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城市学总论  上
城市学总论  上

城市学总论 上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国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7231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城市学总论》是人民出版社继2009年6月、2010年8月先后出版《城市论》(上中下三卷)、《城市怎么办》(1~12卷)之后推出的又一城市学研究成果。本书直击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与问题,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欣赏性,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城市学工具书、科普书、参考书、教科书。作为工具书,读者可以从中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答案和线索;作为科普书,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脉络;作为参考书,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方面推进城市化的经验;作为教科书,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城市的生命存在、分辨城市的生命容颜、把握城市的生命脉搏、识别城市的性格差异、倾听城市的情感诉求、捕捉城市的精神意象,发现城市的“基因信息”和“遗传密码”,进而适应、把握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和时代脉膊,并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城市学总论 上》目录
标签:总论 城市

(上册) 2

第一章 绪论 2

1.1 城市概念 2

1.1.1 聚落与城市 2

1.1.2 城市定义 4

1.2 城市功能 8

1.2.1 城市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 8

1.2.2 城市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 10

1.2.3 城市功能变化 11

1.2.4 城市功能定位 13

1.3 城市特征 17

1.3.1 城市的集约性 17

1.3.2 城市的高效性 18

1.3.3 城市的综合性 18

1.3.4 城市的开放性 19

1.3.5 城市的系统性 20

1.4 城市地位与作用 22

1.4.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23

1.4.2 城市是文化进步的载体 23

1.4.3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4

1.4.4 城市是国家和制度的象征 24

1.4.5 城市是农村建设的引导者 25

1.4.6 城市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 25

1.5 城市界定法 26

1.5.1 国际城市界定法 26

1.5.2 中国城市界定法 28

1.5.3 城市的分类 31

1.6 城市学学科性质 34

1.6.1 整体性 35

1.6.2 综合性 35

1.6.3 应用性 36

1.6.4 本土性 36

1.6.5 交叉性 36

1.7 城市学产生与发展 37

1.8 城市学理论体系、学科关系与研究对象 39

1.8.1 城市学理论体系 39

1.8.2 城市学学科关系 40

1.8.3 城市学研究对象 43

1.9 城市学研究基本观念、重点问题与重要关系 44

1.9.1 城市学研究的基本观念 44

1.9.2 城市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48

1.9.3 城市学研究的重要关系 55

1.10 城市学研究方法 57

1.10.1 方法论 57

1.10.2 研究方法 58

1.10.3 研究技术 60

第二章 城市发展史 65

2.1 城市起源 65

2.1.1 防御说 66

2.1.2 宗教说 66

2.1.3 生产力说 67

2.1.4 社会分工说 67

2.1.5 商业起源说 68

2.1.6 人文主义说 68

2.1.7 地利说 68

2.2 世界城市发展史 69

2.2.1 早期城市 69

2.2.2 中世纪城市 96

2.2.3 近代城市 101

2.2.4 现代城市 105

2.3 中国城市发展史 107

2.3.1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107

2.3.2 秦汉时期的城市 108

2.3.3 魏晋、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城市 109

2.3.4 明清时期的城市 112

2.3.5 中国近代时期的城市 113

2.3.6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特点 115

2.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城市 118

第三章 城市学基础理论 127

3.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五位领导人论城市 127

3.1.1 毛泽东论城市 127

3.1.2 邓小平论城市 130

3.1.3 江泽民论城市 136

3.1.4 胡锦涛论城市 141

3.1.5 习近平论城市 146

3.2 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158

3.2.1 关于城市的产生 158

3.2.2 关于城市的功能 160

3.2.3 关于城市发展的前景 163

3.3 系统论 165

3.3.1 系统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 165

3.3.2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167

3.3.3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70

3.3.4 系统的分类 172

3.3.5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174

3.3.6 城市系统的特点 179

3.4 控制论 181

3.4.1 控制论及其产生与发展 181

3.4.2 控制与控制论系统 184

3.5 行为科学 190

3.5.1 需要 190

3.5.2 动机 199

3.5.3 行为 200

3.5.4 激励与改造 201

3.6 公共经济理论 203

3.6.1 外在性与市场失灵 204

3.6.2 公共产品与政府的经济作用 205

3.6.3 城市政府经营公共事业的政策选择 206

3.6.4 公共事业的财源 207

3.7 规模经济理论 208

3.7.1 最佳城市规模与合理城市规模 210

3.7.2 产业项目成组布局与城市功能组织 212

3.7.3 门槛人口与千人指标 213

3.8 城市布局理论 213

3.8.1 集中式建设布局模式 214

3.8.2 分散组团式建设布局模式 214

3.8.3 组群式建设布局模式 215

3.8.4 同心圆模式 216

3.8.5 扇形模式 216

3.8.6 多核模式 216

3.9 城市竞争力理论 217

3.9.1 城市竞争力有关的代表性理论 217

3.9.2 城市竞争力定义 222

3.9.3 城市竞争力特征 227

3.9.4 城市竞争力要素 228

3.9.5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229

3.10 城市现代理论 232

3.10.1 现代化 232

3.10.2 城市现代化 235

3.10.3 确定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39

3.10.4 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 241

3.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3.1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242

