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简明史学史
中国简明史学史

中国简明史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瞿林东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08121744
  • 页数:4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着重于史学脉络的概括,时序与专题的综合阐述以及专题兼顾时序的深入分析,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全书剖析精到、论说简明、征引翔实,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特点、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成果,是一本专业理论价值较高的学术专著。
《中国简明史学史》目录
标签:史学

绪言 1

上编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 13

第一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上) 13

第一节 史学的产生与成“家” 13

一、远古的传说与原始的历史意识 13

二、官书、史诗和国史 16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 20

四、“成一家之言” 24

五、“正史”的创立 27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与转折 31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 31

二、撰述“正史”的高潮 35

三、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 42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下) 53

第三节 史学的繁荣与嬗变 53

一、史学的繁荣 53

二、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 60

三、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层 65

四、总结与嬗变 71

第四节 史学走向近代的趋势与科学化道路 78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 78

二、史学走向近代的趋势 81

三、史学的科学化道路 89

中编 史家、史书和史学方法 101

第三章 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 101

第一节 史官制度 101

一、先秦时期的史官 101

二、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 103

第二节 修史机构 104

一、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 104

二、唐初以后的修史机构 107

第四章 史家私人著史的历史地位 115

第一节 史家私人著史的成就 115

一、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 115

二、史家私人史著撰述的成就 116

第二节 史家私人著史的历史地位 118

一、史家私人史著撰述的特点 118

二、史家私人史著撰述的历史地位 128

第五章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 136

第一节 史书内容的不断丰富 136

一、史书从属于经书时期 136

二、史书之种类的增多和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 137

第二节 史书的外部形态 140

一、史书表现形式的发展 140

二、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 142

三、典制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 144

四、学案和评论 146

五、表和图及多种体裁综合运用的趋势 149

第三节 史书的内部结构 151

一、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内部结构 151

二、断限、标目和编次 153

三、记时、记地和记人 155

四、载言、载文和征引 160

五、议论和注释 162

六、辩证的体例思想遗产 164

第六章 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法 166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繁富 166

一、历史文献的积累 166

二、历史文献的整理 170

三、历史文献的利用 182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85

一、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185

二、近代的历史研究方法 195

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方法 204

下编 史学的理论、规律和传统 215

第七章 历史观念 215

第一节 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几种历史观念 215

一、“天命”史观的产生及其动摇 215

二、“天道”与“人道” 219

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224

四、关于历史进程的初步认识 226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 229

一、“天”的新解和天人关系 229

二、“天人关系”上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发展 233

三、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37

四、“时势”与“事理” 241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 247

一、穷、变、通、久的思想传统 247

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250

三、“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事势之流,相激使然” 251

四、五德终始说和朴素进化观 253

第四节 关于历代“成败兴坏之理” 258

一、“国将兴,听于民” 258

二、“逆取”与“顺守” 260

三、谀臣、积聚、风教与兴亡成败 266

四、“兴亡论”种种 269

第五节 关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认识 274

一、“诸夏”“诸夷”与多民族的历史 274

二、《徙戎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性错误 277

三、炎黄象征与历史共识 281

第六节 “英雄”与“时势” 288

一、君主论的几种主要见解 288

二、“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291

三、风云际会,时势造英雄 295

四、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 297

第七节 历史观念的变革 304

一、历史批判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304

二、近代进化论和历史变革思想 307

三、唯物史观和历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310

第八章 史学理论(上) 314

第一节 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 314

一、历史意识 314

二、史学意识 316

第二节 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 319

一、史才、史学、史识 319

二、史德 321

三、史法和史意 324

第三节 书法和信史 329

一、“书法无隐”的古老传统 329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 330

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333

第四节 采撰与历史事实 335

一、采撰的原则 335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 337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 339

第五节 史论艺术与历史见识 341

一、丰富的史论遗产 341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 341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344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 346

第六节 史文表述与审美要求 348

一、“善序事理”与“良史之才” 348

二、“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349

三、闳中肆外与史笔飞动 351

第九章 史学理论(下) 355

第七节 史学的社会功能 355

一、“居今识古,其载籍乎” 355

二、“彰往而察来” 357

三、蓄德与明道 361

第八节 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论 364

一、事实、褒贬、文采 364

二、“直道”与“名教” 365

三、会通与断代 369

四、关于“蔽真”、“失真”、“溢真”的辩证认识 373

五、知人论世与史家评价 377

第九节 近代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 382

一、“新史学”的理论价值 382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理论的新发展 387

第十章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 393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393

一、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 393

二、史书的内容与形式之辩证的关系 397

三、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趋势 399

第二节 优良的史学传统 407

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恢宏的历史视野 407

二、史家之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408

三、史学之求真与经世的双重使命 412

四、坚守史学的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 417

后记 421

参考文献 435

索引 4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