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转型  理论、机制与建构
教育转型  理论、机制与建构

教育转型 理论、机制与建构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鲁洁,冯建军,王建华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4172976
  • 页数:2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专题性的研究文集,全书围绕教育转型的“理论”、“历史”和“建构”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理论部分阐述了教育转型内涵、教育转型的核心、教育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历史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晚清以来中国教育转型的发展脉络。建构部分,分析了影响教育转型的外部因素,揭示了教育转型的内部机制,在客观叙述教育价值变迁的基础上,指出了当代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为当代教育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教育转型 理论、机制与建构》目录

专题一 教育转型的理论分析 1

一、教育转型的形式内涵 1

(一)相关的概念 1

(二)教育转型的内涵 4

(三)在相关概念辨析中认识“教育转型” 6

(四)教育转型的特点 8

(五)教育转型的类型 9

二、教育转型的实质内涵 9

(一)社会系统中的教育转型 10

(二)人类发展中的教育转型 12

(三)教育系统自身的转型 14

三、促使人的转型:教育转型的核心 18

(一)教育的原点是育人 19

(二)“人的自我期待”转型与教育认识的转型 22

(三)教育转型的核心:使人不断地成为“人” 33

四、教育转型引导社会转型 37

(一)教育为社会转型所制约的合理性与有限性 37

(二)教育何以引导社会转型 39

(三)教育以何引导社会转型 42

五、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44

(一)新中国教育转型的历程 44

(二)人的形态教育: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的指向 53

专题二 影响教育转型的外部因素引言:一种分析框架 61

一、观念变迁与教育转型 65

(一)观念的力量 67

(二)观念变迁的历程 70

(三)观念变迁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73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观念因素 77

二、制度变迁与教育转型 80

(一)制度的力量 81

(二)制度变迁的历程 85

(三)制度变迁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87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制度因素 91

三、媒介变迁与教育转型 95

(一)媒介的力量 96

(二)媒介变迁的历程 97

(三)媒介变迁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105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媒介因素 109

四、利益分化与教育转型 112

(一)利益的力量 113

(二)利益分化的历程 117

(三)利益分化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121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利益因素 125

五、权力转移与教育转型 129

(一)权力的力量 129

(二)权力转移的历程 133

(三)权力转移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137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权力因素 139

专题三 教育转型的内部机制 143

导论 143

(一)“机制”理论与教育转型的内部机制研究 143

(二)形成中的系统:首要的转型 145

(三)转型中的系统:转型研究中教育系统的结构和要素的确立 149

一、教育目的: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目标机制 155

(一)“教育目的”的意涵及其生成因素 155

(二)教育系统中的目标机制及其图式 163

(三)我国教育转型中的目标机制 169

二、教育理念: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观念机制 172

(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及范畴 172

(二)教育理念与教育系统的观念机制 176

(三)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观念机制 179

三、教育政策: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宏观运行机制 187

(一)教育政策的过程机制及其宏观调整范围 187

(二)教育政策的执行机制 197

(三)我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转型) 200

四、课程执行: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微观运行机制 203

(一)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微观运行机制 203

(二)课程改革与教育转型 206

专题四 教育转型的价值变迁与期待 216

一、价值与教育价值链 216

二、“应当”与“是”的关系 221

三、教育价值的存在论基础 223

四、人是走向途中的存在 227

五、教育功能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育人功能 232

六、教育价值的关注点:主体性—主体间性—共同主体性 235

(一)前主体性阶段 235

(二)主体性阶段 236

(三)主体间性阶段 238

(四)公共性阶段 241

七、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性—学术性—人文性 243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研究 244

(二)作为学术符号的教育研究 245

(三)作为人文关怀的教育研究 247

八、马克思的“完整的人”——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 248

(一)完整的人的出处与深刻内涵 248

(二)马克思的“完整的人”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250

(三)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253

后记 25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