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编;张希清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8131835;9787208131842
  • 页数:91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1

一、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 1

二、公开、平等、择优:科举考试方法的完备 4

三、经世致用:贡举科目与考试内容的演变 12

四、取士与育才统一:科举与学校相结合 17

五、共治天下:及第授官优待士人 19

第二节 宋朝科举制度研究状况 23

一、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文献及其整理与研究 23

(一)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文献 23

(二)关于宋朝科举制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29

二、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研究 30

(一)第一阶段(1900—1949年) 30

(二)第二阶段(1950—1989年) 31

(三)第三阶段(1990—1999年) 33

(四)第四阶段(2000—2014年) 34

第三节 本卷的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37

一、研究思路 37

二、章节安排 39

第一章 宋朝贡举科目设置 41

第一节 进士科 42

第二节 诸科 52

一、九经科 52

二、五经科 54

三、三礼科 54

四、三传科 55

五、学究科 56

六、开元礼与开宝通礼科 58

七、三史科 60

八、明法科与新科明法科 62

九、经律科 66

第三节 说书举与明经科的迭兴迭废 69

一、说书举 69

二、明经科 70

第四节 经明行修与八行科昙花一现 74

一、经明行修科 74

二、八行科 78

第五节 宋朝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及其原因 81

第二章 宋朝贡举开科制度 85

第一节 宋朝贡举周期的演变 85

一、太祖建隆元年至仁宗嘉祐二年的贡举周期 85

二、仁宗嘉祐二年至南宋末年的贡举周期 89

第二节 宋朝贡举颁布科诏的演变 94

第三节 宋朝贡举的应举资格 99

一、品行端正,未曾犯刑责 99

二、身份清白,非曾为僧道胥吏 101

三、身无期周尊长丧服 104

四、身体健康,未被废疾 105

五、本贯取解,非为寄应 106

六、在学听读一定日限 110

第三章 宋朝贡举解试制度 113

第一节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 113

一、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请解制度 113

(一)家状 114

(二)结保与保状 117

(三)试纸、公卷与乡饮酒礼 119

二、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120

(一)监试官 121

(二)考试官 124

(三)点检官 131

(四)封弥官、誊录官、对读官、巡铺官、监门官 133

(五)举送官 134

三、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 135

(一)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时间 135

(二)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场所 139

四、得解、解额与免解 148

(一)得解与解额 148

(二)免解 165

第二节 转运司解试 174

一、转运司解试的创立与废罢 174

二、转运司解试的考试对象 176

三、转运司解试的解额 181

四、转运司解试的利弊得失 184

第三节 国子监解试 188

一、国子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188

二、国子监解试的考试对象 190

三、国子监解试的解额 195

第四节 开封府解试 197

一、开封府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197

二、开封府解试的考试对象 198

三、开封府解试的解额 200

第四章 宋朝贡举省试制度 204

第一节 得解免解举人赴省试 204

一、到省日期 205

二、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 206

三、结保、召保与保状 208

四、投状、纳卷与引保 212

五、群见与谒先师 214

第二节 省试考试机构与考官 216

一、省试考试机构 216

二、省试官员 218

(一)帘内官 218

(二)帘外官 223

第三节 省试考试时间与场所 227

一、省试考试时间 227

二、省试考试场所 231

第四节 省试省额、奏名与免省试 232

一、省试省额与奏名 232

二、免省试 237

第五章 南宋贡举类省试制度 239

第一节 南宋类省试的渊源 239

第二节 南宋诸路类省试的行废 241

第三节 南宋四川类省试 244

一、四川类省试的行废议论反复 244

二、四川类省试制度 247

(一)四川类省试的时间与场所 248

(二)四川类省试的考官 249

(三)四川类省试的录取名额 252

(四)四川类省试的即家赐第与赴殿试 252

三、四川类省试施行的原因与意义 256

第六章 宋朝贡举殿试制度 260

第一节 殿试制度的创建与确立 260

