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敦煌写本文献学
敦煌写本文献学

敦煌写本文献学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涌泉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42324146
  • 页数:7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和论述了敦煌文献语言概况、敦煌文献语言研究的价值、敦煌文献语言研究的回顾、敦煌文献中的方俗语词、敦煌文献的书体、敦煌文献俗字的类型、敦煌文献中的异文、敦煌文献的抄写、敦煌文献书写特例、敦煌文献中的字书、敦煌文献中的韵书、敦煌文献中的训诂书、敦煌文献中的音义书、敦煌文献中的语言和辨伪、敦煌文献中的语言和校读等方面的的问题。
《敦煌写本文献学》目录

凡例 1

敦煌文献整理:百年行与思(代前言) 1

绪论编 3

第一章 写本文献学:一门亟待创立的新学问 3

第一节 古代文献传播体式的演进 5

第二节 写本文献大观 7

一、吐鲁番文书 8

二、敦煌文献 8

三、黑水城文献 9

四、宋元以来契约文书 9

五、明清档案 10

六、其他写本文献 11

第三节 写本文献的特点 13

一、内容方面 13

二、形制方面 14

三、校读符号 16

第四节 写本文献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地位 17

一、写本文献是古代文献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18

二、写本文献保存了大批世无传本的佚典 19

三、写本文献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学术史 20

四、写本文献推动了一批新学问的诞生 21

第五节 敦煌写本文献学——写本文献学的基石 22

第二章 敦煌文献的价值——以语言文字为中心 27

第一节 文字学价值 29

一、保存了一批失传已久的古代字书 29

二、提供了丰富的近代汉字字形资料 34

第二节 音韵学价值 38

一、《切韵》系韵书和音义类写卷的保存 38

二、保存了丰富的中古近代汉语语音材料 40

第三节 词汇训诂学价值 43

一、口语辞书《字宝》《俗务要名林》的价值 43

二、近代汉语语料的渊薮 44

第四节 古籍校勘价值 47

一、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古书的较早抄本或引文,可据以纠正传世文献中的一些传刻之误 47

