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文明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文明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文明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殷理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10057575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精神,按照新时期党对政协的新要求,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处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发挥政协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民主制国水平,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等问题。
《政治协商制度与政治文明发展》目录

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

第一节 政党政治简述 1

一、政党与政党政治 1

二、从国体和政体角度看政党政治 5

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0

四、无产阶级国家的政党制度 16

第二节 从统一战线到政治协商会议 20

一、由不合作到合作的政党关系 20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21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2

四、多党合作制的历史萌芽 24

五、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25

六、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2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7

一、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的历史、性质和特点 27

二、多党合作制与多党制或两党制的区别 33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制度最根本的特点 35

第二章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文明的关键 38

第一节 政治文明的发展 38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 38

二、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39

三、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 41

四、政治文明演进的一般走向 43

五、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结构 44

六、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作用 45

第二节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48

一、政治参与和公民参与 48

二、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50

三、政治参与的形式、目的和影响因素 51

四、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 52

第三节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8

一、多党合作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58

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涵义 59

三、只有完善多党合作制才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61

四、民主建设要做好无党派人士的工作 63

第三章 新的定位:执政党和参政党 65

第一节 中共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到执政党的重大转变 65

一、这种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新的起点 65

二、党内外的各种环境也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66

三、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政党到代表公共权力的执政党 67

第二节 新型的政党制度:共同目标下的执政党和参政党 72

一、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73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态势 74

三、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新发展 76

第三节 依法执政: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 80

一、依法行政是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81

二、依法执政的基础工程:健全政党法律制度 82

三、加强中国政党法律制度建设的若干原则 87

第四节 体现中国文化智慧:团结、合作、和谐 90

一、政治协商:反映了崇尚和谐的中华文化 90

二、荣辱与共: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政通人和的为政之道 93

三、肝胆相照: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谐合作的中华智慧 94

第四章 政治文明新发展:执政党的新理念 96

第一节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制度建党和制度治党 96

一、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96

二、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98

三、加强制度建设需把握好几个关系 99

第二节 执政新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01

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101

二、依法执政:市场经济国家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 105

三、科学执政:全球化背景下党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 109

第三节 共同目标下的执政与参政 115

一、振兴中华: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共同目标 115

二、“三个代表”: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的治国思路 117

三、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119

四、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 120

第五章 政治协商,发挥政治联盟优势 123

第一节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 123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123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25

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126

四、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128

五、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 129

第二节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内容与形式 129

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 130

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133

第三节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程序 135

一、程序是实现内容的重要保障 136

二、制定协商规划 137

三、健全民主党派参与内外事活动制度 138

四、健全民主党派调研考察制度 139

五、拓宽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渠道 140

第六章 民主监督,完善科学决策程序 141

第一节 民主监督的内容和形式 141

一、民主监督的意义 141

二、民主监督的性质和内容 142

三、民主监督的核心和关键是法律监督 144

四、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形式 145

第二节 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 147

一、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重要的政党职能 147

二、党委会议定期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 149

三、完善特约人员工作是拓宽民主监督渠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49

四、正确处理民主监督与法律保证的关系 150

五、执政党虚心接受监督,才能使民主监督落到实处 151

第三节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153

一、民主监督的现状 153

二、构建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 155

三、地方政协要发挥民主监督职能 160

四、中共党委要主动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 161

第七章 参政议政,提高民主治国水平 163

第一节 参加国家政权 163

一、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一项坚定不移的方针 164

二、共同基础一致性的参加政权 165

三、原则区别下的差异性 168

第二节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170

一、和党外人士合作是中共长期不动摇的方针 170

二、通过人大,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工作 172

三、通过议政会的方式是民主党派参与决策的好体制 173

四、通过民主协商会参与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174

第三节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175

一、民主党派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前提是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175

二、民主党派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分工体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177

三、政协是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渠道 179

第四节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182

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保证人民参与的重要制度保障 183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证 185

第八章 加强政协制度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189

第一节 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代表性强 189

一、民主党派建设的目标 189

二、科学总结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191

三、切实推进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的伟大工程 193

第二节 思想建设为核心 195

一、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 195

二、加强思想建设的主要措施 197

第三节 组织建设为基础 200

一、组织建设的原则 200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 202

三、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204

四、加强机关建设,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运转 204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05

第四节 制度建设为保障 206

一、健全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206

二、当前亟需建立健全的几项制度 208

三、加强民主党派机关和基层组织的建设 210

第五节 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 211

一、民主党派组织的基本原则 212

二、进步性和广泛性统一是民主党派的政党特点 213

三、民主党派干部建设坚持“四化”方针 216

第九章 各级政协组织的实践:做法、经验与成就 218

第一节 省级政协组织的实践案例 218

一、内蒙古:组织民主党派考察,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218

二、贵州省:抓组织建设,提升政协自身能力 221

三、江苏省:公开选拔民主党派干部的实践和思考 229

四、河北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案工作的制度化 236

第二节 各地市政协以及部门的案例:做法、经验和成就 241

一、无锡市:民盟的参政议政活动 241

二、贵州毕节试验区:探索多党合作新模式 243

三、检察院:特约检查员的参政议政作用 247

四、审计部门:广东省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做好审计工作 251

第十章 政协新使命: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55

第一节 新时期转变旧思路,树立科学发展观 255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观念的创新 255

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56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257

四、科学发展观要求“五个统筹”协调发展 258

第二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协工作的创新 259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根本性思想 259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政协工作的创新 262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协机关工作的效能 265

第三节 政协机关在建立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 266

一、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266

二、人民政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68

三、发挥民主党派独特优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71

主要参考文献 2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