第二节 殿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267

一、殿试的考试机构 267

二、殿试的考官 269

第三节 殿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 274

一、殿试的考试时间 274

二、殿试的考试场所 277

第四节 唱名赐第 280

一、唱名 280

二、赐第 287

第五节 殿试不黜落制度 300

一、北宋前期的殿试黜落制度 301

二、殿试不黜落制度的形成 305

三、殿试不黜落制度形成的原因 309

第六节 谅阴不殿试及特恩免殿试 315

一、谅阴不殿试 315

二、特恩免殿试 317

第七节 宋朝殿试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318

第七章 宋朝贡举考场管理制度 321

第一节 锁院与别头试制度 321

一、锁院制度 321

二、别头试制度 327

第二节 按榜就座、上请与禁止继烛制度 333

一、按榜就座 333

二、上请制度 335

三、禁止继烛制度 339

第三节 挟书、传义、代笔之禁 343

一、挟书之禁 343

二、传义之禁 350

三、代笔之禁 353

第八章 宋朝贡举考试内容 360

第一节 进士科考试内容 360

一、进士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 360

(一)北宋前期(建隆元年至熙宁四年) 361

(二)北宋后期(熙宁四年至靖康二年) 365

(三)南宋时期(建炎元年至咸淳十年) 377

二、进士科殿试考试内容 380

第二节 明经、诸科考试内容 384

一、明经、诸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 384

(一)九经科 385

(二)五经科 387

(三)三礼科 388

(四)三传科 389

(五)学究科 391

(六)开元礼与开宝通礼科 393

(七)三史科 395

(八)明法科与新科明法科 396

(九)经律科 399

(十)明经科 400

二、明经、诸科殿试考试内容 401

第三节 命题与答卷制度 402

一、经义的命题与答卷制度 402

二、诗赋的命题与答卷制度 412

三、论策的命题与答卷制度 422

第九章 宋朝贡举试卷考校制度 443

第一节 废“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443

一、“公荐”与“行卷”的行禁 443

(一)太祖、太宗朝“公荐”与“行卷”的行禁 444

(二)真宗朝“公荐”与“行卷”的行禁 459

二、“公卷”(“省卷”)的行罢 468

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评说 473

第二节 封弥、誊录制度 481

一、封弥、誊录制度的创立和推行 481

(一)封弥、誊录制度的渊源 481

(二)宋朝封弥、誊录制度的创立和推行 482

二、封弥、誊录制度的主要内容 487

(一)封弥、誊录的机构与官员 487

(二)封弥、誊录的程序 488

(三)封弥字号 489

三、封弥、誊录制度的论争与废复 491

四、封弥、誊录制度下的作弊与防弊 496

(一)密约暗号 497

(二)预买题目 498

(三)拆换试卷 499

(四)誊录灭裂 501

第三节 分等考第、多级评定制度 505

一、分等考第制度 505

二、三级评定制度 509

第十章 宋朝贡举特奏名制度 516

第一节 特奏名制度的创立 517

第二节 特奏名制度概况 522

一、特奏名的资格 522

二、特奏名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 526

三、特奏名的赐第与出官 529

(一)特奏名赐第 530

(二)特奏名出官 536

第三节 特奏名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538

第十一章 宋朝贡举锁厅试制度 545

第一节 锁厅试的设立与应举资格 545

第二节 锁厅试的考试方法 549

第三节 锁厅试的赐第与授官 553

一、锁厅试赐第 553

二、锁厅试授官 555

第四节 锁厅试的特点及意义 557

第十二章 宋朝贡举宗室应举制度 562

第一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创立 562

第二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概况 565

一、袒免亲有官锁应、非袒免亲无官应举 566

二、袒免亲无官取应 572

三、无官宗子量试补官与得解推恩 576

第三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 579

一、宗室应举及量试推恩补官之多 579

二、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582

第十三章 宋朝贡举的期集与恩荣 586

第一节 贡举期集的组织安排 586

一、期集的时间与场所 586

(一)期集时间 586

(二)期集场所 589

二、期集的组织机构——状元局 590

三、期集的经费 592

第二节 贡举期集期间的各种活动 594

一、朝谢 595

二、拜黄甲、叙同年 597

三、谒谢先圣、先师 599

四、赐闻喜宴 600

(一)闻喜宴的设立 600

(二)闻喜宴的时间与场所 600

(三)闻喜宴的参加人员 603

(四)闻喜宴的仪式 605

(五)赐御制诗、御书箴及赐花 607

五、编刊同年小录 612

六、立题名碑 615

第三节 释褐授官 616

一、释褐:赐绿袍、靴、笏 617

二、进士及第授官的变迁 618

三、谅阴罢殿试授官恩典减杀 625

四、龙飞榜授官优渥 628

五、守选:待授官 632

第十四章 宋朝武举制度 635

