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大地构造学派概观
大地构造学派概观

大地构造学派概观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仁海编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10212222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
《大地构造学派概观》目录

第一节 地球的起源 1

一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微粒假说” 1

第一章 有关地球和地壳运动的几个问题 1

二 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2

三 英国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家金斯的“潮汐假说” 2

四 苏联天文学家施密特的“俘获假说” 2

五 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的“新星云假说” 3

六 我国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星云说” 4

第二节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及其成因 5

一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5

二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成因 8

一 陆地地形 9

第三节 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9

二 洋底地形 13

三 大陆边缘地形 16

四 我国的地势 17

第四节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驱动力 19

一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19

二 地壳运动的驱动力 20

第二章 地槽-地台学说 31

第一节 地槽 31

一 地槽的概念 31

二 地槽的演化 33

三 地槽的特征 36

四 地槽(褶皱)区内部构造单元的划分 39

第二节 地台 40

一 地台的概念 40

二 地台的演化 41

三 地台的特征 42

四 地台内部构造单元的划分 44

第三节 槽台学说对地壳演化的基本认识 45

一 褶皱幕 45

二 构造旋回 46

三 构造层 46

四 槽台的转化与地壳演化 47

第四节 对槽台学说的评价 48

第三章 地质力学 50

第一节 构造形迹与结构面 50

一 构造形迹与结构面的概念 50

二 结构面力学性质和分类 50

三 破裂结构面的鉴定特征 51

四 同一结构面力学性质的转化 52

五 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级别 53

第二节 构造体系与构造型式 55

一 构造体系的概念 55

二 构造型式及其确定原则 55

三 构造体系的级别和序次 56

四 构造体系的形成时期 56

第三节 构造体系的主要型式 57

一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 58

二 经向构造体系 64

三 山字型构造体系 68

四 新华夏、华夏和华夏式构造体系 78

五 河西构造体系和西域构造体系 82

六 歹字型构造体系 83

第四节 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 86

一 构造体系的复合及其基本形式 86

二 构造体系的联合及其基本形式 89

第五节 构造体系群落与构造体系域的概念 91

一 经向惯性离心力的增量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92

第六节 主要构造体系作有规律展布的原因 92

二 纬向惯性离心力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93

第四章 板块构造学说 95

第一节 大陆漂移的证据 95

一 大陆海岸线的拼合 95

二 地层和构造的相似性 96

三 古气候分带的反常现象 97

四 化石和生物种属的相似性 97

五 古地磁研究的新成就 98

六 洋底扩张现象的发现 100

第二节 大洋地壳的新生、消亡与威尔逊旋回 100

一 大洋地壳的新生和扩张 100

二 大洋地壳的收敛和消亡 107

四 威尔逊旋回 110

三 大洋的封闭和地缝合线的形成 110

第三节 全球板块构造的划分 112

第四节 古板块边界的确定 113

一 地槽褶皱山系 113

二 活动型复理石建造 113

六 双变质带 114

九 地震震中的线状分布 114

七 岩浆岩的分布规律 114

八 内生矿产的分布规律 114

五 混杂堆积或混杂岩体 114

四 蛇绿岩套 114

三 超岩石圈断裂带 114

十 其它 115

第五节 地体概述 115

一 地体的概念 115

二 地体的类型 116

三 地体的边界 116

四 地体拼贴时代的确定 117

五 研究地体的主要途径 117

第六节 中国板块构造轮廓 117

一 中国板块构造的位置 117

二 李春昱对中国板块构造的划分 118

一 稳定区和活动带 122

第一节 稳定区和活动带及其转化 122

第五章 多旋回学说 122

二 中国地槽的发生 127

三 中国地槽与地台的接触关系 128

四 中国地槽的转化方式 128

第二节 中国地槽的多旋回发展 129

一 中国地槽发展在时间上的多旋回性 129

二 中国地槽发展在空间上的迁移规律 129

第三节 中国构造旋回的划分 133

一 阜平旋回 133

三 中条旋回 134

四 武陵旋回 134

二 五台旋回 134

五 扬子旋回 135

六 兴凯旋回 135

七 加里东旋回 136

八 华力西(海西)旋回 136

九 阿尔卑斯旋回 137

第四节 中国主要构造单元的划分 140

一 地台区 142

二 地槽褶皱区 144

第五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 148

一 太古代至早元古代——中朝准地台的形成 148

二 晚元古代——古中国地台的形成 148

五 中、新生代——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两构造域的形成和发展 149

四 中寒武世至二叠纪——古亚洲的逐步形成 149

三 震旦纪晚期至早寒武世——古中国地台的解体 149

第六章 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 153

第一节 断裂与断裂带 153

一 断裂的孕育和发展 153

二 断裂活动的方式 154

三 断裂体系的基本类型 156

四 断裂(带)的分类 158

五 全球性断裂网格 161

六 中国大陆区断裂网格 161

第二节 断块 162

一 断块的概念 162

二 断块的分类 163

三 断块的活动方式 164

四 块缘和块内构造应力的分析 168

五 断块运动的力源 170

第三节 基底构造对盖层构造的控制作用 170

一 前期断裂控制后期褶皱 170

二 深层构造控制浅层构造 177

第四节 中国断块构造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80

一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原则 180

二 中国及邻区断块构造的空间特征 182

三 中国地质历史五大构造发展阶段概述 184

二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学说的建立 196

一 地洼区的发现 196

第一节 地洼区的发现与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学说的建立 196

第七章 地洼学说 196

第二节 三大基本构造单元的发展过程 197

一 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197

二 地台区的发展过程 200

三 地洼区的发展过程 200

第三节 地洼区的主要特征 203

一 结构方面 203

二 沉积建造方面 204

三 构造变动方面 207

四 岩浆活动方面 207

五 变质作用方面 208

六 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地貌方面 209

七 地球物理特征方面 210

八 深部地壳构造方面 211

九 矿床方面 211

第四节 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11

一 大地构造单元类型的划分 211

二 大地构造区的分区系统 214

第五节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214

一 地槽区 214

二 地台区 216

三 地洼区 217

三 晚元古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2

二 早元古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2

一 太古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2

第六节 中国地壳发展的动“定”转化史 222

四 早古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4

五 晚古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5

六 中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5

七 新生代的大地构造轮廓 227

第七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特点 228

一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系统 228

二 中国五大构造系及其应力分析 230

三 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发展的力源机制 233

第一节 地壳镶嵌构造的波浪运动 234

第八章 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234

第二节 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网 235

一 中国地壳斜向波浪状镶嵌构造格局 235

二 中国构造网中的地块 238

三 在中国斜向构造网上叠加的东西构造带和南北构造带 238

四 东亚套山字型构造体系 239

第三节 中国镶嵌构造的波浪发展 240

第四节 镶嵌构造波浪运动的派生特点 241

第五节 中国镶嵌构造图案形成的机制 243

一 全球四大波浪体系的形成 243

二 中国大地构造应力场的分析 243

参考文献 2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