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昆虫真菌学
昆虫真菌学

昆虫真菌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蒲蛰龙,李增智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3709713
  • 页数:715 页
图书介绍:
《昆虫真菌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1

第一章 概论 1

一、昆虫与真菌的关系 2

(一)致病 3

(二)寄生 4

(三)腐生 7

(四)共生 7

(五)携播 8

(六)噬菌 9

(七)竞争 10

(八)捕食 11

二、虫生真菌与昆虫真菌病 12

(一)虫生真菌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分布 12

(二)虫生真菌的地理分布 13

(三)虫生真菌的寄主范围 15

三、昆虫共生真菌 17

(一)外共生 17

(二)内共生 22

四、昆虫真菌学及以菌治虫的发展历史 23

(一)菌丝及其变态 30

第二章 形态学 30

一、营养体 30

(二)双型现象 34

(三)变形体和组织体 34

二、菌落特征 36

三、产孢方式与产孢结构 37

(一)有性生殖及有性孢子 37

(二)无性生殖及无性孢子 41

(二)有性生殖 53

(一)无性生殖 53

一、真菌生殖 53

第三章 生物学和生理学 53

(三)准性生殖 55

二、生活史 56

(一)生活史的类型 56

(二)无性过程中的核动态 64

三、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 66

(一)碳源 67

(二)氮源 68

(三)矿物质 69

(一)温度 71

四、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71

(二)湿度 73

(三)氢离子浓度 74

(四)光照 75

第四章 毒素 76

一、虫生真菌毒素的发现与种类 76

(一)毒素的发现 76

(二)白僵菌的毒素 78

(三)绿僵菌的毒素 81

(四)其他虫生真菌的毒素 85

二、毒素的分离、应用与合成 88

(一)毒素的分离方法 88

(二)破坏素的提纯 89

(三)毒素的应用 91

(四)毒素的人工合成 92

第五章 致病病理学 93

一、虫生真菌的致病和寄主昆虫的抗病 93

(一)虫生真菌的致病过程 93

(二)昆虫抗真菌病的体系 95

二、入侵寄主的机制 99

(一)孢子的附着 100

(二)孢子的萌发 101

(三)穿透寄主体壁 103

(四)在寄主血腔内发育 104

三、罹病昆虫的病理变化 107

(一)组织病理变化 107

(二)生理病理变化 108

(三)超微结构变化 110

第六章 流行病学 112

一、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12

二、病原的传播和延续 115

(一)传播扩散 116

(二)延续宿存 117

三、流行病的时空动态 119

(一)昆虫疾病的空间动态 119

(二)昆虫疾病的时间动态 121

(三)流行病的系统分析 125

四、昆虫真菌流行病的类型 127

(一)虫草流行型 128

(二)虫霉流行型 128

(三)球孢白僵菌流行型 129

(四)座壳孢流行型 129

(六)机会病原流行型 130

(五)被毛孢流行型 130

五、流行病对寄主昆虫的控制 131

(一)控制力的表现方面 131

(二)种群密度与流行 133

(三)昆虫的生态型与流行 133

(四)遗传性与流行病 134

(五)流行病与其他天敌的配合 135

六、流行病的诱发调整 136

(二)流行病的诱发调整 137

(一)真菌病原的引入定殖 137

第七章 遗传学原理和育种实践 141

一、真菌的遗传体制 141

(一)基因重组 143

(二)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 147

二、虫生真菌的育种 156

(一)诱变育种 156

(二)杂交育种(Ⅰ)——准性生殖杂交 159

(三)杂交育种(Ⅱ)——原生质体融合 161

第八章 鞭毛菌亚门 172

一、含虫生种的属检索 172

第二篇 分类篇 172

二、雕蚀菌属 173

(一)属的特征 173

(二)分种检索 174

三、其他属 180

(一)链壶菌属 180

(二)蝇壶菌属 182

(三)腔壶菌属 183

(四)链枝菌属 183