第一节 宋朝武举制度的废置沿革 635

一、宋朝武举的初置与废罢 635

二、宋朝武举的复置 640

第二节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 644

一、武举科目:平等与绝伦 644

二、武举考试方法 647

(一)奏举考试 647

(二)分级考试 651

三、武举考试内容 667

(一)武艺:步射、马射 668

(二)程文:策问、兵书大义 669

四、武举释褐授官与差遣注授 676

(一)武举释褐授官 676

(二)武举差遣注授 680

第三节 宋朝武举制度的成效与意义 686

第十五章 宋朝制举与词科制度 693

第一节 宋朝制举制度 693

一、宋朝制举考试科目及其沿革 693

二、宋朝制举的应举资格 702

三、宋朝制举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 707

(一)阁试 708

(二)御试 716

四、宋朝制举的授官与差遣 729

五、宋朝制举的衰微 732

第二节 宋朝词科制度 738

一、宏词科 738

二、词学兼茂科 742

三、博学宏词科 745

四、词学科 749

第十六章 宋朝科举的社会作用与影响 753

第一节 宋朝的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 753

一、北宋学校选士的三个阶段 754

(一)州县皆立学,士须在学听读一定时日方许应举阶段 754

(二)立太学三舍法,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并行阶段 756

(三)以三舍法遍行天下,废州郡解试及省试,取士并由学校升贡阶段 758

二、学校选士之法——三舍法 759

(一)三舍法的设立 759

(二)三舍法的完备 761

(三)三舍法的发展与遍行天下 764

三、北宋施行学校选士的作用及其屡遭废罢的原因 770

(一)北宋施行学校选士的作用 771

(二)学校选士屡遭废罢的原因 773

第二节 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776

一、宋朝科举取士之多 776

二、宋代科举取士之多的原因 780

(一)宋代科举取士之多,是与社会阶层的变化相适应的 781

(二)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也是赵宋王朝统治者的需要 782

(三)宋朝科举取士之多,其基础则是经济、文化的发展 786

三、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的关系 788

第三节 宋朝科举与边防 797

一、特免取解 798

二、别场考试 799

三、特奏名递减一举 803

四、特赐及第 805

五、特赐授官 806

附录一 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 812

一、宋元史籍中有关北宋登科人数的记载 813

二、关于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考证 817

(一)建隆元年(960)杨砺榜 817

(二)建隆二年(961)张去华榜 817

(三)建隆三年(962)马適榜 826

(四)乾德元年(963)苏德祥榜 826

(五)乾德二年(964)李景阳榜 826

(六)乾德三年(965)刘察榜 826

(七)乾德四年(966)李肃榜 826

(八)乾德五年(967)刘蒙叟榜 827

(九)开宝元年(968)柴成务榜 827

(十)开宝二年(969)安德裕榜 827

(十一)开宝三年(970)张拱榜 828

(十二)开宝四年(971)刘寅榜 828

(十三)开宝五年(972)安守亮榜 828

(十四)开宝六年(973)宋准榜 829

(十五)开宝八年(975)王嗣宗榜 829

(十六)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榜 829

(十七)太平兴国三年(978)胡旦榜 830

(十八)太平兴国五年(980)苏易简榜 830

(十九)太平兴国八年(983)王世则榜 831

(二十)雍熙二年(985)梁颢榜 831

(二十一)端拱元年(988)程宿榜 832

(二十二)端拱二年(989)陈尧叟榜 833

(二十三)淳化三年(992)孙何榜 833

(二十四)咸平元年(998)孙仅榜 834

(二十五)咸平二年(999)孙暨榜 834

(二十六)咸平三年(1000)陈尧咨榜 835

(二十七)咸平五年(1002)王曾榜 836

(二十八)景德二年(1005)李迪榜 836

(二十九)大中祥符元年(1008)姚晔榜 838

(三十)大中祥符二年(1009)梁固榜 838

(三十一)大中祥符四年(1011)张师德榜 838

(三十二)大中祥符五年(1012)徐奭榜 839

(三十三)大中祥符七年(1014)张观榜 839

(三十四)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齐榜 840

(三十五)天禧三年(1019)王整榜 840

(三十六)天圣二年(1024)宋郊(庠)榜 842

(三十七)天圣五年(1027)王尧臣榜 842

(三十八)天圣八年(1030)王拱辰榜 843

(三十九)景祐元年(1034)张唐卿榜 844

(四十)宝元元年(1038)吕溱榜 844

(四十一)庆历二年(1042)杨寘榜 845

(四十二)庆历六年(1046)贾黯榜 846

(四十三)皇祐元年(1049)冯京榜 847

(四十四)皇祐五年(1053)郑獬榜 847

(四十五)嘉祐二年(1057)章衡榜 848

(四十六)嘉祐四年(1059)刘煇榜 848

(四十七)嘉祐六年(1061)王俊民榜 849

(四十八)嘉祐八年(1063)许将榜 850

(四十九)治平二年(1065)彭汝砺榜 850

(五十)治平四年(1067)许安世榜 851

(五十一)熙宁三年(1070)叶祖洽榜 852

