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可持续发展学
可持续发展学

可持续发展学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雪英著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702904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
《可持续发展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2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 7

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7

二、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11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17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26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2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7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 34

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7

第二节 邓小平、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9

一、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9

二、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4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5

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56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 57

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战略设想及具体措施 63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与实施 66

第四节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 70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71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73

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 75

第三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78

第一节 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79

一、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79

二、人口与经济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79

三、人口与资源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80

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81

一、人口的发展历史 81

四、人口与环境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81

二、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85

第三节 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89

一、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的有限性 89

二、人口增长与粮食突出的供需矛盾 97

三、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107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人口政策及决策选择 111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 111

二、提高人口生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112

第五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14

一、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114

二、人力资本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16

三、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118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 120

第四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23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经济价值 123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和特征 123

二、自然资源的价值 127

三、自然资源价值量的确定 128

第二节 人类—资源关系的演进历程 130

一、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自然崇拜时期 130

二、以开发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人本位与技术革命时期 131

三、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时期 133

一、土地资源 134

第三节 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状况分析 134

二、森林资源 137

三、草地资源 140

四、淡水资源 141

五、生物资源 146

六、矿产资源 152

第四节 中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选择 156

一、加强资源国情教育,强化全民族的资源危机意识,把珍惜、保护资源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156

二、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157

三、合理利用开发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58

四、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59

五、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要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 160

六、完善立法,加强自然资源的法制建设 161

第五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65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165

一、环境 165

二、环境问题 168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169

一、人类与环境的演进 169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环境保护 173

第三节 日益严重的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 176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176

二、中国的环境问题 183

第四节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5

一、世界环境保护 195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措施 199

第六章 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 209

第一节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9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类型及转变 212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类型 212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14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研究 215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5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9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221

四、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方式理论 224

五、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 229

第四节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探索历程 232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 232

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上半期) 233

三、第三阶段(1978~1989年) 234

四、第四阶段(1987~1995年) 237

第五节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9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239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面临的困难 243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247

第七章 转变消费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254

第一节 消费与可持续消费 254

一、消费与消费模式 254

二、可持续消费 255

三、消费模式的演替 260

四、影响消费模式转变的因素 263

第二节 国际社会对转变消费模式的理论观点和立场 267

一、发达国家的立场观点 267

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 269

一、中国政府关于实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研究和行动 271

第三节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向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转变 271

二、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280

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84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84

一、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284

二、可持续农业的提出 287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要求 288

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进展 290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91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292

一、有利条件 293

二、制约因素 296

第三节 《21世纪议程》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302

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 303

二、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 303

三、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304

四、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306

五、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307

六、发展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 307

第四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08

一、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308

二、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加强资源立法 309

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 310

四、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11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312

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投资新体系 314

七、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 315

八、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 316

第九章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319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319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319

二、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321

第二节 科学技术观的争辩 322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创新 322

二、西方人文主义科技观 327

第三节 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334

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334

二、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38

三、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推动作用 340

第四节 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342

一、理性至上与技术异化 342

二、技术理性主义批判和对技术异化的反思 349

第五节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350

一、科技进步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关键 351

二、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要求实现科技进步 351

四、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社会就业压力 352

三、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需要由科技来引导 352

五、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迫切要求促进科技进步 353

第六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54

第十章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35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358

一、均衡发展战略 358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 362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364

第二节 三大地带差距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367

一、三大地带经济差异分析 367

二、东西差距扩大的原因 369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 375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85

一、加强宏观调控 385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市场协调 386

三、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合理布局全国产业,协调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87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87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 38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389

第二节 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 395

一、功利与实用:传统的发展伦理观 395

二、可持续发展:新型的发展伦理观 398

主要参考文献 4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