(五)线囊霉属 184

(七)拟丝囊霉属 186

(六)库奇霉属 186

(八)艾特金霉属 187

第九章 接合菌亚门 189

一、接合菌纲 189

(一)毛霉目中的虫生真菌 190

(二)虫霉目的鉴定特征 191

(三)虫霉目的分类系统 193

(四)虫霉目的分属检索 194

(五)虫霉目各属及其代表种的特征 198

二、毛菌纲 221

一、概述 224

第十章 子囊菌亚门 224

二、蜂的重要病原——球囊霉属 225

三、虫草属 228

(一)虫草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228

(二)虫草无性型的确定与培养 231

(三)分类 236

(四)重要种的特征 238

四、虫壳及其他虫生子囊菌 252

(一)虫壳属 252

(二)亚肉座菌属 253

(三)多腔菌属 254

(四)丛赤壳属 255

(五)柄赤壳属 256

第十一章 担子菌亚门 257

一、概述 257

二、隔担耳属 259

(一)属的特征 260

(二)如何鉴定隔担耳 263

三、拟锈菌属 268

第十二章 半知菌亚门 271

一、概述 271

二、含虫生种的属的检索 274

三、腔孢纲 282

四、丝孢纲 286

(一)无孢目 286

(二)其他各目 289

第三篇 应用篇 362

第十三章 虫生真菌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策略 362

一、虫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策略的变迁 362

二、虫生真菌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地位 366

(一)虫生真菌作为IPM系统的组分 366

(二)虫生真菌在IPM中应用策略的生态学基础 371

三、虫生真菌在IPM中的应用方式 375

(一)真菌杀虫剂 376

(二)引种定殖 379

(三)接种式放菌 382

(四)环境调控 383

第十四章 防治农业害虫 387

一、白僵菌的应用 387

(一)球孢白僵菌 387

(二)布氏白僵菌(卵孢白僵菌) 390

二、金龟子绿僵菌的应用 392

三、莱氏野村菌的应用 393

四、其他半知菌的应用 394

五、虫霉的应用 396

六、虫生真菌与其他治理手段的配合 398

(一)与化学农药的配合 398

(二)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配合 402

(三)与天敌昆虫的配合 402

(四)与栽培措施的配合 403

第十五章 防治森林害虫 405

一、森林生态系的特点及害虫综合治理 405

(一)森林生态系的特点 405

(二)森林害虫的综合治理 406

二、蛀干及干材害虫防治 407

(一)绿僵菌的应用 409

(二)白僵菌的应用 411

三、地下越冬害虫的防治 413

(一)粉拟青霉的生物学特性和毒力 413

(二)菌剂作用下幼虫数量的变动及影响因子 416

(三)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 418

四、食叶及枝梢害虫的防治 419

(一)防治时机和条件 420

(二)以诱发真菌病扩散流行为目的的防治 421

(三)地面放菌方法 422

(四)飞机放菌 424

第十六章 防治经济作物害虫 426

一、被毛孢的应用 426

二、座壳孢的应用 429

三、绿僵菌的应用 432

四、白僵菌的应用 435

五、轮枝孢的应用 437

六、拟青霉的应用 438

七、虫霉的应用 440

八、其他真菌的应用 441

第十七章 防治卫生害虫 442

一、半知菌的应用 443

(一)棒孢蚊霉 443

(二)金龟子绿僵菌 445

(三)球孢白僵菌 446

(四)柱孢弯颈霉 446

二、鞭毛菌的应用 447

(一)雕蚀菌 447

(二)链壶菌 449

三、虫霉(接合菌)的应用 451

(三)其他鞭毛菌 451

(一)堪萨斯噬虫霉 453

(二)堆集噬虫霉 453

(三)乳突巴科霉 453

(四)弯孢虫疫霉 454

(五)库蚊虫霉 454

第十八章 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的安全性 455

一、虫生真菌的寄主范围及寄主专化性 455

二、对蜜蜂及其他传粉昆虫的影响 457

三、对家蚕的影响 458

(一)家蚕的真菌病及其防治 459

(二)家蚕白僵病的发生与应用白僵菌防治害虫的关系 462

四、对天敌节肢动物的影响 464

第十九章 对人和脊椎动物的安全性 469

