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荣朝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456328
- 页数:239 页
0 前言 3
0.1 选题背景 3
上篇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理论研究 3
0.2 研究区域概况 4
0.3.1 理论意义 5
图0—1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行政区划 5
0.3 研究意义 5
0.3.2 实践意义 6
1 本书研究框架 7
1.1 选题基础 7
1.2 研究方法 7
图1—1 研究框架思路 8
1.3 研究框架思路 8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9
2.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9
2.1.1 城镇化内涵研究述评 9
2.1.2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10
2.1.3 城镇化特征研究述评 11
2.1.4 边缘区城镇化研究述评 13
2.1.5 农村地区城镇化研究述评 15
2.1.6 城乡关系研究述评 16
2.1.7 典型地区城镇化实践述评 16
表2—1 1949—200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 17
图2—1 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分析 18
图2—2 苏南农村城镇化机制 19
图2—3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推进机制 20
2.2.1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21
2.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图2—4 新经济环境条件下农村城镇化多元融合机制 21
2.2.3 典型国家城镇化实践述评 23
2.2.2 城镇化特征研究述评 23
2.3 小结 25
3 边缘区分析 27
3.1 “核心—边缘”理论 27
3.2 “边缘效应”与边缘区 30
3.2.1 “边缘效应” 30
3.2.2 边缘区 30
图3—1 边缘区与核心区的动态转化及边缘区的发展 31
3.2.3 边缘区类型 32
3.3.1 边缘区的优势 34
3.3 城镇空间边缘效应 34
3.3.2 边缘效应外部效果 35
3.3.3 沿湖平原城镇空间边缘效应 37
图3—2 两湖平原城镇发展空间组合 38
3.3.4 省际城镇空间边缘效应 39
图3—3 苏皖省际边缘区行政区划 41
表3—1 南京及苏皖省际边缘区指标比较 42
表3—2 南京与苏皖省际边缘区内各城市双向公路客运强度情况 43
3.3.5 沿边城市空间边缘效应 44
表3—3 苏皖省际边缘区游客量、电信通话及报业发行强度情况 44
3.3.6 沿海城市空间边缘效应 45
表3—4 中国城市发展状况 46
3.4 小结 47
4 边缘区城镇化研究理论框架 49
4.1 边缘区城镇化理论 49
4.1.1“边缘效应”理论 49
图4—1 “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 50
4.1.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52
图4—2 “边缘效应”显现示意图 52
表4—1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 53
4.1.3 城镇发展阶段理论 54
图4—4 城镇发展阶段 54
图4—3 区域发展时空演变模型 54
4.1.4 互利共生理论 56
图4—5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共生机制示意图 56
4.1.5 协同进化理论 57
4.1.6 城乡互动理论 58
图4—6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协同进化机制示意图 58
4.2 边缘区城镇化动力机制 59
4.2.1 “边缘效应”动力机制 59
图4—7 城乡互动机制示意图 59
图4—8 “边缘效应”动力机制 60
4.2.2 传统经济时代动力机制 61
图4—9 城市群区市场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65
4.2.3 新经济时代动力机制 66
图4—10 创新与城镇发展机制 68
表4—2 区位因子研究比较 69
4.3 边缘区城镇化指标体系 71
图4—11 城镇发展与区域生态系统关系示意图 71
4.3.1 研究范围 72
4.3.2 特点 72
4.3.3 构建原则 73
4.3.4 指标体系 74
表4—3 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74
表4—4 边缘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分值等级标准 76
图4—12 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 80
4.4.1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80
4.4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机制分析 80
图4—13 城镇化研究分解示意 81
表4—5 1995年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83
图4—14 金字塔型城镇体系结构 85
4.4.2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间的互动机制 87
图4—15 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机制 88
下篇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实证研究 91
5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历史与现状 91
5.1 边区典型性 91
5.1.1 边缘耦合地带 91
5.1.2 省际边缘区特点突出 91
5.1.3 边区内部联系历史悠久 94
表5—1 20世纪80年代边区历届物资交流会情况 94
5.2 历史时期边缘效应对边区城镇发展的影响 95
5.2.1 边区——中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95
5.2.2 商周秦汉时期边区城镇发展 95
5.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区城镇发展 97
5.2.4 隋唐时期边区城镇发展 98
5.2.5 宋元明清时期边区城镇发展 99
5.2.7 解放以来边区城镇发展 101
5.2.6 民国时期边区城镇发展 101
表5—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发展状况 103
5.3 边区城镇化现状 104
5.2.8 小结 104
5.3.1 城镇体系尚不完善 105
表5—3 2000年中国城市等级结构 105
图5—1 2000年边区城镇金字塔 105
表5—4 边区部分城市职能结构比较 106
图5—2 边区各县市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百分比 107
5.3.2 城镇空间分布“东密西疏” 107
图5—3 2000年边区城镇(县城及其以上)建成区空间分布状况 108
5.3.3 城镇建设“廊道效应”显著 108
表5—5 2000年边区城镇密度 108
图5—4 2000年边区城镇(县城及其以上城镇)空间分布格局 109
