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先秦史稿
先秦史稿

先秦史稿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玉洁著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1156344
  • 页数:442 页
图书介绍:
《先秦史稿》目录
标签:史稿

绪论 1

第一章 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5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 5

一 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 5

二 中国猿人与旧石器早期的物质文化 7

三 早期智人(古人)与旧石器中期的物质文化 10

四 晚期智人(新人)与旧石器晚期的物质文化 13

五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 16

第二节 新石器早期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形态 17

一 中石器文化 17

二 新石器早期文化 18

三 新石器早期的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 20

第三节 新石器中晚期多元文明的产生 23

一 黄河中游早期国家的形成 24

1.仰韶文化出现的文明曙光 24

2.黄河中游早期国家的产生 26

二 黄河下游早期国家的形成 28

三 甘青地区的早期文明和国家 30

四 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出现文明的曙光 31

五 长江下游的文化与文明的曙光 33

六 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文明的曙光 34

七 华南地区的贝丘文化和石峡文化 35

八 北方草原细石器文化 36

九 新石器时期向文明时代过渡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 37

1.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 37

2.农村公社的萌芽 38

第四节 黄帝、颛顼、尧、舜早期国家的特征 40

一 古史传说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区域 40

二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早期国家的特征 44

三 传子制不是国家产生的特征 48

一 夏王朝的建立 50

第二章 夏王朝的建立 50

第一节 夏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50

二 夏人活动的范围和都邑 54

三 夏代早期国家的官制 56

四 夏代国家的刑罚、监狱和军队 58

五 夏王朝的贡赋制 60

六 夏代经济的发展 61

第二节 夏王朝的衰落与灭亡 63

一 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63

二 夏王朝的灭亡 65

三 夏商之际的民族迁徙 67

第三章 殷商王朝的兴亡 70

第一节 殷商王朝的兴起 70

一 殷商民族的起源 70

二 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74

三 武丁时期的强盛 76

四 殷纣王淫暴亡国 80

第二节 殷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82

一 殷商王朝的政权机构 82

二 殷商王朝的继统制度 84

三 殷商国家的社会组织 88

四 殷商国家的军队 91

五 殷商时期的刑罚 93

六 人殉、人祭 95

第三节 殷商社会经济的发展 99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 99

二 手工业的发展 100

三 商业与交通 106

第四节 殷商社会文化的发展 107

一 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108

二 商代的天文历法 109

三 商代的宗教意识与祭祖制度 110

四 商周之际的民族大迁徒 113

第四章 西周封建王朝 116

第一节 周人的兴起和建国 116

一 周部族的兴起 116

二 武王克商 119

三 武庚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 121

第二节 西周王朝的分封 122

一 营建雒邑 123

二 封建诸侯 124

三 周天子与受封诸侯的关系 131

第三节 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和政治制度 136

一 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 136

二 西周王朝的嫡长子承继制度 139

三 周人的宗法制度 140

四 教育制度 143

五 军队和刑罚 145

第四节 西周王权的发展 147

一 西周王室对国家经济权力的控制 147

二 西周王权的进一步神化 150

三 敬天保民思想的出现 152

第五节 西周王朝的衰微和灭亡 154

一 昭王南征和穆王西征 154

二 厉王革典和国人暴动 155

三 宣王中兴 158

四 西周王朝的灭亡和平王东迁 161

第六节 西周田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62

一 西周王朝的田制 163

二 农业生产的发展 168

三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71

四 城市建筑和商业交通 174

一 西周时期的哲学思想 178

第七节 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78

二 西周的甲骨文和金文 180

三 天文历法 182

四 西周的文献典籍 183

第八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礼仪 185

一 西周时期的家庭婚姻形态 185

二 西周时期的丧葬之礼 187

三 西周时期的祭祀之礼 191

第五章 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和小国 195

第一节 春秋时期齐国的发展和霸业 197

一 齐隶属于周王朝的政治体制 197

二 “尊贤尚功”和“因俗简礼”的立国方针 198

三 齐僖公时期的发展与驱伐纪国 199

四 齐桓公与管仲改革 202

五 齐桓公的霸业 208

一 晋国“曲沃代翼”,庶支代替正宗 213

第二节 晋国的发展和霸业 213

二 晋国灭公族任军功的方针 216

三 城濮之战和晋国的霸业 220

四 春秋霸主、常在晋国 222

第三节 楚国在南方的发展和霸业 225

一 楚人的兴起与建国 225

