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韧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397638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受国家908专项的经费的资助(908-01-ST05)。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前十一章分别从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沉积化学、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海洋环境的基本现状,第十二章分别从区域流场以及生态环境角度进行特征总结描述,第十三章针对目前海洋几个倍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

1.2 调查研究区域 1

1.2.1 区域位置 1

1.2.2 区域概况 2

1.3 调查研究内容及方法 3

1.3.1 调查研究内容 4

1.3.2 调查研究方法 4

第2章 海洋气象 10

2.1 气候特征 11

2.1.1 气温 11

2.1.2 气压 12

2.1.3 相对湿度 13

2.1.4 风 15

2.1.5 云 20

2.1.6 能见度 22

2.1.7 天气现象 22

2.2 灾害型天气系统 23

2.2.1 热带气旋 23

2.2.2 冷空气(寒潮) 24

2.2.3 温带气旋 25

2.2.4 副热带高压 25

2.3 小结 26

2.3.1 气候特征 26

2.3.2 灾害型天气系统 27

第3章 海洋水文 28

3.1 潮汐 29

3.1.1 潮汐类型 29

3.1.2 最大可能潮差 30

3.2 海流 31

3.2.1 潮流 35

3.2.2 余流 38

3.3 海浪 43

3.3.1 波高和周期 45

3.3.2 波向 45

3.4 温盐密和声速 46

3.4.1 温度 46

3.4.2 盐度 50

3.4.3 密度 54

3.4.4 声速 58

3.5 悬浮物 63

3.5.1 平面分布 64

3.5.2 垂直分布 65

3.6 透明度、水色及海发光 66

3.6.1 透明度 66

3.6.2 水色 67

3.6.3 海发光 68

3.7 小结 69

第4章 大气化学及海气通量 70

4.1 化学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 70

4.1.1 气体 70

4.1.2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 79

4.1.3 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总碳 80

4.1.4 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氮、硫、磷的化合物 80

4.1.5 大气悬浮颗粒物中的金属离子 82

4.2 海水中二氧化碳体系及海气交换通量 85

4.2.1 海水二氧化碳体系计算模式 86

4.2.2 海水二氧化碳各分量 86

4.2.3 海气交换通量估算 87

4.2.4 结论 88

4.3 大气物质来源分析 88

4.3.1 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88

4.3.2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判断大气物质来源 91

4.3.3 结论 94

4.4 小结 94

第5章 海水化学 96

5.1 化学基本要素 96

5.1.1 溶解氧 96

5.1.2 pH 100

5.1.3 总碱度 102

5.2 营养盐 104

5.2.1 硝酸盐 105

5.2.2 亚硝酸盐 108

5.2.3 铵盐 111

5.2.4 溶解态无机氮 113

5.2.5 溶解态氮 116

5.2.6 总氮 118

5.2.7 活性磷酸盐 121

5.2.8 溶解态磷 124

5.2.9 总磷 127

5.2.1 0活性硅酸盐 130

5.3 有机物 132

5.3.1 总有机碳 133

5.3.2 石油类 135

5.4 重金属 136

5.4.1 汞 136

5.4.2 铜 137

5.4.3 铅 139

5.4.4 镉 139

5.4.5 砷 141

5.4.6 锌 142

5.4.7 总铬 142

5.5 海水质量评价 143

5.6 海水营养盐组成及结构 152

5.6.1 溶解态无机氮的组成 152

5.6.2 生源要素结构特征 153

5.7 小结 156

第6章 沉积化学 157

6.1 沉积化学要素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 157

6.1.1 沉积环境 158

6.1.2 有机污染 159

6.1.3 营养盐 160

6.1.4 重金属 161

6.2 沉积物质量评价 164

6.2.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164

6.2.2 生态风险指数法 164

6.3 沉积物中生源要素与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167

6.3.1 生源要素(氮、磷)的来源分析 167

6.3.2 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168

6.3.3 结论 169

6.4 沉积物中镉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69

6.4.1 表层沉积物中镉的含量及分布 169

6.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70

6.4.3 结论 172

6.5 小结 172

第7章 微生物 173

7.1 细菌 173

7.1.1 海水中细菌 173

7.1.2 沉积物中细菌 176

7.2 放线菌 178

7.2.1 海水中放线菌 178