二、敦煌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可以给校勘古书提供许多有用的证据 50

第三章 敦煌文献的写本特征 55

第一节 分卷不定 57

第二节 符号不定 61

第三节 词句不定 63

第四节 用字不定 66

第五节 文多疏误 69

第六节 丛脞芜杂 75

字词编 83

第四章 敦煌文献的字体 83

第一节 汉字字体的演变 85

一、文字载体的改进 85

二、书写工具的变化 86

三、汉字字体的演变 89

第二节 篆书 94

第三节 隶书 97

第四节 楷书 100

第五节 行书 108

第六节 草书 114

第五章 敦煌文献的俗语词 121

第一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大观 123

一、基本语料 123

二、研究概况 125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误校示例 129

一、不明俗语词而误录 129

二、不明俗语词而臆改 130

三、不明俗语词而误改 132

四、不明俗语词而误增 133

五、不明俗语词而误删 135

六、不明俗语词而误读 136

七、不明俗语词而误乙 138

八、不明俗语词而误释 139

九、不明俗语词而失校 141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语词考释方法 143

一、辨字形 143

二、破假借 146

三、考异文 148

四、探语源 151

五、审文例 155

六、重类比 156

第六章 敦煌文献的俗字 161

第一节 敦煌文献俗字大观 163

一、敦煌文献与俗字 163

二、敦煌文献俗字书 172

第二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类型 174

一、增加部件 174

二、省略部件 179

三、改换偏旁 183

四、部件易位 190

五、书写变易 191

六、整体创造 193

七、异形借用 195

八、合文 198

第三节 敦煌文献俗字的辨识 206

一、审辨字形 207

二、类比例句 211

三、比勘异文 216

四、佐证文献 219

五、审察文义 221

第七学敦煌文献的异文 225

第一节 异本异文 227

一、与字形有关的异文 227

二、与字音有关的异文 229

三、与字义有关的异文 233

四、与语境有关的异文 236

第二节 异书异文 239

一、传抄致误 240

二、编者或抄者删改 245

第三节 同本异文 253

一、正俗古今之异 253

二、本字通假字之异 256

三、讳字改与不改之异 257

四、同义词之异 258

抄例编 263

第八章 讹文和正讹 263

第一节 讹文 265

一、因形近而误 265

二、因音近而误 268

三、因习语而误 269

四、因上下文相涉而误 269

五、因粗疏而误 270

六、因直行排列而误 271

七、展转而误 274

第二节 正讹 275

一、接书正字 275

二、旁注正字 281

三、记正字于天头或地脚 284

四、记正字于行末 287

五、记正字于句末或注末 288

六、在讹字上改书正字 289

七、在卷背相应位置标注正字 290

第三节 馀论 293

一、写本旁注的并非都是正字 293

二、接书或旁注改正的并非都是错字 296

三、旁注正字和旁注脱文易于混淆 297

四、旁注字有阑入正文的现象 300

第九章 脱文和补脱 303

第一节 脱文 305

一、因重文省书而脱 305

二、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脱 306

三、因换行而脱 307

四、因抄手节略而脱 308

五、因字难识而脱 308

六、因妄删而脱 309

七、因纸张破损而脱 309

第二节 补脱 313

一、补脱字于原文右侧 313

二、补脱字于句末或行末 315

三、补脱字于注文之末 317

第三节 馀论 318

第十章 衍文和卜煞 321

第一节 衍文 323

一、因旁记字阑入正文而衍 323

二、因换行而衍 324

三、因上下文有相同词句而衍 325

四、因习语而衍 326

五、因误赘重文号而衍 326

六、因音近而衍 327

第二节 卜煞 328

一、删字号示例 329

二、删字号的误标和误读 338

第三节 馀论 348

第十一章 错乱和钩乙 353

第一节 错乱 355

一、语因习用而错乱 355

二、因传抄走眼而错乱 356

三、不察重文符号而错乱 357

四、因传抄疏误而错乱 357

五、因妄改而错乱 358

第二节 钩乙 360

一、钩乙号示例 360

二、钩乙号的误读 365

第三节 馀论 369

第十二章 重文符号 375

第一节 形状与用法 377

第二节 源流演变 383

第三节 传刻讹舛 385

一、讹混 385

二、脱漏 391

三、衍误 396

四、错乱 397

第十三章 省代、省书和省文 407

第一节 省代 409

一、省代号及其用法 409

二、省代号与重文号 414

三、省代号与连读成训 416

第二节 省书 423

一、习词省书 423

二、套语省书 428

三、重句省书 431

四、引语省书 437

第三节 省文 438

一、省虚词 438

二、复名单称 444

第十四章 标识符号 451

第一节 句读号 453

一、停顿号 453

二、绝止号 457

三、引号 459

四、界隔号 460

第二节 层次号 464

第三节 勘验号 478

第四节 画押号 482

一、画指 482

二、花押 484

第五节 馀论 486

第十五章 双行注文齐整化 497

第一节 调整位置 499

第二节 删减字词 507

第三节 增添字词或符号 509

一、增添虚词 510

二、增添实词 517

三、增添符号 521

第四节 馀论 524

校理编 537

第十六章 敦煌残卷的缀合 53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539

第二节 缀合工作的回顾 542

第三节 敦煌残卷缀合释例 547

第四节 馀论 558

第十七章 敦煌文献的定名 567

第一节 原有篇题的择定 569

第二节 前贤拟题的检讨 575

一、误拟 575

二、泛拟 579

三、分拟 581

四、混拟 583

五、不准确 588

第三节 缺题残卷的定名 591

一、据其他写本考定 591

二、据传世文本考定 598

三、据字词顺序考定 601

四、据关键词考定 605

第四节 馀论 609

第十八章 敦煌文献的断代 613

第一节 据内容断代 615

一、纪年 615

二、题记 616

三、名物 617

四、历史事件 620

第二节 据书法断代 622

第三节 据字形断代 626

一、避讳字 626

二、武周新字 631

三、俗字 632

第四节 据纸质和形制断代 636

第五节 馀论 638

第十九章 敦煌文献的辨伪 645

第一节 敦煌伪卷概观 647

一、全卷伪 647

二、内容伪 648

三、题记伪 648

四、收藏印章 伪 649

五、其他写卷混入 650

第二节 敦煌伪卷鉴别方法 652

一、纸张 652

二、形制 653

三、墨色 653

四、笔迹 653

五、内容 654

六、流传 654

第三节 敦煌伪卷鉴别示例——以字形辨析为中心 655

第二十章 敦熄文献的校勘 691

第一节 对校 693

一、底本的选定 693

二、校本的择取 694

三、出校的原则 697

第二节 他校 699

一、取前人之书以校 699

二、取后人之书以校 700

三、取同时之书以校 701

四、他校时的注意点 704

第三节 本校 707

一、据原书文例订正讹误 708

二、据原书词例订正讹误 709

三、据原书字例订正讹误 710

四、据原书韵例订正讹误 712

五、据原书文义订正讹误 713

六、据原书古注订正讹误 713

第四节 理校 716

一、辨字形 716

二、审字音 718

三、考词义 719

四、核事实 720

第五节 馀论 721

附录:敦煌文献校录体例之我见 723

后记 7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