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派概观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仁海编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10212222
- 页数:247 页
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 1
一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微粒假说” 1
第一章 有关地球和地壳运动的几个问题 1
二 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2
三 英国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金斯的“潮汐假说” 2
四 苏联天文学家施密特的“俘获假说” 2
五 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的“新星云假说” 3
六 我国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星云说” 4
第二节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及其成因 5
一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5
二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成因 8
一 陆地地形 9
第三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9
二 洋底地形 13
三 大陆边缘地形 16
四 我国的地势 17
第四节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驱动力 19
一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19
二 地壳运动的驱动力 20
第二章 地槽-地台学说 31
第一节 地槽 31
一 地槽的概念 31
二 地槽的演化 33
三 地槽的特征 36
四 地槽(褶皱)区内部构造单元的划分 39
第二节 地台 40
一 地台的概念 40
二 地台的演化 41
三 地台的特征 42
四 地台内部构造单元的划分 44
第三节 槽台学说对地壳演化的基本认识 45
一 褶皱幕 45
二 构造旋回 46
三 构造层 46
四 槽台的转化与地壳演化 47
第四节 对槽台学说的评价 48
第三章 地质力学 50
第一节 构造形迹与结构面 50
一 构造形迹与结构面的概念 50
二 结构面力学性质和分类 50
三 破裂结构面的鉴定特征 51
四 同一结构面力学性质的转化 52
五 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级别 53
第二节 构造体系与构造型式 55
一 构造体系的概念 55
二 构造型式及其确定原则 55
三 构造体系的级别和序次 56
四 构造体系的形成时期 56
第三节 构造体系的主要型式 57
一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58
二 经向构造体系 64
三 山字型构造体系 68
四 新华夏、华夏和华夏式构造体系 78
五 河西构造体系和西域构造体系 82
六 歹字型构造体系 83
第四节 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 86
一 构造体系的复合及其基本形式 86
二 构造体系的联合及其基本形式 89
第五节 构造体系群落与构造体系域的概念 91
一 经向惯性离心力的增量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92
第六节 主要构造体系作有规律展布的原因 92
二 纬向惯性离心力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93
第四章 板块构造学说 95
第一节 大陆漂移的证据 95
一 大陆海岸线的拼合 95
二 地层和构造的相似性 96
三 古气候分带的反常现象 97
四 化石和生物种属的相似性 97
五 古地磁研究的新成就 98
六 洋底扩张现象的发现 100
第二节 大洋地壳的新生、消亡与威尔逊旋回 100
一 大洋地壳的新生和扩张 100
二 大洋地壳的收敛和消亡 107
四 威尔逊旋回 110
三 大洋的封闭和地缝合线的形成 110
第三节 全球板块构造的划分 112
第四节 古板块边界的确定 113
一 地槽褶皱山系 113
二 活动型复理石建造 113
六 双变质带 114
九 地震震中的线状分布 114
七 岩浆岩的分布规律 114
八 内生矿产的分布规律 114
五 混杂堆积或混杂岩体 114
四 蛇绿岩套 114
三 超岩石圈断裂带 114
十 其它 115
第五节 地体概述 115
一 地体的概念 115
二 地体的类型 116
三 地体的边界 116
四 地体拼贴时代的确定 117
五 研究地体的主要途径 117
第六节 中国板块构造轮廓 117
一 中国板块构造的位置 117
二 李春昱对中国板块构造的划分 118
一 稳定区和活动带 122
第一节 稳定区和活动带及其转化 122
第五章 多旋回学说 122
二 中国地槽的发生 127
三 中国地槽与地台的接触关系 128
四 中国地槽的转化方式 128
第二节 中国地槽的多旋回发展 129
一 中国地槽发展在时间上的多旋回性 129
二 中国地槽发展在空间上的迁移规律 129
第三节 中国构造旋回的划分 133
一 阜平旋回 133
三 中条旋回 134
四 武陵旋回 134
二 五台旋回 134
五 扬子旋回 135
六 兴凯旋回 135
七 加里东旋回 136
八 华力西(海西)旋回 136
九 阿尔卑斯旋回 137
第四节 中国主要构造单元的划分 140
一 地台区 142
二 地槽褶皱区 144
第五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 148
一 太古代至早元古代——中朝准地台的形成 148
二 晚元古代——古中国地台的形成 148
五 中、新生代——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两构造域的形成和发展 149
四 中寒武世至二叠纪——古亚洲的逐步形成 149
三 震旦纪晚期至早寒武世——古中国地台的解体 149
第六章 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 153
第一节 断裂与断裂带 153
一 断裂的孕育和发展 153
二 断裂活动的方式 154
三 断裂体系的基本类型 156
四 断裂(带)的分类 158
五 全球性断裂网格 161
六 中国大陆区断裂网格 161
第二节 断块 162
一 断块的概念 162
二 断块的分类 163
三 断块的活动方式 164
四 块缘和块内构造应力的分析 168
五 断块运动的力源 170
第三节 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控制作用 170
一 前期断裂控制后期褶皱 170
二 深层构造控制浅层构造 177
第四节 中国断块构造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80
一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原则 180
二 中国及邻区断块构造的空间特征 182
三 中国地质历史五大构造发展阶段概述 184
二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学说的建立 196
一 地洼区的发现 196
第一节 地洼区的发现与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学说的建立 196
第七章 地洼学说 196
第二节 三大基本构造单元的发展过程 197
一 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197
二 地台区的发展过程 200
三 地洼区的发展过程 200
第三节 地洼区的主要特征 203
一 结构方面 203
二 沉积建造方面 204
三 构造变动方面 207
四 岩浆活动方面 207
五 变质作用方面 208
六 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地貌方面 209
七 地球物理特征方面 210
八 深部地壳构造方面 211
九 矿床方面 211
第四节 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11
一 大地构造单元类型的划分 211
二 大地构造区的分区系统 214
第五节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214
一 地槽区 214
二 地台区 216
三 地洼区 217
三 晚元古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2
二 早元古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2
一 太古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2
第六节 中国地壳发展的动“定”转化史 222
四 早古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4
五 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5
六 中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5
七 新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7
第七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特点 228
一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系统 228
二 中国五大构造系及其应力分析 230
三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发展的力源机制 233
第一节 地壳镶嵌构造的波浪运动 234
第八章 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234
第二节 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网 235
一 中国地壳斜向波浪状镶嵌构造格局 235
二 中国构造网中的地块 238
三 在中国斜向构造网上叠加的东西构造带和南北构造带 238
四 东亚套山字型构造体系 239
第三节 中国镶嵌构造的波浪发展 240
第四节 镶嵌构造波浪运动的派生特点 241
第五节 中国镶嵌构造图案形成的机制 243
一 全球四大波浪体系的形成 243
二 中国大地构造应力场的分析 243
参考文献 246
- 《大地文章》陈世旭著 2019
- 《皮卡兄弟 1 大地上的小脚印》曹文轩 2019
- 《大地耳目》刘华 2019
- 《全球构造图集》李江海主编 2014
-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德)纳韦德·凯尔曼尼(Navid Kermani)著 2019
- 《编译原理及编译程序构造 第3版》云挺 2019
- 《大地湾文化概说》宋进喜 2018
- 《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白芸,李家成主编 2019
- 《建筑识图与构造》王文仲主编 2014
- 《兴蒙造山带中部晚古生代晚期构造演化及旅游地学研究》李红英,李鹏举,柳长峰著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