四代六群 4

二、第一代:20—40年代 5

三、第二代:50—70年代 12

四、第三代:70—80年代 18

五、祖国大陆儒学和港台儒学:80—90年代 23

六、本书的写作方式 25

第一章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发端 26

第一节 文化哲学与文化类型 27

一、中国问题是文化问题 27

二、文化三路向 28

三、文化评价的辩证性及暧昧倾向 31

四、由“西洋态度”转到“中国态度”:中国文化的复兴 32

第二节 自然即仁 35

一、中国形而上学的特质 35

二、直觉即仁 36

三、执著失仁 37

四、对西方近代社会生活的批判 39

五、从“自然人文主义”到“道德人文主义”:《人心与人生》 40

第三节 乡村建设 41

一、文化根源与中国民族之自救 42

二、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自救 43

三、“礼俗化”组织 44

第二章 熊十力:现代心性儒学的奠基 47

第一节 本体意识与哲学意识 47

一、本体 48

二、哲学与科学 50

第二节 生生之体 51

一、翕辟成变 52

二、本心本体 53

三、内在而超越的存在方式 54

四、创生、健动之善 55

第三节 体用不二 56

一、体用之可分与不可分 56

二、即内在即健动:体用不二的文化意蕴 58

第四节 性智与量智 60

一、本心与习心 61

二、性智与量智 62

三、一元与二元 64

第三章 牟宗三:现代道德形上学的一个终结 66

第一节 文化意识 66

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国文化的“一本性” 67

二、中国文化的根源性与主位性 68

三、中体西用:综合的尽理精神与分解的尽理精神 69

第二节 道德形上学的现代重建 74

一、智的直觉:呈现还是设准 74

二、自由意志与道德理性 78

三、两层存有论:中体西用的存有论根据 80

四、圆善与道德理想主义 84

第三节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三统并建 85

一、道统之肯定 86

二、文化的“曲成”及其本体论论证 87

三、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90

第四章 冯友兰:走出“独断”的儒学 93

第一节 理性主义、客观主义的儒学 94

第二节 逻辑分析与新理学 95

一、新理学的“知识”品格 95

二、“形式底释义”:新理学的分析意识 98

三、呈现可能世界:新理学中真正的“分析” 101

第三节 分析的儒学 103

一、宇宙不是道德底:形式之理 103

二、新性善论:一个分析化的典范 106

三、理性与德性 109

四、天地境界与成德之教 111

五、客观存有论与道德形上学 113

第四节 本然之理:新理学的“独断” 115

第五节 现代性优先于民族性 120

一、文化民族主义 121

二、文化(在义理上)没有民族性:对文化民族主义的一种消解 124

三、文化民族性的定位:历史的与情感的 127

四、质与文: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再定位 129

五、现代性优先于民族性 131

第五章 杜维明:人性的终极转化 134

第一节 儒学的宗教性 135

一、宗教伦理问题的价值 136

二、天道:存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137

三、内在超越式的精神皈依 140

四、体知 144

第二节 自我实现:人性的终极转换 146

一、为己之学 147

二、现实世界 149

三、社群 151

四、新儒学:涵盖性的人文主义 155

第三节 第三期儒学 156

一、超越启蒙,回应西方 157

二、儒教中国和儒家精神 161

三、儒家知识分子 162

四、儒学在祖国大陆、东亚、欧美 164

五、“文化中国”中的儒家资源 166

第一节 儒学的分疏 169

第六章 刘述先:理一分殊 169

第二节 “理一分殊”的现代重建 172

一、“理一”作为“规约原则” 173

二、“理一”形上学与“生生之仁” 175

三、“分殊”作为多元呈现原则 177

四、“分殊”与“曲通” 178

五、存在与价值的统一 180

六、系统哲学的探索 182

第三节 儒学的真精神:仁的终极托付 184

一、儒家的后现代价值 184

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185

三、两行之理 187

四、境界形上学 189

五、简评:敞开的生命与仁的“外在超越” 192

第七章 成中英:从主体世界到整体世界 196

第一节 重建儒学的方法反省 196

一、新儒学与新儒家:客观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儒学 196

二、面向现实世界:外向化的儒学 199

三、儒学与现代性 202

四、收敛的儒学与扩张的儒学 205

一、本体诠释学 206

第二节 本体宇宙论:创造的和谐 206

二、和谐宇宙论 208

三、创生宇宙论 211

四、宇宙论—生态学—伦理学 215

五、客体性存在——存在论的转换与客观儒学的建立 215

第三节 知识与价值的平衡与整合 217

一、“价值—知识”论 217

二、合内外之道 220

第四节 从牟宗三到成中英 223

一、形上学:心体与整体 223

二、存在论:内向的儒学(主体世界)与整全的儒学(整个世界) 224

三、知识之地位:良知呈现与价值知识论 225

第八章 李泽厚:“现代之后”的儒学 227

第一节 现代之后的思考 227

一、拒斥超越:人类历史本体 228

二、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 230

三、历史终结与后现代问题 231

四、中国的现代化:西体中用 233

五、传统的“后现代”价值 236

六、“后马克思主义”还是后现代儒学 239

第二节 四期儒学 240

一、儒学四期说 241

二、儒学四期的文化课题:新内圣外王 243

三、儒学四期的纲领 246

第三节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 246

一、社会性道德 247

二、宗教性道德:人类总体与道德本体 248

三、天地国亲师: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 252

第四节 审美本体与天地境界 259

一、散文时代的“活” 259

二、情本体、审美本体 260

三、今日情本体 264

四、生活即艺术 267

五、简评:个体存在与社会承担 269

第九章 林安梧:后新儒家哲学 273

第一节 后牟宗三·后新儒学 273

第二节 存有三态论 278

一、源起 278

二、从心体到道体 281

三、走向生活世界 284

四、解开“道的错置”与建立“社会公义” 286

一、存有的异化 289

第三节 存有的异化及其治疗 289

二、超越现代性,走向世界史 293

三、简评:从“后心性儒学”到“后现代儒学” 295

第十章 结语:现代新儒学的思想趋向 298

一、文化的主位性:从道统本位到理本位 298

二、儒学:从内在的立场到客观的立场 300

三、道德:从和谐到创造 301

四、儒家的文化价值:从现代到后现代 302

五、从宏观理论到日用常行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06

后记 3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