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幼坡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4643661
  • 页数:1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属综合利用地震工程学、地震社会学以及城市灾害管理学等基础理论,我国唐山大地震、日本阪神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城市灾害避难于避难场所、避难动机、避难选择与避难行动,避难生活与震后恢复、重建,避难场所的安全保障,避难场所的安全保障,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防灾公园以及国内外城市避难场所、避难实践与规划建设情况。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目录

第一章 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 1

1.1 避难 1

1.1.1 定义 1

1.1.2 避难方式 2

1.1.3 避难情报 7

1.2 避难疏散场所 8

1.2.1 定义 8

1.2.2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 8

1.2.3 避难空间设施 10

1.2.4 避难所功能的变化 14

1.3 避难圈 16

1.3.1 基本概念 16

1.3.2 避难圈与避难行动 16

1.3.3 避难圈的规模 18

1.4 灾害、避难、避难疏散所与避难圈的关系 19

第二章 避难动机、避难选择与避难行动 23

2.1 避难动机 23

2.1.1 概述 23

2.1.2 不避难 24

2.1.3 避难 25

2.2 避难选择 27

2.2.1 避难开始时间 27

2.2.2 避难方向 28

2.2.3 避难疏散场所 29

2.2.4 就寝与不就寝 30

2.2.5 避难交通工具 30

2.3 避难行动 31

2.3.1 设立避难指挥机构 31

2.3.3 实施交通管制 32

2.3.2 编制避难行动规划 32

2.3.4 规划建设指定避难疏散场所 33

2.3.5 规划建设备用避难所 34

2.3.6 避难劝告与引导 34

2.3.7 保护避难弱者人群 35

2.3.8 治安管理 35

第三章 避难生活与震后恢复、重建 37

3.1 概述 37

3.2.1 起始阶段(震后一周的时间内) 38

3.2 避难生活的阶段性 38

3.2.2 稳定阶段(震后一周到一个月左右) 39

3.2.3 缩小阶段(震后一个月左右到震后3个月左右) 40

3.2.4 撤消阶段(4月初到8月2日) 40

3.2.5 “待机所” 40

3.3 避难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41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3.3.2 解决途径 43

3.4.1 地震灾害对城市GDP的影响 45

3.4.2 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GDP的变化模式 45

3.4 避难生活与震后恢复、重建 45

3.4.3 震后城市恢复与重建 47

第四章 避难疏散场所的安全保障 53

4.1 避难所的安全评价 53

4.1.1 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53

4.1.2 环境安全评价 54

4.1.3 规模安全评价 55

4.1.4 设施安全评价 56

4.1.5 评价指标 56

4.2.2 安全措施 59

4.2 避难疏散道路的安全保障 59

4.2.1 安全要求 59

4.2.3 安全管理 60

4.3 避难疏散场所的抗震性能 61

4.4 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火性能 64

4.4.1 关东大地震的惨痛教训 64

4.4.2 避难疏散场所的防火措施 67

4.5.1 瘟病蔓延苗头 72

4.5.2 防疫灭病的主要措施 72

4.5 防疫灭病 72

4.5.3 大灾之后无大疫 75

第五章 避难疏散场所规划 77

5.1 概述 77

5.2 避难疏散场所规划指南 78

5.2.1 一般规定[15,16] 78

5.2.2 规划依据 78

5.3 规划指标要求[3,14,15,16] 79

5.4.2 安全性、公平性与自愿原则 81

5.4.1 就近避难原则[15,16] 81

5.4 规划原则 81

5.4.3 “平灾结合”原则 82

5.4.4 家喻户晓原则 83

5.4.5 避难与救灾的时序原则 83

5.4.6 步行原则 84

5.4.7 功能原则 84

5.4.8 多用途原则 84

5.5 规划内容 85

5.4.10 灵活性原则 85

5.4.9 动态性原则 85

5.6 规划程序 87

5.6.1 避难人口与分布 87

5.6.2 避难疏散场所 88

5.6.3 避难道路 88

5.6.4 避难疏散场所的安全性诊断 88

第六章 避难资源及其配置 89

6.1 避难资源[56~58] 89

6.1.1 避难人力资源 90

6.1.2 避难物资资源 91

6.1.3 避难技术资源 94

6.1.4 避难时间资源 95

6.2 避震资源的来源 95

6.3 城市群(圈)综合防灾协作协调 98

6.4 避难资源的配置 99

6.4.1地震灾害人员死亡率的预测模型[60] 99

6.5.1 唐山大地震实际灾情调查 104

6.5 唐山大地震实际灾情调查 104

6.4.2 设想地震下唐山市人员震害预测 104

6.5.2 唐山大地震的主要资源损失 105

6.5.3 震亡率地域分布(等地域震亡率线) 107

6.5.4 房屋建筑倒塌率的地域分布(等倒塌率线) 108

6.6 避难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 110

6.6.1 以震中为圆心的同心圆配置 110

6.6.2 按不同地质地段配置 112

6.6.3 按地域震亡率与房屋建筑倒塌率配置 115

6.7 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的调整 116

7.1 概述 117

第七章 防灾公园 117

7.2 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61,62] 120

7.3 防灾设施 123

7.3.1 入口形态 123

7.3.2 外围形态 123

7.3.3 避难疏散场所(公园内面积较大的自由空间与绿地) 124

7.3.4 公园道路 124

7.3.5 直升机坪 124

7.3.6 抗灾贮水槽 124

7.3.10 临时厕所 125

7.3.11 灾时广播设备 125

7.3.7 灾时水井 125

7.3.9 散水装置 125

7.3.8 水池、水景设施 125

7.3.12 灾时通信设施 126

7.3.13 避难标示设施 126

7.3.14 灾时发电设备 127

7.3.15 灾时照明电源设备 127

7.3.16 抗灾减灾资源物资储备仓库 127

7.3.17 管理机构 128

7.4 规划原则与程序 129

7.4.1 规划原则 129

7.4.2 规划程序 130

7.5 防灾公园的防灾系统 132

7.6 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 134

7.7 北京市的防灾公园 135

7.7.1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65,66] 135

7.7.2 海淀公园 137

8.1.1 相关法律法规 139

8.1 中国 139

第八章 国内外地震避难疏散场所 139

8.1.2 规划建设 140

8.1.3 中国台湾省的地震避难疏散场所 142

8.2 日本 144

8.2.1 历史沿革 144

8.2.2 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146

8.2.3 避难实践 147

8.2.4 防灾公园[49,50,61,62] 152

参考文献 1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