3.1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45

3.11.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247

3.11.4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248

3.11.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251

3.11.6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支撑因素 255

3.11.7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256

第四章 城市化 259

4.1 城市化概述 259

4.1.1 城市化概念 259

4.1.2 城市化起点 261

4.1.3 城市化前提 262

4.1.4 城市化类型 263

4.1.5 城市化测定 265

4.1.6 城市化特点 266

4.1.7 城市化阶段 271

4.2 城市化理论 278

4.2.1 区位理论 278

4.2.2 空间理论 278

4.2.3 发展理论 279

4.2.4 配第—克拉克定理 280

4.2.5 库兹涅茨理论 280

4.2.6 “推—拉”理论 282

4.2.7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82

4.2.8 人口迁移转变假说 283

4.3 城市化规律 285

4.3.1 从时间维度上看 285

4.3.2 从空间维度上看 286

4.3.3 从质态维度上看 289

4.3.4 从量态维度上看 293

4.4 城市发展战略 295

4.4.1 城市发展战略意义 295

4.4.2 城市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297

4.4.3 城市发展战略基本原则 298

4.4.4 城市发展战略主要内容 300

4.4.5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程序 302

4.4.6 城市发展战略实施 304

4.5 城市定位 305

4.5.1 城市空间定位——寻找空间的坐标价值 305

4.5.2 城市特色定位——差异化的优势建构 306

4.5.3 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美学的哲学价值 307

4.5.4 城市功能定位——自己寻找的历史价值 308

4.5.5 城市产业定位——世界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一环” 309

4.5.6 城市文化定位——“城市文化资本”的张扬 310

4.5.7 城市属性定位——“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311

4.5.8 城市精神定位——一个永续的动力创新 312

4.6 城市转型 313

4.6.1 城市发展的路径表现 313

4.6.2 城市生命周期的经济动因:产业长周期 318

4.6.3 城市转型的目的:通过调整波峰防止衰退、促进繁荣 323

4.6.4 城市转型的动力 324

4.6.5 中国的城市转型 325

4.7 中国城市化特点 328

4.7.1 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城市化 328

4.7.2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329

4.7.3 城市化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330

4.7.4 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 330

4.7.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331

4.8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332

4.8.1 城市动力机制的含义 332

4.8.2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表现形式 332

4.9 中国城市化发展 339

4.9.1 从“物本”到“人本” 339

4.9.2 从“优先”发展到“统筹”发展 343

4.9.3 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 346

4.9.4 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 350

4.10 中国城市化目标 353

4.10.1 统筹城乡发展的城市化 353

4.10.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354

4.10.3 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355

4.10.4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 356

第五章 城市系统 357

5.1 城市系统概念体系 357

5.1.1 城市主体 358

5.1.2 主体聚集 359

5.1.3 非线性发展 360

5.1.4 要素流 362

5.1.5 目标多样性 362

5.1.6 特点标识 363

5.1.7 内部模型和系统积木块 364

5.2 城市系统内部结构 367

5.2.1 城市社会系统 367

5.2.2 城市经济系统 368

5.2.3 城市生态系统 368

5.2.4 城市空间系统 370

5.3 城市系统生命体特征 374

5.3.1 城市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具有生命体的新陈代谢特征 374

5.3.2 城市的发展壮大具有生命体的生长发育特征 375

5.3.3 城市对环境的感应能力具有生命体的应激性特征 377

5.3.4 城市结构的自我进化具有类似于生命体的遗传现象 377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379

6.1 空间概念 379

6.1.1 空间竞争 381

6.1.2 空间垄断 381

6.1.3 空间定价 381

6.1.4 空间均衡 382

6.1.5 空间偏好(或区位偏好) 383

6.1.6 空间扩散 383

6.1.7 空间相互作用 384

6.2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 385

6.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及典型模式 386

6.3.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386

6.3.2 城市空间结构典型模式 393

6.4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401

6.4.1 自然因素 401

6.4.2 经济因素 401

6.4.3 技术因素 402

6.4.4 人口因素 402

6.4.5 政府因素 403

6.4.6 土地因素 404

6.5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405

6.5.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405

6.5.2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 407

6.5.3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机制 415

6.6 城市居住空间 420

6.6.1 城市居住空间及特征 420

6.6.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422

6.6.3 中国居住空间结构主要特征 424

6.7 城市公共空间 426

6.7.1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 426

6.7.2 城市公共空间性质与特点 426

6.7.3 城市公共空间组成 427

6.7.4 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428

6.8 城市交通空间 430

6.8.1 城市交通 430

6.8.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 430

6.8.3 TOD模式与城市空间 432

6.9 城市开发区 437

6.9.1 城市开发区意义 437

6.9.2 城市开发区演进 438

6.9.3 城市开发区分类 442

6.9.4 城市开发区动力机制 445

6.9.5 城市开发区发展趋势 447

第七章 城市区域 453

7.1 城市区域概述 453

7.1.1 区域 453

7.1.2 经济区域 454

7.1.3 城市区域 459

7.1.4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461

7.2 城市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463

7.2.1 梯度推进理论 463

7.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464

7.2.3 城镇体系理论 466

7.2.4 区域空间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 467

7.2.5 卫星城市理论 468

7.3 城市群(体系) 470

7.3.1 城市群概述 470

7.3.2 城市群形成机制 475

7.3.3 城市群——中国城市化主体形态 479

7.3.4 中国城市群发展对策 4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