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隋唐五代史学
隋唐五代史学

隋唐五代史学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保成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00049148
  • 页数:507 页
图书介绍: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全书共分14章,系统分析了隋唐五代史学发展的脉络,宏观考察微观研究相结合,描绘了一部隋唐五代史学的全景图。
《隋唐五代史学》目录
标签:史学

导论 1

第一章 大规模修史的准备——隋代史学 6

第一节 古籍搜集与整理 6

第二节 前代史的续撰 11

一、南朝史修撰 12

二、北朝史修撰 15

三、通古之作 16

第三节 皇家垄断国史 17

一、地理方志 24

第四节 史料积累的成绩 24

二、杂史、杂传 27

三、典志 28

四、佛教史籍 29

第二章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等五代史 32

第一节 从诏修“六代史”到设馆修“五代史” 32

一、诏修“六代史” 32

二、设馆修“五代史” 34

三、私修“五代史” 37

第二节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 39

一、纪、传的特点 39

二、十志“惟通前后、本末兼明” 47

第三节 南朝梁、陈书 52

一、关于《梁书》 52

二、关于《陈书》 56

第四节 北朝齐、周书 60

一、《北齐书》 60

二、《周书》 64

第三章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 69

第一节 “御撰”《晋书》 69

一、修撰缘起 70

二、思想特点 73

三、编纂体例 75

第二节 “编次别代,共为部秩”的南、北史 81

一、修撰始末 81

二、编纂特点 85

第四章 史馆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93

第一节 史馆的建置与构成 93

第二节 史料积累制度化 99

一、《起居注》和《时政记》 99

二、各部门报送史馆文书 104

三、遗闻佚事及行状、文集 106

一、修史重心转变 108

第三节 几项重要调整 108

二、国史体例变化 110

三、修史方式变通 111

第五章 国史的系统修撰 114

第一节 实录的纂集 114

第二节 “国史”的编撰 125

一、纪传体“国史” 125

二、编年体“国史” 129

第三节 国史的体制与价值 131

一、体制与性质 131

二、价值与得失 136

第六章 图书整理与史籍研究 141

第一节 图书整理与著录 141

一、搜集与著录 141

二、整理与著录 145

三、私家著录 147

第二节 类书地位确立 149

第三节 几部重要史籍研究 157

一、中唐以前的《春秋》研究 157

二、“三史”研究 159

一、刘知几私撰《史通》 166

第七章 中唐以前史学的总结 166

第一节 《史通》的私撰与结构 166

二、《史通》的结构 169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 172

一、“实录直书” 173

二、“激扬名教” 177

三、“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矛盾统一 178

四、具有两重性的“理” 180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82

一、系统总结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编纂更趋规范 182

二、系统考察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史学史先河 184

三、提出史家修养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 187

四、提出修史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编纂不断完善 189

五、推动史学评论迈上独立发展之途 190

第八章 史学发展的转折 191

第一节 中唐以前的史论 191

一、议政论史及其代表《贞观政要》 191

二、“天人关系”与“古今关系”新认识 197

第二节 新起《春秋》学及其影响 202

一、《春秋》学悄然兴起 202

二、对《春秋》的新诠释 206

三、影响与评价 216

第三节 先期道学对史学的渗透 220

一、史学功用的转换 221

二、是非、善恶标准的变化 223

三、“良史”观念的转变 225

四、如何理解“直笔” 226

第四节 中唐以后的史学趋势 228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典志 235

一、典志新特点 235

第九章 从“礼法刑政”探“政理”的《通典》 235

二、典志的演变 240

第二节 创立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 242

一、杜佑生平与《通典》纂修 242

二、《通典》的“篇第之旨” 247

第三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 250

一、从“体要”探“政理” 251

二、酌古通今,既弊思变 254

三、记述礼仪,考察社会 263

四、凡为著述,诚要审详 269

第四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萌芽 271

一、“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问题 272

二、“节目之间,未为明备”的问题 273

三、“会要”的萌芽 274

第十章 图经地志的新发展 276

第一节 图经总志的绘制与编纂 276

一、前期的图经地志 276

二、“安史”乱后的图经地志 280

第二节 保存最早的总志——《元和郡县图志》 283

一、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 283

二、《元和郡县图志》的篇卷结构 286

一、京城 290

第三节 面向社会、拓展视野的一方志书 290

二、地方 292

三、域外 300

第十一章 史学范围进一步扩大 304

第一节 杂史新著大量涌现 304

一、杂史之属 305

二、杂传记之属 314

第二节 小说向历史笔记演变 316

一、志人类著述 319

二、考订辩证类著述 325

三、杂俎类著述 328

第三节 诏令与奏议独立门类 331

一、诏令集编纂 331

二、奏议集集录 332

第四节 “文之将史”的趋向 338

一、散体逐渐取代骈体,文章由抒情为主转向说理、叙事为主 339

二、文风由浮华转而质实,逐渐走向通俗 342

三、“载一人之事,以垂于世”的传记遍文集 348

第十二章 反映社会风貌的专门著述 353

第一节 皇家修谱与私家撰述 353

一、皇家修谱 354

二、私家撰述 357

第二节 佛教史籍门类扩展 362

一、纂集部 362

二、传记部 365

三、目录部 369

四、音义部 371

五、佛教史著述 374

第三节 乐舞、书画之史 375

一、乐舞史籍 375

二、书画史著述 378

一、搜集史料与组织纂修 385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唐史修撰 385

第一节 皇家撰集唐史 385

二、书名之辨 388

三、史料来源 391

第二节 《旧唐书》的特点与内容 401

一、“纂修须按于旧章” 403

二、“褒贬或从于新意” 412

第三节 数量繁多的私撰唐史 417

一、传世著述 417

二、道教史籍 423

三、散佚著述 424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的国史与野史 427

第一节 史馆制度的延续 427

第二节 皇家国史的纂集 434

第三节 各国野史的撰录 440

附录 447

一、《新唐书》的纂修及特点 448

二、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475

三、一部研治两《唐书》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谦《新旧唐书合注》 484

引用书目 496

后叙:人生历沧桑 学海冶性情 5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