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丽霞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2545024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今上海松江自明代以来,与苏州并为当时东南巨郡。商贾云集,名宦大族齐聚,文人骚客赋咏其间,夸富斗侈,奢靡之风号称天下之最。其文化积累到明清时期已达极峰颠。本书全面考察了清代松江本地望族如宋氏家族、王氏家族的家族史及本地文学作了深入仔细地研究。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目录

《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序 罗时进 1

清初、江南与家族文学(代序) 胡晓明 1

引言 1

第一章 清代松江府望族文化生态 1

第一节 清初松江府望族的生存背景 1

一、“千箱布帛运轺车,百货鱼盐充邸阁”——优越的经济环境 2

二、“河北烽烟地,江南花柳春”——战乱罕见的松江历史 5

三、“故虽赋重,不见民贫”——江南重“赋”新解 13

第二节 松江士人对新朝的态度及文化保存 20

一、“抛却浮世遁入空门”——征君与隐士 22

二、“千秋大业为家计,万里清风去宦游”——入仕新朝 26

三、从“奏销案”的视角再度审视 44

第三节 尚文的习俗 48

一、“诗巢棋囤字仓场”——尚文的历史 49

二、“士农与工商,读书为第一”——家规、族训中对“文”的重视 51

三、“图书秘阁存家风”——书院的广布及私人藏书 54

第四节 科举与望族 60

一、家风与科举 61

二、“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的仕宦意识 62

三、科举与门庭振兴 64

四、献诗之风 66

五、结社之习 68

一、婚姻的选择与门第兴旺 71

第五节 婚姻的独特视域 71

二、婚姻维系家族政治声望和社会地位 73

第六节 松江望族的主体构成——移民后裔 80

一、移民史与江南文化史 80

二、移民与江南文化开发 83

第二章 宋氏家族文学研究(上) 91

第一节 松江宋氏家族世系及文学成就 91

第二节 易代之际的“忠”“孝”观 112

第三节 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 116

一、几社创始及早期成员 120

二、几社文选与宋氏家族 124

三、云间派创作与宋氏兄弟 130

四、几社后期活动与宋氏家族 134

第四节 松江宋氏家族的词学成就 139

一、宋氏家族与云间词派 139

二、家族内的词体唱和与理论批评 141

三、宋氏家族的词体意识 143

四、宋氏家族词学创作的风格特色 146

第五节 宋氏家族散曲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150

一、家族内的散曲批评 150

二、家族内的创作交流及审美趋向 155

三、宋氏家族散曲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162

第六节 松江宋氏一门生卒年考辨 167

第三章 宋氏家族文学研究(下) 173

第一节 颠覆与建构——晚明情观再检讨——以宋懋澄创作为个案 173

一、宋懋澄的情感世界与情爱诗 174

二、宋懋澄情爱观的文化背景 179

第二节 宋懋澄尺牍的文化透析 188

一、宗教哲理的思辨和调适 189

二、摆脱羁绁的努力与挣扎 193

三、“狂夫”之狂的追摩与自恋 197

第三节 宋徵舆与柳如是的情缘 202

一、宋、柳相识及交往 203

二、别离后的追忆 208

三、宋徵舆与钱谦益 214

第四节 宋存标《情种》资料渊源考辨 218

一、《杨幽妍别传》 218

二、《李公子传》 220

三、《范笏林》 220

四、《珠衫》 223

五、《耿三郎》 223

六、《负情侬传》 224

七、《李福达》 225

八、《冥寥子游》 226

九、《刘东山》 226

十、《中吕曲》 227

十一、《吴中孝子》 228

第四章 王氏家族文学研究 229

第一节 易代之际“投诚者”心态辨析 230

第二节 王广心家族世系及文学成就述评 235

第三节 王氏三兄弟诗学成就合论 245

一、王氏三兄弟生平及仕宦 246

二、王氏兄弟创作与清初宗唐诗风 250

三、王氏兄弟的诗史地位测评 256

第四节 王广心生平创作述论 259

一、王广心早期诗歌创作及诗风 259

二、王广心仕清心态及对创作的影响 264

一、王鸿绪与康熙朝党争 271

第五节 王鸿绪一生行实评述 271

二、王鸿绪与《明史稿》的纂修 277

第六节 王广心交谊考 283

附录 294

附录一 明清之际松江几社的文学命运及文学史意义 294

附录二 从华亭之游看余怀遗民情结 319

附录三 陈子龙《宋子九秋词稿序》“宋子”考 332

附录四 宋徵舆年谱 338

附录五 宋懋澄《九籥集》辑佚 368

文献书目 370

后记 3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