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上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上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立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31863
  • 页数:7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本着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自觉和信心,紧扣核心话题、诠释文本、人文语境三大原则,展开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至当代哲学思潮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考察和梳理,从而全影式地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潮的历史发展脉胳,旨在探讨构成中国哲学各时期的哲学思潮是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华哲学思潮未来走向以及中华哲学在当代的理论思维形态。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上》目录

绪论 1

一、哲学与哲学思潮 1

二、标志中国哲学创新的三规则 5

三、中国哲学的哲学规定 8

四、实现中国哲学转生的和合学 12

五、《国语》诠释文本的选择 15

六、中国哲学思潮史的分期 16

第一编 先秦元创期的道德之意哲学思潮 23

第一章 哲学思潮的人文语境 23

一、巫术与礼乐文化 24

二、德、力、富兼人 28

三、道术裂而不断 32

第二章 “六经”为诸子依傍的诠释文本 39

一、“六书”与“六经” 39

二、诸子之学的开新 43

三、文本诠释的特点 49

第三章 《周易》的阴阳之道 63

一、上古时代的三易之法 64

二、政治决疑的功能 65

三、保合太和的道术宗旨 68

四、与时偕行的理论思维 73

五、民族精神的塑造 75

六、中华思维的孕育 79

七、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81

第四章 “五经”道德论 84

一、何谓时代哲学思潮 84

二、潜哲学的巫术文化 86

三、“绝地天通”的改革 89

四、礼乐文化的主导 93

五、信仰体系的改革 96

六、道德之意的追求 100

七、《易经》论道德 102

八、《尚书》的道德价值理性 105

九、《诗经》讲德论道 111

十、《周礼》的德性道艺 118

第五章 道家的道德之意 122

一、道学之所谓道学 123

二、道家与《归藏》易 133

三、人学的精神价值 136

四、可道与恒道的追究 140

五、理想人格的追求 144

六、道儒为中国哲学的两轮 153

第六章 儒家的道德体认 157

一、儒学之谓儒学 157

二、道与德核心话题的体贴 165

三、孔、孟、荀之道的融合 168

四、儒学价值理想的追求 173

五、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185

第七章 管仲道德法三和合 209

一、道与德和合 210

二、天、地、人三道和合 213

三、四维为立国之本 224

四、道法礼德的关系 229

第八章 墨翟的救治社会之道 237

一、墨家的道德意蕴 237

二、衡量是非的三表法 250

三、墨家哲学的人文精神 260

第九章 孙武、孙膑兵道兵德 270

一、儒、道、墨的兵道观 270

二、兵家的道德意蕴 274

三、修道与保法 278

第十章 法术之学的融突 292

一、法、术、势的融突和合 292

二、法的规定和功用 295

三、法、术、势的意蕴 298

四、法术之学的人性根基 303

五、法术之学的道德之意 306

第二编 秦汉奠基期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潮 321

第十一章 法、道、儒人文价值的导向 321

一、由法向黄老的转向 321

二、独尊儒学 325

三、儒学的法定化 330

第十二章 《公羊春秋》的文本依傍 336

一、法、道、儒的冲突 336

二、经学诠释文本的选择 340

三、《公羊春秋》的社会价值 344

第十三章 诸子之学的和合 350

一、《吕氏春秋》的道术路线图 350

二、天人因应的为政治国之学 356

三、核心话题转换的端倪 360

第十四章 道家的究天人之际 365

一、人道效法天道 366

二、《淮南子》究天道而接人事 370

三、天人相通相感 376

四、形、神、气和合 380

五、人道无为而为 383

第十五章 儒家天人相应之道 389

一、陆贾行仁义、法先王的思想 389

二、贾谊“民为万世之本”的哲学 393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哲学 400

四、中华礼乐文化的开显 418

第十六章 扬雄的太玄哲学 436

一、究天人相应 437

二、复孔子正道 441

三、太玄哲学 448

第十七章 王充的天人之间 456

一、符瑞是应说 457

二、性命善恶决定论 464

三、天的二重性 471

四、感知、思知和学知 478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发展期的有无之辨哲学思潮 485

第十八章 玄学思潮的人文语境 485

一、清谈玄理 485

二、玄远之学 492

三、道儒会通 496

第十九章 “三玄”的文本依傍 499

一、“三玄”的唯变所适 499

二、“三玄”文本选择的依据 503

第二十章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 514

一、天地万物以无为本 514

二、崇本息末的追究 517

三、一与多的思议 522

四、崇本举末的体认 525

五、有情无情之辨 528

六、名教本于自然 534

第二十一章 阮籍、嵇康的越名任心哲学 539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 539

二、养生与难养生 547

三、声无哀乐论 552

第二十二章 裴頠的崇有论 556

一、护名教而斥自然 556

二、《崇有论》的世界图式 559

三、自生而必体有 562

第二十三章 郭象的独化自生哲学 566

一、名教自然冥合说 567

二、独化自生论 574

三、自因、自为、自得、自有说 579

第四编 隋唐深化期的性情之原哲学思潮 593

第二十四章 哲学核心话题的转换 593

一、儒、释、道三教融突 593

二、性情之原的转生 600

第二十五章 佛、道、儒诠释的经典 609

一、佛教各宗的宗经 609

二、道教各派依傍的经典 620

三、儒教与《大学》、《中庸》 622

第二十六章 探赜佛性之原(上) 625

一、玄佛融通 626

二、不真空论 629

三、十二家佛性说 634

四、天台法华宗的无情有性说 637

五、法相唯识宗的理行佛性 653

第二十七章 探赜佛性之原(下) 665

一、华严宗的性起论 665

二、禅宗的识心见性论 686

第二十八章 求至道之境 718

一、得道成仙 718

二、重玄之道 728

三、众生与道性不离 740

第二十九章 儒学道统的倡导 748

一、天、地、人三极之道 748

二、道统和性情 760

三、统合儒释与天人之辨 7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