5.3.4 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 109
5.3.5 城镇质量有待提高 110
表5—6 2000年边区城镇设置情况 110
表5—8 1996年商洛地区县(市)城区及建制镇建成区面积 111
表5—7 边区城镇(县城及其以上)建成区面积一览表 111
表5—10 2000年边区各县(市、区)GDP及其构成 112
表5—9 2000年十堰各县市乡镇企业基本情况 112
图5—5 边区交通区位图 114
5.4 边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114
5.4.1 边缘耦合力 114
图5—6 边区城市在周围城市群中地位 115
5.4.2 经济推动力 116
5.4.3 政策牵引力 117
图5—7 边区(各县市)人均GDP现状图 117
图5—8 宁西铁路规划示意图 118
图5—9 宁西铁路沿线地区交通运输体系模式 118
图5—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119
图5—11 边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 119
表5—11 边区地表形态构成 120
5.4.4 环境约束力 120
5.4.5 市场调节力 122
表5—13 2001年边区部分地区与南京、西安经济指标比较 123
表5—12 2001年边区部分城市市区与南京、西安经济指标比较 123
5.4.6 思维创新活力 124
5.4.7 文教科技拉力 124
5.4.8 周边胁迫力 125
5.5 边区城镇化测评 125
5.5.1 测评结果 125
表5—14 2000年边区各地市城镇化各项指标实际情况 126
表5—15 边区各地市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测评情况 127
5.5.2 几点说明 128
5.6.1 抑制消费需求增长 129
5.6 边区城镇化滞后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产生的反作用 129
5.6.2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130
5.6.3 阻碍农业产业化进程 130
5.6.4 影响城镇功能发挥 130
5.6.5 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130
表5—16 十堰市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情况 130
表5—17 2000年边区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比较 131
5.6.6 影响国民素质提高 131
5.6.7 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131
5.6.8 影响建设用地集约使用 132
6.1.1 城镇体系日趋完善 133
6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演进趋势 133
6.1 边区城镇化演进趋势分析 133
表6—1 边区城镇体系结构发展趋势 134
图6—1 边区城镇空间发展趋势 135
6.1.2 城镇空间分布趋向合理 135
6.1.4 城镇质量日渐好转 136
6.2 边区城镇化分区导引策略分析 136
6.1.3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136
6.2.1 南襄城市群建设分析 137
图6—2 南襄城市群范围示意图 138
表6—2 南襄城市群在边区的经济地位 139
表6—3 2001年南襄城市群中心城市基本情况 140
图6—3 南襄城市群快速通道网络建设 142
6.2.2 秦巴山区重点小城镇建设分析 144
6.3.1 边区产业结构现状特征 149
6.3 边区产业结构重构分析 149
表6—4 边区三次产业构成 149
表6—5 2000年边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 150
6.3.2 边区传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51
表6—7 1995—2000年边区产业结构变化值 152
表6—6 2000年边区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比较 152
表6—8 南阳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153
6.3.3 边区产业结构重构对策 155
表6—9 2000年南阳、襄樊与同类规模城市的科技人员情况比较 155
图6—4 襄阳县城乡产业互动模式 158
表6—10 我国未来不同时期支柱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159
6.4.1 边区城镇形成机理 161
6.4 边区城镇空间重组分析 161
图6—5 边区城镇化内生机制 162
图6—6 边区城镇化外生机制 163
6.4.2 边区城镇空间重组趋势 164
图6—8 边区城镇发展“廊道组团”网络模式 165
图6—7 交通廊道效应形成演化机制 165
图6—9 安康“Y”型城镇组团 167
6.4.3 边区城镇发展空间重组对策 168
表6—11 镇区人口规模与各主要经济指标的关系 171
图6—10 城市良性循环发展示意图 172
图6—11 边区城镇产业集群 173
7 鄂豫陕省际边缘区典型城镇研究 175
7.1 边区中心城市研究 175
7.1.1 襄樊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175
表7—1 1995年和2000年从业人员数和区位商 179
表7—2 1990—2000年边区六地市经济发展水平(GDP总量)比较 180
表7—3 襄樊市与周围城市间规模、距离和断裂点位置 181
图7—1 2000年边区六地市人均GDP示意图 182
表7—4 2000年湖北省主要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GDP总量)比较 183
表7—5 2000年湖北省各州市人口和经济规模 184
表7—6 2000年襄樊市和市域各县市人口和经济规模 185
7.1.2 基于生态城市的襄樊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分析 188
图7—2 “绿心组团网络式”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191
表7—7 襄樊市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状况 192
图7—3 襄樊市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状况 194
图7—4 襄樊市四种发展用地形态示意图 195
图7—5 城市功能分区分化示意图 196
图7—6 襄樊市“绿心”组团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示意图 200
表7—8 襄樊市城市功能结构分区 201
7.2 边区典型小城镇发展研究 202
7.2.1 襄樊市小城镇发展研究 202
7.2.2 柳陂镇发展分析 206
图7—7 柳陂镇地理区位示意图 207
图7—8 凤凰镇地理区位示意图 209
7.2.3 凤凰镇发展分析 209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11
8 结论与讨论 211
8.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14
8.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15
参考文献 216
后记 238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