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勇,高弟主编;吴财芳,易同生,洪愿进副主编
  • 出 版 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4617394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开展调查、分析和研究,建立了以可采量和富集程度为基础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分析了贵州省煤层气资源量及其分布规律,获得了对贵州省煤层气资源特性和储量的认识,提出了主要煤田煤层气开发的技术方案模式。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目录

第一章 煤层气资源评价基础 1

第一节 煤层气勘查开发和研究现状 1

一、煤层气资源预测和评价情况 1

二、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 3

三、煤层气勘查和开发试验 5

四、煤矿瓦斯的抽采和利用 6

第二节 煤田地质概况 9

一、区域地层和含煤地层 9

二、地质构造及其控煤作用 14

三、岩浆活动 19

四、水文地质条件 20

第三节 煤炭资源及其分布 21

一、煤炭资源概况 22

二、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 23

三、煤炭资源的层域分布 24

四、煤炭资源的煤类分布 25

第四节 评价方法和实物工作量 26

一、评价的内容和目的 26

二、评价的流程和技术方法 27

三、评价结果的表述和提交 33

四、实物工作量 34

第二章 煤层及其物质组成 35

第一节 上二叠统煤层厚度及其分布特点 35

一、六盘水煤田煤层厚度及其分布特点 35

二、织纳煤田煤层厚度及其分布特点 44

第二节 煤的岩石学组成 46

一、显微煤岩组分组成 46

二、显微煤岩类型组成 48

第三节 煤的化学组成 49

一、煤中硫分含量及其分布特点 49

二、煤中灰分产出特征及其分布 51

三、煤的挥发分产率及其分布特点 53

四、煤化作用程度 53

第四节 煤的孔隙率和孔隙结构 55

第三章 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 60

第一节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 60

一、地质类比法 60

二、实测解吸数据外推法 60

三、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 61

四、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 61

第二节 煤层气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布 62

一、煤层气化学组成的统计特征 62

二、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区域分布 63

三、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层位分布 64

第三节 煤层含气量及其分布 67

一、煤层气各组分含量的统计特征 67

二、煤层甲烷含量的区域分布 69

三、煤层甲烷含量的层位分布 73

第四节 煤层含气性的垂向分布和风化带深度 76

一、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垂向分布 76

二、煤层甲烷含量的垂向分布 79

三、煤层气风化带的深度 83

第五节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因素 85

一、煤层含气量的煤质控制 85

二、煤层厚度与煤层含气量的关系 88

三、富气中心的沉积—水文—构造条件耦合控制 90

四、富气中心的埋深—构造—水文条件耦合控制 92

第四章 煤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 96

第一节 煤层渗透性的预测方法 96

一、注入压降试井法 96

二、测井曲线解释法 96

三、数值模拟法(应力渗透率) 96

四、构造曲率法 97

第二节 煤体结构和煤层裂隙的发育特征 97

一、煤体结构的实际观测 97

二、煤体结构的测井解释 99

三、六盘水煤田煤层裂隙的发育特征 100

四、织纳煤田煤层裂隙的发育特征 103

第三节 煤层渗透性的地球物理测井解释 105

一、煤层渗透性的测井曲线预测方法 105

二、煤层测井渗透性的统计特征 107

三、煤层测井渗透性的分布 107

第四节 煤层气试井渗透率的发育和分布 109

一、煤层气试井渗透率的统计特征 110

二、煤层气试井渗透率的分布 111

三、影响煤层气试井渗透率发育的地质因素 112

第五章 煤层气能量系统及其地质控制 118

第一节 煤层气能量系统的构成和显现 118

一、煤储层的三相物质组成 118

二、煤储层的弹性能 120

三、煤储层压力和流体动力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121

四、煤层气能量系统的评价方法 122

第二节 含煤地层的地下水动力条件 124

一、地下水动力场与煤储层压力的相互作用原理 124

二、异常高压的煤层气显示特征 125

三、基于水头高度换算的等效煤储层压力 126

四、等效煤储层压力随埋深的分布 131

第三节 煤层试井压力及其分布 133

一、煤层试井压力的统计特征 134

二、煤层试井压力的分布特征 135

三、构造应力场对煤层试井压力的影响 137

第四节 煤层气能量系统的地质控制因素 139

一、煤层气能量系统的显现特征 139

二、煤层气能量系统和成藏效应 147

第六章 煤层气资源及其可采潜力 150

第一节 煤层气资源量的估算参数 150

一、煤层含气性参数的取值 150

二、煤层气可采率参数的取值 150

三、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分级 161

第二节 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估算结果 164

一、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的统计特征 164

二、煤层气地质资源的区域分布 166

三、煤层气资源量的层域分布 171

四、煤层气资源深度分布的特征 175

第三节 煤层气资源的可采潜力 180

一、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 180

二、煤层气可采资源的基础类级 183

三、煤层气井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185

四、煤层气试验井排采结果分析 192

第七章 煤储层的可改造性及其技术选择 195

第一节 煤储层的可改造性及其地质控制 195

一、煤储层伤害的地质影响因素 195

二、煤储层增渗的可行性与地质影响因素 197

三、煤储层气体可注入/置换性与地质影响因素 198

四、煤层工程稳定性的地质影响因素 199

第二节 煤层气地面井开采技术适应性分析 201

一、地面井原位开采技术的地质约束和适应性 201

二、地面井排水降压技术的地质约束和适应性 203

三、地面井煤储层增渗的地质约束和技术适应性 207

四、煤储层注气增产的地质约束和技术适应性 215

第三节 煤层气抽采模式和优先技术 218

一、应力约束型煤层气资源的卸压抽采技术 219

二、应力—压力协同释放煤层气的抽采技术 223

三、煤层气分类开采的模式和技术选择 224

第四节 煤层气地面勘查开发试验先导区的选择和描述 231

一、中岭—坪山区块的地质概况 231

二、中岭—坪山区块的煤储层描述 235

三、中岭—坪山区块的煤层气资源潜力 240

四、中岭—坪山区块的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建议 244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245

一、建立了以可采量和富集程度为基础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 245

二、阐明了上二叠统煤层含气性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246

三、分析了上二叠统煤层渗透性的发育状况及其地质控制特点 247

四、阐释了煤层能量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煤层气成藏效应 249

五、评价了煤层气资源的数量特征及其可采潜力 252

六、分析了煤储层的可改造性特征,提出了煤层气开采适用技术建议 255

参考文献 2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