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选择论
选择论

选择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书俊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113482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自我选择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选择论》目录
标签:选择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现状 4

三、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10

四、论文立论和主要研究方法 11

第一章 选择的逻辑起点 13

第一节 存在与自我存在 14

一、自我与自我存在 15

二、自我存在的奠基 16

三、自我存在与他我 18

四、自我存在的实现 20

第二节 选择与自由 21

一、选择在词源学和词汇学上的含义 22

二、选择的权利 26

三、自我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度 28

四、自我选择中自由的发挥 32

五、选择的发生 34

第三节 选择与道德 36

一、选择的伦理意指 36

二、选择的道德原则 39

三、选择的价值建构 45

四、自我选择的价值体现 48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存在范式 50

一、质、量、度 51

二、肯定与否定 52

三、不可选择 53

四、绝不选择 54

第二章 选择的依据 56

第一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物质性 57

一、选择的客观物质性——境况 57

二、自我选择的时间性 61

三、自我选择的空间性 68

四、选择的生理机能 72

第二节 选择的内在原因 74

一、自我需求的广泛性决定了选择及选择的多样性 74

二、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实现手段和实现途径 78

三、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目的性 80

四、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层次性 84

第三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现实性 87

一、思维中的自我选择 88

二、现实中的自我选择 90

三、虚拟中的自我选择 92

四、自我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98

五、自我选择的真理取向 102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04

一、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105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107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 110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开放性 111

第三章 选择的主体 118

第一节 选择主体的一般概述 119

一、广义上的选择主体 119

二、狭义上的选择主体 121

三、选择的主体与主体的选择 123

四、选择主体自身 125

第二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机制 128

一、感知能力 128

二、思维能力 133

三、合乎情理的选择 137

四、不合情理的选择 139

第三节 选择主体的表现形式 141

一、个人选择 142

二、集体选择 145

三、民族选择 148

四、阶级选择 151

五、国家选择 152

第四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形成机制 153

一、由地位、荣誉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153

二、由自我反思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157

三、由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162

四、由信仰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 170

第五节 选择主体的外化 176

一、选择主体外化的内涵 176

二、主体选择的外化是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统一 177

三、主体外化的实质 180

第四章 选择的客体 184

一、客体的存在 185

第一节 客体与选择的客体 185

二、选择客体的基本属性 187

三、选择客体的地位 192

四、选择客体的主要内容 194

第二节 选择的客体——观念 197

一、观念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197

二、观念的产生及其后果 204

三、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区分 208

四、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15

第三节 客观事物作为选择的客体 218

一、客观事物的实在性 218

二、客观事物被纳入选择对象的几种情况 223

三、客观事物被确定为选择客体的主观化过程 227

四、客观事物作为客体的最终意义 228

第四节 选择的客体作为理论和作为实践对于主体的区分 230

一、理论和实践作为选择的客体而存在 231

二、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区分 233

三、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联系 236

四、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与作为主体的选择 239

第五章 选择的实现 243

第一节 选择实现的一般途径 244

一、设定阶段 244

二、实施阶段 245

三、总结阶段 248

四、选择实现的代价 249

第二节 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 253

一、自我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 254

二、原始思维模式 257

三、思维控制的感知模式 260

四、思维创造性模式 263

五、科学逻辑验证模式,即至真的欲求 265

六、艺术创造与鉴赏模式,即至美的欲求 267

七、信仰模式,即至善的欲求 270

第三节 机遇与对机遇的把握 274

一、选择与机遇 275

二、选择与机遇期 278

三、选择与战略机遇期 281

四、选择的阈限与把握机遇的迫切性 284

第四节 把握战略机遇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285

一、道路的选择 286

二、后发展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启示与教训 290

三、我国对发展道路的创造性贡献 294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296

五、中国发展道路的对策选择 298

结束语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04

后记 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