二 若敖氏之族的执政与覆灭 229

三 楚国任人唯亲政治制度的形成 233

四 楚县的建立是楚国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变革的基点 237

五 楚庄王问鼎周室、称霸中原 242

第四节 秦国独霸西戎 244

一 秦国的建立与发展 244

二 “择勇猛者而立之”的继统制度 245

三 秦国的县邑与封邑 248

四 秦三置晋君,东进受阻 250

五 秦穆公报殽战之仇,独霸西戎 253

第五节 春秋时期的诸侯小国 257

一 鲁国的“三桓政治”与改制 257

二 郑国子产改制 259

三 宋襄公图霸失败 261

四 卫“复灭国”与工匠起义 262

五 陈国和蔡国 263

第六节 春秋霸主国与诸侯小国的关系 265

一 春秋时期南北霸主和南北两大集团 265

二 霸主国与诸侯小国的关系 268

第六章 春秋争霸战争的尾声 270

第一节 弭兵盟会 270

一 弭兵盟会的背景 270

二 第一次弭兵之盟 272

三 麻隧之战与鄢陵之战 273

四 第二次弭兵之盟 275

第二节 吴越的兴起和图霸 276

一 吴越的兴起 276

二 吴楚柏举之战,楚人迁都於鄀 278

三 吴国北上图霸与灭亡 280

四 越王勾践北上图霸 282

第三节 晋国江山改姓——三家分晋 283

一 采邑制是晋国大族形成的经济基础 283

二 晋国六卿火并与三家分晋 286

第四节 齐国江山改姓——田氏代姜 289

一 齐国的采邑制度与大族的形成 289

二 齐桓公霸业中衰 291

三 田氏代姜 293

第七章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改革与盛世 297

第一节 战国初年的政治形势 297

一 三晋、田齐的建侯开始了战国时代 297

二 战国初年的诸侯国 298

第二节 魏国霸业的兴衰 300

一 魏文侯选贤任能与改革 301

1.魏文侯任用布衣卿相 301

2.李悝改革 303

3.吴起在魏国推行武卒制 304

4.西门豹治邺 305

二 魏灭中山与独霸中原 306

三 魏惠王和逢泽之会 308

四 魏国摒弃人才的政策与霸业的衰落 309

第三节 赵国的“胡服骑射” 311

一 赵国废除贵族世袭制 311

二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12

三 赵惠文后的执政表明王权的集中 313

第四节 韩在战国时期的发展 315

一 韩的建国与发展 316

二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以“术”治国 317

三 申不害之“术”的弊病 320

第五节 齐国的改革与盛世 323

一 齐国的强盛和魏国的衰落 323

二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324

第六节 楚国的改革与盛世 325

一 吴起变法 325

二 楚在战国时期的盛世 328

第七节 秦国的崛起 329

一 商鞅变法 329

二 秦败魏国、向东方发展 332

第八节 燕国的发展与强盛 333

一 燕国的发展 333

二 燕国内乱、齐人袭燕 335

三 燕昭王招贤纳士 337

第九节 诸侯国专制王权的形成 337

一 国君对封君权力的限制使用 338

二 国君对贤能之士的限制使用 340

三 诸侯国君对军权的控制 341

四 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的产生 343

第八章 诸侯列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346

第一节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格局 346

一 “相王”运动 346

二 张仪入秦与合纵连横格局的出现 348

三 五国合纵攻秦 350

四 齐、楚与秦、魏、韩两大政治集团的形成 352

第二节 诸侯列国的兼并战争 353

一 楚国由盛而衰 353

1.蓝田之战 353

2.东保陈城 356

二 齐、秦称帝 357

三 五国合纵伐齐,齐国由盛变衰 359

四 伊阙之战,韩魏益弱 364

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366

第三节 秦的统一 368

一 山东诸国的最后挣扎 368

二 秦国在兼并战争中愈战愈强 370

三 秦统一中国 371

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374

第一节 手工业的发展 374

一 青铜冶炼业的发展 374

二 冶铁业的产生与发展 376

三 漆器和纺织 378

四 建筑业的发展 379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382

一 铁器牛耕的出现 382

二 水利工程的兴修 383

一 春秋时期个体工商业者的出现 386

第三节 商业的发展 386

二 金属货币的出现 388

三 城市的发展 390

第十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392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392

一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392

二 唯物辩证思想的产生 394

三 巫术思想 396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 397

一 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398

二 道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401

三 墨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墨子 404

四 阴阳学说及其代表人物邹衍 406

五 兵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孙子 407

六 名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 409

七 农家学派与许行 410

八 承儒启法的思想家荀子 411

九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413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科技 415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及其优良传统 415

二 灿烂的文学 418

三 音乐的发展 420

四 天文历法的发展 421

五 医学的发展 422

六 科学技术的发展 424

附录 426

三代世系表 426

先秦诸侯国世系表 428

先秦史大事年表 437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440

后记 4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