7.2.2 沉积物中放线菌 182

7.3 真菌 183

7.3.1 海水中真菌 183

7.3.2 沉积物中真菌 187

7.4 异养细菌 188

7.4.1 水平分布 188

7.4.2 垂直分布 192

7.4.3 季节变化 192

7.5 病毒 192

7.5.1 水平分布 192

7.5.2 垂直分布 196

7.5.3 季节变化 196

7.6 微生物多样性 197

7.6.1 类群组成分析 197

7.6.2 异养细菌分布特征 197

7.6.3 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198

7.7 小结 201

第8章 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 203

8.1 叶绿素a 203

8.2 微微型浮游生物 210

8.2.1 聚球藻 210

8.2.2 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 216

8.3 微型浮游生物 220

8.3.1 种类组成 220

8.3.2 细胞数量 221

8.4 小型浮游生物 225

8.4.1 种类组成 225

8.4.2 细胞数量 226

8.4.3 主要赤潮生物种类 227

8.5 浙江海域隐藻两新记录种 228

8.5.1 形态特征 229

8.5.2 数量分布 230

8.5.3 环境适应性分析 231

8.6 小结 232

第9章 浮游动物 233

9.1 中型浮游动物 233

9.1.1 种类组成 233

9.1.2 栖息密度 234

9.1.3 生物量 236

9.2 大型浮游动物 238

9.2.1 种类组成 238

9.2.2 栖息密度 239

9.2.3 生物量 241

9.2.4 主要类群 242

9.3 鱼类浮游生物 252

9.3.1 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252

9.3.2 季节变化 253

9.4 浮游动物多样性评价 255

9.4.1 生态类型 255

9.4.2 物种多样性 256

9.4.3 趋势变化 258

9.5 小结 259

第10章 底栖生物 260

10.1 大型底栖生物 260

10.1.1 物种组成 260

10.1.2 栖息密度 261

10.1.3 生物量 263

10.1.4 群落结构 265

10.2 潮间带生物 268

10.2.1 物种组成 268

10.2.2 栖息密度 269

10.2.3 生物量 273

10.3 污损生物 276

10.3.1 物种组成 276

10.3.2 数量组成 276

10.3.3 优势种生态特点 283

10.3.4 与环境因子关系 284

10.4 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趋势性变化 285

10.4.1 物种趋势性变化 285

10.4.2 生物量趋势性变化 286

10.4.3 本区底栖生物在中国海的地位 287

10.5 小结 287

第11章 游泳动物 289

11.1 物种组成 289

11.2 生物学状况 291

11.3 资源密度 293

11.3.1 总资源密度 293

11.3.2 鱼类 295

11.3.3 甲壳类 297

11.3.4 头足类 299

11.4 渔业资源评估 302

11.4.1 鱼类资源 302

11.4.2 甲壳类资源 302

11.4.3 头足类资源 303

11.5 主要经济鱼种资源现状评价——以带鱼为例 303

11.5.1 数量分布 303

11.5.2 季节变化 304

11.5.3 生物学特征 304

11.5.4 资源评估 305

11.6 小结 306

第12章 区域海洋学特征 307

12.1 区域流场特征 307

12.1.1 潮汐潮流特征 307

12.1.2 环流特征 308

12.1.3 上升流特征 308

12.2 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310

12.2.1 近岸水体富营养 310

12.2.2 赤潮灾害频发 311

12.2.3 上升流区域叶绿素a分布特征 313

第13章 若干海洋科学问题讨论与研究 315

13.1 大气物质干沉降通量研究 315

13.1.1 干沉降通量的估算模式 315

13.1.2 营养盐干沉降通量 315

13.1.3 金属元素干沉降通量 317

13.1.4 结论 317

13.2 溶解氧低值区域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318

13.2.1 夏季溶解氧低值区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18

13.2.2 秋季溶解氧低值区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 319

13.2.3 结论 321

13.3 束毛藻的分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322

13.3.1 物种分布 322

13.3.2 暖流指示种的代表性 323

13.3.3 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323

13.3.4 指示气候变化 325

13.4 人类扰动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以象山港为例 325

13.4.1 ABC曲线分析 325

13.4.2 多样性指数分析 327

13.4.3 扰动评价 327

参考文献 329

附录 334

附录1 微生物克隆文库(OTU) 334

附录2 微型浮游生物 337

附录3 小型浮游生物 341

附录4 浮游动物 351

附录5 鱼类浮游生物 361

附录6 大型底栖生物 365

附录7 潮间带生物 375

附录8 污损生物 382

附录9 游泳动物 384

附录10 《浙江及福建北部海域环境调查与研究》项目人员表 3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