一、人和脊椎动物的真菌病 469

(一)真菌毒素病 469

(二)真菌变态反应 470

(三)真菌感染 472

二、虫生真菌引起的人体重要真菌病 473

(一)虫霉病 473

(二)白僵菌病 476

三、真菌杀虫剂的注册对安全性测试的要求 477

(三)抗真菌药物 477

(一)一级测试 478

(二)二级测试 479

(三)三级测试 479

四、几种主要虫生真菌的安全性测试 480

(一)球孢白僵菌 481

(二)金龟子绿僵菌 485

(三)粉拟青霉 486

五、生产中孢子粉尘的防护 487

一、大量生产 489

第二十章 真菌杀虫剂的大量生产 489

(一)液体发酵 491

(二)固体发酵 498

(三)双相发酵 502

二、采收、贮藏及质量检验 504

(一)采收 504

(二)贮藏 505

(三)质量检验 506

三、真菌杀虫剂的制剂 507

(一)制剂的标准及适用性 510

(二)剂型 511

四、真菌杀虫型的注册 514

(二)有效成分的生物学特性 515

(一)产品化学 515

(三)毒理学资料 516

(四)残留或生态资料 516

第二十一章 虫生真菌的综合开发利用 519

一、虫生真菌与昆虫疾病 519

二、虫生真菌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523

三、虫生真菌与杂草生物防治 524

四、虫生真菌与药物资源开发 526

一、标本采集及识别 532

(一)采集前的准备 532

第四篇 技术篇 532

第二十二章 标本的采集、识别、处理和保存 532

(二)采集方法 534

二、标本处理及保存 538

(一)标本处理 539

(二)致病性试验 541

(三)标本及菌种的鉴定 542

(四)标本及菌种的保存 542

(一)分离样品的采集和运送 545

一、菌种的分离 545

第二十三章 菌种的分离、培养及保藏 545

(二)样品的处理 546

(三)分离操作 546

(四)单菌丝和单孢子分离 547

(五)细菌的排除方法 548

二、培养 550

(一)培养的营养料 550

(二)培养的环境条件 551

(三)培养方法 552

(四)培养基 553

三、菌种保藏 554

(一)传代培养保藏法 555

(二)低温保藏法 556

(三)液体石蜡保藏法 556

(四)沙管保藏法 557

(五)土壤保藏法 557

(六)冷冻干燥保藏法 557

(七)液氮保藏法 558

(八)蒸馏水保藏法 558

一、光学显微镜观察 560

(一)制片与观察 560

第二十四章 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技术 560

(二)石蜡切片 565

(三)显微摄影 565

二、电子显微镜的研究方法 569

(一)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570

(二)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570

第二十五章 生化技术 572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572

(一)基本设备和试剂 573

(二)操作程序 574

二、血清学技术 575

(一)抗原的制备 576

(二)抗血清的制备 576

(三)血清学鉴定方法 578

第二十六章 原生质体技术 582

一、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再生 582

(一)培养基的制备 582

(二)酶的制备 583

(三)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实验程序 584

(一)培养基及助融剂的制备 586

(二)原生质体融合 586

二、原生质体融合 586

(三)融合产物的检定 588

三、原生质体诱变 590

(一)培养基的制备 590

(二)诱变处理 590

(三)突变株的筛选 590

第二十七章 生物测定 592

一、生测试验设计 593

二、生测试验步骤 595

(一)菌液制备 595

(二)供试昆虫 596

(三)接种 597

(四)观察和记载 598

三、数据处理 599

(一)剂量—死亡率测定 599

(二)时间—死亡率测定 606

参考文献 608

附录 中国虫生真菌名录 656

SUBJECT INDEX 675

FUNGAL INDEX 684

INSECT INDEX 703

跋 7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