(五十二)熙宁六年(1073)余中榜 852

(五十三)熙宁九年(1076)徐铎榜 853

(五十四)元丰二年(1079)时彦榜 853

(五十五)元丰五年(1082)黄裳榜 854

(五十六)元丰八年(1085)焦蹈榜 855

(五十七)元祐三年(1088)李常宁榜 855

(五十八)元祐六年(1091)马涓榜 856

(五十九)绍圣元年(1094)毕渐榜 856

(六十)绍圣四年(1097)何昌言榜 857

(六十一)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 858

(六十二)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 859

(六十三)崇宁五年(1106)蔡薿榜 859

(六十四)大观三年(1109)贾安宅榜 859

(六十五)政和二年(1112)莫俦榜 860

(六十六)政和五年(1115)何?榜 860

(六十七)重和元年(1118)王昂榜 861

(六十八)宣和三年(1121)何涣榜 861

(六十九)宣和六年(1124)沈晦榜 862

三、有关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问题 868

(一)史籍记载北宋贡举登科人数歧异的原因 868

(二)北宋一代贡举取士究竟几何 870

(三)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特点 871

附录二 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 873

一、宋朝史籍中有关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记载 873

二、关于南宋贡举历榜登科人数的考证 877

(一)建炎二年(1128)李易榜 877

(二)绍兴二年(1132)张九成榜 877

(三)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榜 878

(四)绍兴八年(1138)黄公度榜 879

(五)绍兴十二年(1142)陈诚之榜 879

(六)绍兴十五年(1145)刘章榜 880

(七)绍兴十八年(1148)王佐榜 880

(八)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榜 881

(九)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 881

(十)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榜 881

(十一)绍兴三十年(1160)梁克家榜 882

(十二)隆兴元年(1163)木待问榜 882

(十三)乾道二年(1166)萧国梁榜 883

(十四)乾道五年(1169)郑侨榜 884

(十五)乾道八年(1172)黄定榜 884

(十六)淳熙二年(1175)詹骙榜 884

(十七)淳熙五年(1178)姚颖榜 885

(十八)淳熙八年(1181)黄由榜 885

(十九)淳熙十一年(1184)卫泾榜 886

(二十)淳熙十四年(1187)王容榜 886

(二十一)绍熙元年(1190)余复榜 886

(二十二)绍熙四年(1193)陈亮榜 887

(二十三)庆元二年(1196)邹应龙榜 887

(二十四)庆元五年(1199)曾从龙榜 888

(二十五)嘉泰二年(1202)傅行简榜 888

(二十六)开禧元年(1205)毛自知榜 888

(二十七)嘉定元年(1208)郑自诚榜 889

(二十八)嘉定四年(1211)赵建大榜 889

(二十九)嘉定七年(1214)袁甫榜 890

(三十)嘉定十年(1217)吴潜榜 890

(三十一)嘉定十三年(1220)刘渭榜 890

(三十二)嘉定十六年(1223)蒋重珍榜 891

(三十三)宝庆二年(1226)王会龙榜 891

(三十四)绍定二年(1229)黄朴榜 891

(三十五)绍定五年(1232)徐元杰榜 892

(三十六)端平二年(1235)吴叔告榜 892

(三十七)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 892

(三十八)淳祐元年(1241)徐俨夫榜 893

(三十九)淳祐四年(1244)留梦炎榜 893

(四十)淳祐七年(1247)张渊微榜 893

(四十一)淳祐十年(1250)方逢辰榜 894

(四十二)宝祐元年(1253)姚勉榜 894

(四十三)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 894

(四十四)开庆元年(1259)周震炎榜 895

(四十五)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 895

(四十六)咸淳元年(1265)阮登炳榜 895

(四十七)咸淳四年(1268)陈文龙榜 896

(四十八)咸淳七年(1271)张镇孙榜 896

(四十九)咸淳十年(1274)王龙泽榜 896

三、有关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问题 899

(一)史籍记载南宋贡举登科人数歧异及残缺的原因 899

(二)南宋一代贡举登科者究竟几何 900

(三)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特点 901

参考文献 903

一、古代典籍 903

(一)纪传类 903

(二)编年类 903

(三)纪事本末类 904

(四)诏令奏议类 904

(五)传记类 904

(六)地理类 904

(七)政书类 905

(八)笔记类 905

(九)类书类 906

(十)文集类 907

二、今人论著 909

(一)学术著作(以姓氏笔画为序) 909

(二)博士、硕士论文(以姓氏笔画为序) 910

(三)学术论文(以姓氏笔画为序) 9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