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国统区文学传播形态
国统区文学传播形态

国统区文学传播形态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凌河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5061229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现代性理论视域出发,以国统区文学创作作为具体文本背景,在文化政治学、传播学与文艺学的跨学科间际性扫描中,探视文学艺术生产与现代传播媒介之间构成的内在互动关联,从而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在现代社会建构进程中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下一篇:上海人
《国统区文学传播形态》目录

前言 1

绪论:现代性视域中的国统区文学与传播 1

一、范式的转换:传播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2

二、现代性图景:国统区文化地图测绘 6

上篇 14

第一章 国统区文学的发生发展与媒介资源 14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的载体与现代媒介传播 15

一、纸媒介的繁荣与传播信息的丰富 15

二、电子媒介的勃兴与传播时空的拓展 19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的语境与传播的外部控制 23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控制 23

二、经济景况的影响控制 26

三、政府权力的干预控制 28

第三节 国统区文学的独特存在与传播的内部控制 31

一、战争制约下的国统区文学 31

二、现代传播媒介对国统区文学的改造 35

三、国统区文学对传播媒介存在状态的影响 43

第二章 国统区文学的战争现代性传播理念 46

第一节 战争现代性传播观念的型塑 47

一、战时暴力极权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操控 47

二、国家统制与传播机制的整合 48

第二节 国统区传播观念的军事化秩序 53

一、战时文化理念的绝对化表述 53

二、高度组织的军事集群化 55

三、迅捷有效的军需运输线 57

第三节 作为宣传机器的战争文学意识 59

一、文学宣传鼓动功能的强化 59

二、内在自律性向外在工具性的转换 61

三、二元敌对的战争思维模式的型构 64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传播的空间媒介化样态 69

第一节 战争·身份·公共领域 69

一、战争与传播主体多重身份的认同 69

二、文学公共领域向政治公共领域的转换 74

三、民族国家想象的趋同表达 79

第二节 空间·传媒·巨型叙事 83

一、文学巨型叙事与国家空间的生产 83

二、“缺席”向“在场”的传播空间拓殖 89

第三节 文化统制的规训策略 98

一、文学的大众化与多数群体的策动 98

二、化大众:阶级意识的置换与民族精神的重塑 103

第四章 国统区文学诉求的媒介传播方式 109

第一节 报纸副刊的时空优势传播 109

一、短、频、快的权威言说 109

二、文艺争鸣的即时性战场 111

三、文学写作的编辑引导 113

四、读者信箱的互动式传播 116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文化增殖传播 118

一、阶段性发展与地域性繁荣 118

二、编辑理念的“民间立场”与“俗文学”效应 120

三、文学期刊的范式与文学传播的万象 122

四、阅读群落的明确指向与文学期刊的凝聚力 125

第三节 文学图书出版的控制传播 127

一、出版中心区域的游移与散布 127

二、出版传播主动权的争夺 130

三、图书传播内容的丰富广博 133

第四节 口头文学的大众传播 135

一、“旧瓶装新酒”的通俗化传播 135

二、“说”与“唱”的民间艺术样态 138

三、接受的欣赏性与传播的广泛性 140

第五章 国统区文学叙事的文本传播形态 144

第一节 民族想象泛化的小说传播 144

一、民族国家“共同体”精神的承载 144

二、传统小说叙事策略的更迭 149

三、媒介与小说文本的共生共衍 153

第二节 此唱彼和的诗歌传播 157

一、民族解放战歌的广延性传播 157

二、传播者主体意识的现实性诗思 161

三、七月诗派的战时大众化传播 163

四、现代主义诗艺的障碍传播 166

第三节 轻骑兵式的散文传播 170

一、媒体的推波助澜与散文舆论功能的强化 170

二、传播主体的普遍参与和散文品格的浓墨重彩 173

三、民众期待的热情与报告文学的繁荣 176

四、《野草》与“鲁迅风”杂文文体的继承 179

第四节 文学论争中的文学理论传播 181

一、文学论争的动态性传播 181

二、承续性传播行为与体性论 184

三、“与抗战无关论”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186

四、《讲话》的“意见领袖”导向作用 189

五、自由主义文艺观的“休眠效果” 194

下篇 198

第一章 鸳鸯蝴蝶派:现代文学的市场生产模式 198

第一节 世俗社会的文学消费 199

一、“小报”与廉价的文化市场 199

二、游戏文字与市民的情感消费 201

第二节 大众消费的精神快餐 203

一、大量生产的商业化写作 203

二、大量消费的洋场俗趣 206

三、大量传播的可读性、情节性、易传性 208

第三节 兴也副刊,衰也副刊 211

一、“居中偏左,遇礁即避” 211

二、“读者滋味”的“调剂” 213

三、通俗文本叙事的兴衰 215

第二章 《战国策》:战时期刊的战争策略 219

第一节 战时“体相”与民族国家想象 219

一、现代战争与民族意识 219

二、强国梦想与民族文学表征 224

第二节 崇尚强力的文化政治美学 227

一、强力民族性格的打造 227

二、战争美学的因袭与重释 231

第三节 《野玫瑰》的传播效应 235

一、“英雄意志”的推崇与批判 235

二、“政府行为”与“公众行为”的对抗 238

第三章 主观战斗精神:作为一种理论批评的文学思想传播 241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的传承性传播 241

一、传承“五四”文学传统 241

二、坚守鲁迅文化精神 245

第二节 《七月》与《希望》的群体传播 247

一、“神圣的火线”的同人杂志 247

二、“激情与痛苦”的群体抒写 250

第三节 “主观战斗精神”的内向性传播 252

一、“自我扩张”的主体性认知 252

二、“主观精神作用”的摄取和燃烧 256

第四节 胡风文艺思想的对抗性传播 259

一、传播主体的倔强与偏执 259

二、“集团”传播的负面效应 262

三、“意图谬误”与接受的理解歧义 264

第四章 《华威先生》:讽刺小说的“别样呼喊” 266

第一节 战时的社会控制机制与讽刺小说的传播 266

一、忧患意识的弥散与社会审美的期待 266

二、报纸期刊的传播载体与小说文本的时事化倾向 269

三、传播空间的流散与雅俗兼容的受众审美取向 271

第二节 战时文化选择与小说的暴露讽刺言说 273

一、战时社会畸态与小说文本的框定 273

二、战时文化传播与小说的叙事方式 275

第三节 战争思维模式与暴露讽刺小说的传播反馈 276

一、“歌颂”与“暴露”的不同文化规范论辩 276

二、信息解码与文学自律的调整 280

第五章 《屈原》:历史的政治戏剧化与轰动效应 283

第一节 历史隐喻与政治激情 283

一、历史的翻译与现实的阐释 283

二、“谨遵将令”的创作意旨 285

三、“夫子自道”的个性表达 288

四、“天才式”的激情写作 291

第二节 轰动效应:从舞台空间到媒介空间 294

一、“爆炸了吧”的舞台演出效果 294

二、媒体策动的群情“唱和” 296

第三节 历史精神与史诗同构 298

一、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的“历史精神” 298

二、“史”与“诗”的异质同构 301

后记 3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